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智慧生活的鲜活切片

    时间:2020-11-03 07:56: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发展智慧城市,不仅会让每个城市人受益,其“智慧红利”还将惠及全体人民

    智慧城市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百万人口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将给我们带来更便捷、高效、舒适的生活。

    一个市民的智慧出行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感应所共同形成的智慧交通体系。

    4月17日上午8时24分,上班高峰期,成都市建设南路二环高架BRT候车亭内人潮涌动。陈宏宇不时抬头张望着上方的GPS电子屏:“K1路还有2站到达本站,距离本站1.3公里。”这串实时滚动的红色小字,提醒着乘客候车时间。

    尽管有私家车,但陈宏宇现在很喜欢乘坐快速公交去上班。“之前在车站等公交车,夏热冬冷,运气好时等上五六分钟就会有车来,倒霉时等上半个小时也不稀奇。”陈说,在BRT站台等车,可以通过提示屏或者电子触摸屏查询公交车的详细情况,使候车变得“尽在掌握”。

    另一个出行变化也发生在陈宏宇身上。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国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ETC),由此更加激发了智慧交通领域的融合激情。4月初,他为自己的私家车安装了ETC,终于对以前上下高速口“龟速”前行的过去说了再见。

    手机查询,网络购票,公交定位,一张卡可以乘坐地铁、公交和出租车……这只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智慧交通的平常事,然而其内涵和功能并非仅限于此。

    沿着智慧交通的发展方向,不难设想一幅未来的出行场景:你打算8点钟出发去机场,通过手机向中央控制中心申报,8:06,一辆汽车租赁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来到楼下,上车后高速行驶,12分钟后到达机场某停车位,而这个停车位是5分钟前正好空出来的。你无需支付现金或刷卡,在你的信用卡上,会自然扣除你的乘车费用。

    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私家车成为了“鸡肋”。更加便捷、更加“智慧”、更具品质的城市公共交通,成为智慧城市交通的主流。

    个人健康有了“管家”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与卫生医疗的结合则颠覆了传统的就诊过程。

    许多患者在医院看病时难免会碰上这样的情况:排队挂号,医生开具处方后,患者要先去药房划价,然后拿着价格单去收款处缴费,最后凭借缴费凭证再回到药房取药。不仅往返多次,还要经常排队,看病所花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不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烦恼的就诊经历已是过去时。

    4月20日上午,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居民王女士点开手机的“智慧健康社区”APP,在家轻松挂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预约号。下午,她拿着“智慧健康卡”在服务中心智能服务机上轻轻一扫,便拿到了上午的预约号。就诊结束,她又扫了一次“智慧健康卡”,完成了医疗结算,而药房此时已收到她的处方,提前备好药物,她“分分钟”取药走人。

    王女士就诊流程的变化,源于一种创新的全程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智慧健康社区”,通过“智慧健康卡”、APP等服务,居民可随时随地体验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

    “‘智慧健康卡’相当于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一卡通’,与天府通公交卡实现了兼容。”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也就是说,只要高新区居民拥有天府通公交卡,则无需再办新卡,通过信息录入,这张卡即可“变身”成为“智慧健康卡”,刷刷公交卡就能去社区医院看病。

    而“智慧健康社区”APP则包括了自助挂号、就医导诊、诊疗记录、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等多项服务。“因为血压比较高,‘慢病管理’服务经常提醒我何时该做检查,药物服法也会通过健康管理短信即时告知。”王女士说,这就像是她多了一个医疗“管家”,自己的健康档案、就诊信息全部囊括其中,所有健康诊疗管理,一掌在握。

    “智慧健康社区”模式仍在升级。在合作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大厅内的“健康小屋”,居民只需一刷身份证,登录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就可进行操作。一站式的自助体检在5分钟内就能完成多项常规检查,而检查结果除能及时打印外,还将录入中心数据库,作为居民的健康档案记载和更新。这些健康档案都将成为全科医生为他们制定健康规划和锻炼方式的依据。

    “智慧”让邻里互动起来

    而互联网进入社区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城里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住在高楼里的居民,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邻里陌生症”让人们“宅”起来。

    几年前,卖了西湖边黄金地段房子,搬到杭州高新区(滨江)新州社区的王天慧和老伴,心里总在怀疑这种选择到底正确与否。在这里,环境是新的,社区是新的,邻里也是新的。住进高高的28层,会不会感觉孤单?智慧城市的建设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只面向本社区居民、后台实名认证的社交网络——“连线社区”,让王天惠和老伴不再担心孤单——打开“连线社区”的网页端和手机客户端,可以查看社区新闻、社区活动,能很方便地找物业、业委会、社区,享受各种社区服务,还能在“邻里圈”交朋友,分享状态和心情,实现邻里守望。

    作为杭州高新区(滨江)“智慧社区”建设的试点单位,新州社区运行一年多的“连线社区”网页端和手机客户端,几乎吸引了社区所有居民下载。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小红说,社交网络就是一种“智慧社区”,让社区服务能够及时、快速地对群众需求作出反应,也让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的关系更和谐了。

    距离,因为“智慧”而缩短。虽然没了原来“老墙门”的形式,一种嵌入了移动互联元素、亲密的“新墙门”邻里关系,也在逐步形成。高新区(滨江)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支持社区研发类似“连线社区”这样的应用,该区还将开发完成集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审批预受理系统、社工管理应用及公众服务应用为一体的区级“智慧社区”融合服务平台,并将“智慧养老”、“智慧助残”结合在其中,通过“智慧”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无论是动动指尖,还是敲敲键盘,智慧社区的核心,是要用‘智慧’的名义,让邻里互动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切片 鲜活 智慧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