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民间群众文化、文艺调查报告

    时间:2020-12-23 08:02: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古老的彝族与越羌族、青羌族、乌蛮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有不少的外省民族不断迁入到此,这些来自外地的民族与土著的彝族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往来、學习,共同开发小湾镇。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相互同化的一面,也有各自至今保持着各自特色的一面,并创造独特、灿烂的民间艺术延续至今。

    关键词:小湾镇;民间文化艺术;调研

    一、小湾镇的传统民族文艺

    小湾的民族文艺丰富多彩,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民歌(山歌)、牛山歌(农民在农耕时一种娱乐形式)、大歌、洞经会。民间的乐器主要有笛子、芦笙、唢呐、闷笛、三玄、铜、锣、铃、镲、木鱼等。

    1、笛子

    笛子原是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据考、元、明、清时代大兴祭孔时就使用笛子,到明末清初我地区也已经广泛使用。笛子的吹奏,它有重复技法的运用,乐节、乐句、乐段较为严格,从和音技法的运用看,它与芦笙合奏,声音较为和谐。根据1982年的第四期刊载介绍,闷笛原来是新疆羌族的古老乐器,闷笛由羌笛演变而来。闷笛分单管和双管两种,长约4村,方便携带,这种小闷笛在凤庆县内小湾地区比较流行。这种小闷笛一般是在采茶、放牧、劳动乘凉时吹奏予以抒发当时的情怀为主。乐曲常常只是以信口吹奏的形式流传。久而久之自成当地小调。由于小闷笛的制作简单,流传较为广泛,但是无论吹奏何种曲调,音色总是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

    2、唢呐

    小湾地区的唢呐乐曲属于大型的整套套曲,有喜事和丧事套曲两大类。两类乐曲联缀的顺序都是根据喜事和丧事严格进行的,不能任意混合吹奏。套曲中各乐曲曲式结构丰富多彩,各乐曲都能独立完整地表现出喜事、丧事中的喜和忧,可以达到和现情绪一致的效果,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表演内容扣人心弦、魅力无限。唢呐的吹奏在结尾处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喜调还是丧调,乐曲结束时,都是在基本固定的相同的旋律中进行,大部分唢呐吹奏结尾都是一个短促的高八度音终止。小湾地区的吹奏编队非常讲究,一般都是大铜一只,小号(唢呐)二只,笛子一只,镲一盒、铃铛一个有以上乐曲编成一个小队。过去对吹鼓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喜忧(红白)二事的乐曲绝对不能混杂吹奏,吹奏喜事调,吹鼓手必须学会吹奏七十二个大调和七十二个小调,方能出师。

    3、三玄

    三玄不是现在的长把三玄,从琴盘到竿顶只有一尺五寸只一尺八寸,是一种无阶品三玄,主要是男青年夜间自弹自娱的一种乐器,在小湾镇有一种说法叫马街(小湾镇原名马街乡)的三玄——没谱,其实小小湾地区的三玄是有曲谱的,如:蜜蜂过江、库娘调、望夫调、送郎调等,三玄还常在打歌的场面上使用,与笛子、芦笙作空玄合拍。

    4、民间歌舞

    小湾地区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打歌,这是当地办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为了办好这个活动(女方在女儿出嫁的前天晚上举行,男方在娶亲的当天晚上举行),主人事先要请好笛子、三玄、芦笙等乐手与歌手,到打歌的当晚,远近的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到晚上12点左右主人家会安排夜餐,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到黎明时分还会杀羊招待。天亮时有十多个歌手簇拥着乐器有庭院到正房的中堂再进行打歌,并把羊头、羊皮披在乐器上,边打歌边唱一些祝福的打歌调如:“吹箫阿哥吹进家,跟来银子白花花”、“天亮打歌打进屋、小小夫妻有福禄”等,待打歌结束后,主人会对所请的歌手送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小湾地区打歌的种类很多,如半翻半转、三翻三转、野鸡摆尾、筛面歌、小攒步、梭梭歌等十余种。打歌调更是别具一格,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男女对唱形式内容押韵和谐,有一定的衔接性,有歌颂的、自谦的、讽刺的、都是即兴的表演唱。目前打歌这种娱乐活动形式已不局限于特定情境时才看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

    二、新兴的群众文艺

    解放后,解放军征粮工作队进住我镇,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文艺,由此,群众的文化艺术更加广泛普及了。广大群众对扭秧歌、唱红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要歌曲有:“大翻身”、“大红星”、“嗨啦啦”、“螃蟹歌”、“豌豆秧歌”等,特别在《豌豆秧歌》中唱到“豌豆秧才发芽,狼心毛虫吃了它,对门的哥哥才长大,背失的保长抓了他,抓了他去干啥?滚滚的江边把战打……”。美妙的歌声响彻小湾镇的上空,甚至婚丧喜事也会用扭秧歌代替打歌。每个特定时期都会有代表当时特色内容的词曲,真正体现群众文艺教育团结群众的作用。这种文艺形式与内容紧跟时事、服务中心,也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群众文艺的发展状况。

    到了“文革”后期,全国推广小崭庄经验,又开始群众文艺宣传队,各个大队(现在的村委会)以专业队为基础,都组织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生产队(现在村民组)成立文艺宣传小组。白天生产,晚上排练,自编自演,再到其他大队去演出,同时公社也组织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开展得比较活跃,在全县范围内也有一定知名度。特别是在1987年元旦,马街区的文艺宣传队在参加县民委、县文化局组织的会演中一曲“彝家处处满园春”(马街完小教师茶育新创作并指导)的演出剧目,在演出中取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该剧被《凤庆文艺》转载。1987年茶叶节,县直接调马街区业余文艺宣传队到茶叶节公演。1996年参加凤庆县民族调研中茶育新又自创一首“小湾、我可爱的家乡”获得了优秀节目奖,以后又参加了临沧地区组织的演出,又有女声独唱“小湾阿妹爱唱歌获得了临沧市优秀歌曲二等奖。

    三、结语

    小湾镇的文化事业建设随着时代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为当地广大群众提供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传统艺术在推广与普及过程中得到升华,在当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该镇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使当地民众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得到增强,促进了小湾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崔巍.群文调研工作漫议[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 (06):354-355.

    [3]贺艳荣.奇台县群众文化的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14.

    相关热词搜索: 临沧市 凤庆县 小湾 镇民 群众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