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

    时间:2020-12-23 07:5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含义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休闲时间自发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同时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地方性群众文化是指根据历史和习俗不同,特定区域内带有传承性质的文化,它有可能区别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也可能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分支。因为会被特定地区的风俗习惯所渗透,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会有各自的特点。此外,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功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的胡守勇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一文中指出,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次还有仪式、团结功能。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流传久远的有关生老病死的仪轨和习俗,这些活动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春节时有很多地方都祭祖、拜家堂,成亲仪式有接亲、闹洞房等习俗,这些具有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能增强宗族、村寨、社区内部的感情联系。

    在不同地区,人们通过地方戏曲、方言或不同的图腾崇拜等文化符号,很容易区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同时,同样的文化特质也是聚集群众、让群众自觉认同的文化“集结号”。因此,地方性群众文化有构建文化认同的功能。

    地方性群众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也是塑造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比如一提到“西湖”,大家就联想到杭州;一提到“刘三姐”,就让人联想到壮族和她的家乡广西宜州市。

    侯玲在《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认为,在地方性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中,文化馆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馆属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其核心使命就是提供适当规模的空间场所,方便社会大众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如文化展览、教育讲座、民间文化交流实践等。它的存在有利于迎合群众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欲望。文化馆可以细化为社区、乡镇等不同类型。社区整体性文化水准直接决定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需求;乡镇文化馆则更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为广大乡镇居民提供广阔的文化活动开展平台,令他们从中收获更多新颖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个体的文化汲取和交流需求。

    (二)地方性群众文化的价值

    1.有利于专业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专业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专业文化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群众文化也创造了大量的书法家、画家、表演家。群众文化在欣赏专业艺术的同时吸收借鉴专业艺术,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群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欣赏,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性和创造力。

    2.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为群众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是对文化本身的加工再创造,通过销售文化产品而盈利。一般包括生产、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发展群众文化,推广和发展群众喜欢的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能够体现人类文明进程的事物总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身创造的、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体现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所有活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利于掌握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发展有特色的地方性群众文化,能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提高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4.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于或者曾经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符合各民族基层群众的趣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俗礼仪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文化馆要大量挖掘、整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定继承人,打造传承者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活态传承”“世代传承”,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地方性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平台, 发挥着支撑作用。

    三、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合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落实扶持政策,构建联动机制,确保地方形成文化品牌。

    第一,突出群众文化的公益性定位。聚焦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明确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导,将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群众性文化团体进行补贴,让老百姓共享大城市才有的“文化大餐”。同时,坚持“时代性、群众性、节俭性、实效性”原则,抵制花重金请大牌,把钱用在对群众性文化团体的資助上。

    第二,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做好所在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从“写当地名人、画当地美景、唱时代人物”,到“摄百姓、咏凡人”;从民间艺术博览会,到微视频大赛等活动。通过书画、诗歌、视频、摄影等不同表现方式,使地方性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全新的呈现。

    第三,探寻协同推进模式,拓展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民俗博物馆,陈列文化固态载体,使之成为展示、保护、传承和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导入项目分包、政企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文化项目运作管办分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当地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

    (二)坚持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促进群众文化的交流融合

    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与专业艺术团体形成亲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构筑地方与大城市的联动对话平台,塑造地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间,打破艺术种类隔阂,整体提升品牌知名度。一是构建文化展示平台。定期举办地方性戏剧艺术节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精心挑选有一定影响力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外地剧种进行交流展演,满足基层群众不同的欣赏需求。二是创设交流载体,促进多元发展。促进本地文艺团体走出去,发扬光大本地特色文化。通过举办群众文化高层论坛、戏剧家协会座谈会、群众文化学会,承办诗歌朗诵会、民歌大赛、百姓春晚等方式,拓展地方文化内涵,促进各艺术门类的多元发展。

    (三)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的群众性特质可以为地方性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群众文化以“根植大地,服务百姓”为宗旨,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接地气、有温度,最容易激发老百姓的文化自觉,因此群众基础深厚。

    首先,要坚持送文化大餐下乡、上门。坚持文化润民、文化惠民,将艺术精品等送到学校、送进社区,搬到各基层文化中心,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鼓励市民参与地方性群众文化和培养文化消费习惯方面,可坚持先育后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文化团体积极参与,对文化展演等活动实行低票价或免费惠民举措。政府资助一部分,社区资助一部分,群众支持一部分,先把活动搞起来,逐渐培育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其次,结合当地特色,举办民间艺术节。可邀请区外文艺团体走进来,也可以精心挑选并组织当地优秀文化团队参加,提升基层群众认可度和支持率。鼓励民间文化团体与专业院团互动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文艺人才,又可以带动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

    此外,要重视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发掘本地独特的文化宝藏,提高群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可度和支持率;加强本土文化品牌培育,让地方特色品牌竞相绽放。例如,乡镇社区可以依势打造“一区一品、一镇多品”。本地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必将带来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繁荣。

    结语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要靠地方政府主導,要靠当地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靠全社会的支持,要综合考虑人才、队伍、资金、民间艺术团体、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征程中,地方性群众文化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张   玙]

    相关热词搜索: 地方性 文化建设 三条 路径 群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