•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古村落: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时间:2020-09-30 07:57: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视线的尽头是西曛染红的晚霞。黄昏时分,一位中年农妇正赶着一群自己喂养的鸭子,缓缓地朝家的方向走去。意犹未尽的鸭子迈着八字止,行动缓慢,未能体会到女主人的焦虑。或许家里的丈夫和孩子还等她去做饭,家务还需要她去操劳,一个温馨的家少了女主人可就不行了……这里是“天下客家第一村”——阳山。

    阳山“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阳山是我国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村中的60多栋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浑圆而古朴,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不失它的庄重。建筑布局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井然有序。飞翘的屋檐,高耸的马头墙与幽静小巷中的青石板路相映成辉,似乎在诉说者它厚重的历史。穿越月牙门,青砖黑瓦、雕栋刻梁,透露出以往精致而不奢华的生活,是中国乡村民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和房屋一起见证山村数百年沧桑与历代兴衰荣辱的还有屋旁那棵饱经风霜雨雪的老樟树。虽已老态龙钟,但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直守候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樟树下常成了村中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午后另一个纳凉的好地方是宗祠屋前的那几张石凳。闲余之时,村民时常坐在上面,和邻里间谈谈活计,拉拉家常,缓解疲劳。家中顽皮的孩子们也集拢在一起,活跃在大人们的周围,玩着那些古老而又熟悉的游戏。这些游戏和游戏之中的童趣就这样一直在一代又一代间流传着。

    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的田园生活就这样在阳山人的身上延续。这里的居民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屋后青翠的小山,门前清澈的小河,描绘着阳山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华夏五千年,孕育了无数人类生息繁衍的村落。陕西韩城党家村也是无数明珠中的一颗幸存者,在秦陕大地的角落里熠熠生辉。古时候,这里的人们盖起高堂广厦,筑起堡垒碉楼,坚守着自己的香火与财富;如今,他们的后代修缮墙垣,广纳游人,依然在这里坚守着祖先留下的屋宇,和行将淡漠的古风。然而,像阳山、党家村那样宁静而美好的景致在我国已经不多见了。据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林介绍,我国古村落的数量在4000个左右,但是大部分的古村落都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一些保留下来的有特色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渐成為人们的“摇钱树”,遭到了“破坏性”的旅游开发。现在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因为各种相同或不同的原因而消失。

    大面积拆除,传统文化让步商品经济

    即将被拆毁的湖南省临武县三合乡甘溪坪村是一个因为污染而不得不被放弃的典型案例。一踏入这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就能看到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老屋,门前石墩雕刻精细,屋脊上的笔画依稀可见。一街两行保存基本完整的古朴建筑,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凝聚在其中的历史厚重感。然而所有的这些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都不复存在。由于坐落在甘溪河上游三十六湾的锡、钨、铅、锌、铜、钼等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地及周边县的部分群众掀起上山采矿的热潮,最多时达万人以上。由于三十六湾长期处于乱挖滥采状态,尾矿砂肆意排放,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到现在,河床已经高过了村庄,甘溪村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尾矿砂长年累月排入甘溪河中,不但使甘溪河河床严重淤积,也淹没了甘溪河两岸的大片良田。河道淤结,河床抬高;水土流失,存在行洪安全隐患;生态遭到破坏,田地不能耕种;水质严重污染,数万人饮用水出现困难。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然而,无论是当地政府,环保部门,还是村干部都漠视传统文化,不考虑其他的解决方案,一致主张直接拆毁村庄,所有村民都必须搬迁到离此不远的新村里生活,而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街巷和老建筑将变成碎石和瓦砾。是环境污染摧毁了甘溪坪村的老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逼迫村民不得不离开已经生活了五百多年的美好家园。

    地方政府对古村的保护不力,进行大面积改造,甚至一拆了之,试图达到房地产开发的目的,从而获得古村落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村落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在我国,很多地方是一村一俗、一村一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延续,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序开发和保护不力等问题,让古村落的破坏不断加剧。这不仅仅是以古建筑为主题的整体上的瓦解,更是古村内部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消亡。

    原住民流失,空心化问题加剧

    作为胶东半岛的特色生态民居,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威海荣成地区更为集中。这是一种屋顶用海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透着灰白、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民居。因为所用海草形状酷似海带,叶子比海带稍窄,当地人俗称“海带草”,于是这种民居也被俗称为“海草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海草房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始自元朝,现有560栋海草房,百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有60多座,是目前胶东海草房民居原貌及街巷形态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从前,荣成姑娘找婆家,要求必须有一栋海草房,因为住进海草房,100年不用重建房子,可以省心省事过日子。海草房也非常适宜居住,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海草,保证了屋内冬暖夏凉。可如今,情况却不一样了,年轻人更愿意住在以红瓦、红砖为代表的现代砖瓦房里。巍巍村虽然是海草房保存最好的村落,但情况也不容乐观。最突出的问题是“后住乏人”,面临“空心化”。村里的人口出生率很低,据《中国文化报》的调查资料显示,至2011年2月,村里的798人中,70周岁以上的有200多人,其他500多人也多在50岁以上。年轻一代村民几乎都已经迁移到港西镇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生活。如今,数百位老人守着数百栋海草房,沿袭了老村落七百多年的古朴,但是,这群住在海草房的老人却寂寞无边。

    桂林灵川县的长冈岭、阳朔县的石头寨、岑溪市的水汶围屋等古村也同样面临严重的空巢化问题。古村落的建筑是要靠人住,靠人养的,一旦原住民流失,那些年代久远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年久失修,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倒塌成为废墟。更重要的是,人口流失,民间风俗也在消失,而文化内涵一旦消逝,整个古村落将可能真正“死”去。正如湘南郴州的岗脚古村落,虽然没有遭受野蛮拆除的厄运,但随着年轻一代陆续外迁,古村往日的繁华、喧闹、读书声、嬉戏声都在一一消失。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硕大的青石板早已斑驳陆离,墙壁上岁月的雕痕触目皆是。岗脚老了,老得寂寥无比,老得连它曾经呵护养育过的子女也都要作别故土离它远去,老得连乌的清

    唱都难得听到,老得连屋顶塌落和墙壁倾颓都再也不能顾及。

    保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活”态文化,往往比保护古村落的建筑更重要。因为如果离开了活态的文化,离开了人的生活,那挖掘出来的只是一座枯竭了的历史废墟。一个村落的生命之“源”往往缩影在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生活、生产中,找出古村落的“文化基因”,才能让古村落真正地“活着”。

    过度旅游性开发,商业化严重

    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古村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度地把文化当成吸引旅游的招牌,得到的只能是一时的经济利益,古村固有的文化魅力将荡然无存,只有布景般的模样,没有真正的个性与气质。

    过度的商业开发,也成了著名古村周庄的切肤之痛。面积只有0.47平方公里的周庄最大游客容量只有6000人,但随着其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7000-8000人次,严重超载。旅游人数的,飞速膨胀给周庄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加速了周庄的商业开发,最终使浓厚的商业气息弥漫在今天周庄的上空。

    在长期的市场教育过程中,周庄,早已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古村,而是变成了一种意念、一个符号。人们对于周庄的品牌认知,已经被固化在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所表达的让人魂牵梦萦的完美意境中。但是,当数以百万计的寻梦大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当摩肩接踵的旅游团队在0 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蹒跚前行,当小商小贩的阵阵吆喝声在周庄的每条小巷里嘹亮起伏,蓦然间,不禁发觉,小桥流水依旧,而那个欲语还羞、婉约含情的江南女子,却已风情不再。而这,恰恰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真正危机!

    周庄的“万三蹄膀”远近闻名,当地卖万三蹄的商户就有20多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油腻腻的猪肉味。据了解,周庄共登记有300多家酒店,而商户数量至少在2倍以上。街道河道两旁到处都是熟食店、饭店、丝绸店、古玩店,旧时景色已经很难见了。店铺泛滥不仅破坏了古镇的风貌,还使旅游环境日趋恶化,而且拉客现象和恶性竞争也严重破坏了周庄的文化氛围。

    30年以前像周庄这样的古村落,在江南星罗棋布。可惜由于填河、拆桥、开路、建厂一座又一座古村落已经陆续消失在经济开发的热潮当中。所以,尽管被过度开发,但周庄还是幸运的,起码它的价值被利用过、认识过。在我国,还有很多富有价值的古村落遭到“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这种“透支”遗产资源的做法,只会加速古村落的毁灭、消亡。据著名作家冯骥才介绍,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方案完全按照商业营利的需要制订,有些地方甚至将原有居民全部迁走,随心所欲地增加景点”。如此一来,原本生机盎然的村子,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人文,更没有了历史的记忆,满目所及,尽是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的赝品老宅。

    提倡无烟旅游业,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相反,一些正常存在的古村落在其文化和历史价值被正确认识之后反而实现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古徽州区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个崇尚农耕、地处我国偏僻一偶的古村宏村,能够荣登“世界文化遗产”榜首,得益于包括宏村、西递,乃至整个古徽州数以千计的古村在内对传统文化的共同坚守。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直崇尚耕读文化理念,既耕且读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整个徽州范围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徽州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当地政府在交通条件和景点结合较好的情况下,从保护古建筑、古驿道、古树和民间文艺做起,为多个徽州古村落制定保护规划,为乡村4000多幢与传统建筑风格、文化特色不协调的现代民居,添加典型的微派建筑元素,使新房从外面看起来与当地文脉一致,保留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从而很好地处理了古村落保护与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

    此外,曾经是朱熹笔下的“江南第一村”,并且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呈坎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古村传统民居、周围山水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在造型上传承徽派建筑风格,极具传统民居的风韵。地方政府筹资140多万元,帮助古民居里的农户改水改厕,清理穿村而过的小河,将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全部铺设在地下。虽然改造之后的建筑和院落难见真正古建的雕梁画栋,但五街九十九巷青青的石板、翘起的房檐还是颇有神韵,青山碧水衬托下的呈坎更显诗情画意。

    虽然,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政府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古村落的头号杀手。然而,徽州古村落恰到好处的开发方向,不仅保护了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风情,更是发展了古徽州的无烟旅游业。在发挥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搞好古村落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有了经济基础,古村落的空心化问题也随之改善。再者,从环境的角度看,无烟旅游业的发展摒弃了传统工业,成就了当地人与自然地和谐。可见,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同时将交通条件较好古村落的主要开发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是古村镇保护性规划的出路。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只要规划有序、措施得当,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守护美好精神家园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留下遍布祖国锦绣山河的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用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演绎变迁的见证,不仅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的血脉以及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精神家园。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汹涌而来的今天,守护和保护好每一处古村落就意味着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民族赋予民间华夏子孙的历史责任。

    编后语: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失去了很多充满温馨、诗意的村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古村落的宝贵认识。古村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在商品经济所向披靡的今天,对古村落进行旅游价值的开发当然无可厚非,但过度地开发将使它们丧失了本身的文化价值,变得千人一面,从而失去其旅游的意义。因此,保护古村落,并非是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其中也包含著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科学适度的开发与发展,才能让传统的优秀文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相融合,才能让优秀民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代代流传。

    责任编辑/张弦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守望者 民间文化 古村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