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穷山坡有了新希望——绛县人民医院驻横水镇山底坡村工作队事迹展

    时间:2020-12-10 11:00: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绛县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几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回望脱贫攻坚历程,道路曲折而艰辛,足迹深刻而隽永。在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展示驻村帮扶工作一线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集中展现驻村帮扶取得的成效,讲好绛县扶贫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在全县开展了“我的驻村帮扶故事”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帮扶干部的积极响应。自即日起,县委组织部将择优在“绛山红”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以期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展示全县驻村帮扶工作成果,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各驻村工作队取长补短,追赶超越,再创佳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绛县奠定坚实基础。

    绛县人民医院驻横水镇山底坡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徐 森

    工作队员:黄志新  靳 楠  王 超

    工作队简介:山底坡村位于横水镇最南端,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37户141人。村里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在外打工140余人。自工作队驻村帮扶以来,先后争取扶持资金20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8公里;成立“绛县喜赟合作社”,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连翘、柴胡等中药材,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采取“贫困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的模式,实现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争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940万元,22户集中搬迁至横水镇华龙港湾小区,其余94户分散搬迁至东山底、西山底、居太、东镇等地。通过五年的帮扶,山底坡村已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

    山底坡村,是一个位于绛县横水镇的穷山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多年前逃荒来到当地的山东和河南人,他们在中条山绛县和闻喜县交界的山坡上打窑洞扎下根,分布在东坡、西坡、杨家岭3个自然村。村里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全村116户492口人,有3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140余人,留下的村民中老弱病残的占20%。全村国土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退耕还林558亩,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的希望。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彻底改变了这个穷山坡的面貌。在县、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绛县人民医院对山底坡村实行驻村帮扶,推动该村完成了易地搬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连翘、柴胡等中药材,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并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大象集团养殖项目,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几年下来,贫困户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有了帮扶工作队的支持,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也更有了精气神儿。

    三年啃下搬迁“硬骨头”


    “现在的变化非常大,感谢党的好政策!”自从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山底坡村贫困户王福家总是这样感慨,“以前的窑洞很破旧,一家几口挤在窑洞里,现在好多了,有专门的厨房,自己有自己的卧室,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王福家一家共有八口人,平日里,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他们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在两间破旧的窑洞里,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不分开,家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王福家一家获得搬迁补偿款20万元,住进了108平方米的单元房,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曾经,山底坡村居住条件差,邮电、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极差,村民吃水只能依靠雨水,每逢下雨下雪就通行不便,而且存在窑洞塌陷的隐患。对此,只有通过易地搬迁安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生活条件,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

    “村民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故土,靠山吃山的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特困户、五保户、老弱病残户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所以不太愿意搬迁。”山底坡村曾经的第一书记、绛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任忠良告诉记者,易地搬迁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村民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看不到钱就不搬迁。于是,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通过开会、走访、入户等方式,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地讲解扶贫政策,了解他们的搬迁意愿和困难,多方联系协调,为每家每户制订搬迁方案,山上山下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面对个别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工作队也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搬迁地点,顺利实现了山底坡村的整体搬迁。

    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山底坡村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116户468人中,集中安置22户并全部入住,分散安置64户,投靠亲友30户,所有搬迁户已经分6批完成了验收。

    贫困村栽下“摇钱树”

    2018年初,山底坡村村民靳铁套在工作队的号召下,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栽植了柴胡和连翘共46亩中药材,其中,柴胡今年已初见成效。按照今年柴胡每公斤13元左右、连翘每公斤15元左右的市场行情,到后年,只要管理到位,他家的46亩中药材便可收入12万余元。而在2018年之前,他家的20多亩地全种的是小麦和玉米。

    “旱地都是靠天吃饭,产量低,年景最好的时候,每亩地收获小麦150公斤,玉米250公斤,除去投资,一年下来几乎没啥收成。”靳铁套说,中药材耐旱、好管理,效益也更好,真是“摇钱树”。说起自家未来的发展,他满怀憧憬。

    过去,山底坡村村民有在山上种药材的传统,但都是零散种植,不成规模,品质也不高;没有市场,也卖不上好价钱。山上的地都是旱地,而中药材恰恰比较耐旱;村里大都是老年人,种植中药材也不会特别费力,而且连翘的生长周期长达70年,祖祖辈辈都将会受益。在对当地的种植基础和自然条件进行充分考察后,帮扶工作队成员和县、镇两级政府、村“两委”共同敲定山底坡村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实现贫困户居住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找到全村致富的源头活水。

    在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绛县人民医院作为帮扶单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帮扶工作队实地考察中药材苗木品种、药效和市场,最终选择了适合山底坡村的连翘、柴胡、黄芩等中药材的品种,并通过宣传和做思想工作,鼓励更多的村民科学栽植中药材,同时多方联系,帮助村民扩大销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约100亩,种植1万余苗连翘树,这些连翘今年已经开花结果。还举办了连翘种植管理培训班,每户发放教科书两册,推进村民变股民,资产变股金,劳力变工资,实现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森对中药材很感兴趣,在校时就考取了“职业药师”证。他生在农村,如今又选择回到农村,并立志接好“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把青春奉献给扶贫事业。

    如今,山底坡村共种植连翘1000余亩、柴胡500余亩、黄芩200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既绿化了山坡,又增加了收入。今年,初见成效的中药材产业将给全村种植户带来近100万元的收入。

    信心也是生产力

    时隔5年,今年64岁的贫困户王庆云选择重新从事养殖业,他花9万多元从闻喜县买了66只羔羊,按照他的计划,现有的羊今年年底能卖3万元,通过繁殖和买小羊羔,3年后,他的养殖规模会扩大到1500只羊,这样下来,每年的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王庆云家庭是山底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有一个80多岁的母亲常年卧床,还有一个60多岁的智障弟弟多年一直跟随他,妻子患病每月需要300多元的医药费。一大家子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尽管生活很辛苦,但他仍然想要通过努力劳动来改善全家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帮咱们,咱也要自力更生,不能总给政府添麻烦。”

    这一次,王庆云是下了决心要过上好日子。这几年,他通过找别的养殖户咨询、上网学技术等方式,一直在学习养殖技术,加上自己有一些经验,他觉得,养羊能挣钱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最关键的是,村里的帮扶工作队给他们提供了专门的场地和小额贴息贷款,而且帮他联系畜牧专家,在养殖技术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增加了他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的底气和信心。

    在山底坡村,像王庆云这样从事养殖业的还有7户。对于有养殖意向的贫困户,帮扶工作队忙前忙后帮助他们跑手续,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真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切实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做到“志、智”双扶。

    在绛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下,山底坡村的贫困户家庭收入从2014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5000元左右,该村也于2018年10月底整村脱贫,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除此之外,县医院发挥自身优势,每年组织一次大型义诊,带着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来到山底坡村,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并为村里7个村民联系医院和专家,实施了膝关节置换术……扶贫工作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老乡掉队”的庄严承诺,为贫困村带来致富的新气象、新希望。 

    相关热词搜索: 绛县 工作队 有了 山坡 事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