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

    时间:2021-01-14 08:05: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协同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强两者的交互和延伸,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力量协调开发、垂直整合等战略方式实现协同,从而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获得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两者互利共赢、有效推进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协同;民族;共享;资源

    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肩负着服务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需要不断加快办学定位转型,强化地方服务意识,以满足各地职前、职后音乐师资培养的不同需求。不约而同之间,许多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校都将目光投向本土的、民族的特色音乐课程的建设上,并以此作为彰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如何开发广西民族音乐资源,并在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中予以利用等相关问题上,广大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单向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而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增效效应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一、树立“协同增效”理念的必要性——原有传统的“割裂式”和“单向式”发展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已然呈现

    我国民族音乐资源异常丰富,在资源开发方面总体上具有着开发早、历时长、涉猎面广、成果多的特点。以广西为例,民族音乐学者和旅游文化学者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便逐渐关注民族音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尤其近年来,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民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增长中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多旅游文化学者投身其中,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丰富。目前,对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的地域已涵盖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地区,开发的种类包括民歌、歌舞、戏曲、曲艺、器乐等,开发的形式包括静态的收集、整理和呈现,如图片、乐谱、音像、文献等,以及动态的文化产业链如改编、改良和创作等。

    而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普遍兴起于21世纪,多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法教师承担。他们运用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和方法,从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多种角度努力探索,构建和完善地方性音乐课程体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性音乐师资培养的需求,寻求和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前者相比,地方性音乐课程的开发时间不长,许多研究成果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

    过去,上述各个领域的学者均涉及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性研究,但各自发展,各取所需,自成阵营,几乎呈割裂的状态。即民族音乐学者主要从研究需要的角度出发,对民族音乐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进行理论性的、辐射延伸性的思考和探索;旅游文化学者主要秉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以地方旅游经济创收和发展为目的,进行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和研究;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开展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工作,则主要出于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整合为目的。但近年来,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不断从民族音乐研究中汲取养分,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由此成为了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的素材资源输出方,对地方性民族音乐课程呈单向素材输出的状态。

    这种从“割裂”到“单向”发展的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传统模式,其缺陷和弊端已然呈现:一方面往往造成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不系统,各领域学者因受各自研究目的的局限而容易对民族音乐事象断章取义,部分民族音乐资源单纯地被开发,而没有被充分利用,自挖掘以后便进入博物馆,被束之高阁,造成民族音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地方性音乐教学课程建设的进程缓慢,出现教学资源匮乏,整合难度大等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的改革发展新常态下,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中各领域的学者各自为政,或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僵化、被动地依赖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的素材输出,这势必会严重阻碍两方面工作的发展进程。所以树立“协同增效”,实现互利共赢的理念,对于当前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两者而言都是非常必要之举,是提高效率、合力攻关、降本创新的良好体现。

    二、关于“协同效应”的阐释——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之间具备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协同,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协同效应”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2+2=5”的效应。①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师音乐课程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关系,具备着内、外部相互协同发展,获取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从研究人群的角度上看,从事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的民族音乐学者、旅游文化学者以及音乐教育学者这三类研究人群中,学者具有多栖、重合性身份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他既有可能是民族音乐的研究者、传习者,同时他也是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再如,旅游文化学者由于长期关注旅游开发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利用问题,进而对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成、受众和传承等诸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实例也比比皆是。

    其次,从研究内容角度来看,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师音乐课程建设都离不开对现有民族音乐文化事象的挖掘和研究,民族音乐资源经过开发,进行合理的筛选、凝练和整合后,具备课堂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便由此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开发属于可再生资源,是民族音乐资源开发非再生资源部分的有益补充,关注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将大大提高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的时效性和实践意义。

    最后,就研究方法而言,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师音乐课程建设都离不开“实地调查——案头分析——研究思考——总结提升”这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可谓研究方法相通、相近。

    英国战略研究员安德鲁·坎贝尔等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通过横向关联取得协同效应,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②同理,当民族音乐学者、旅游文化学者和音乐教育学者等多领域研究人群共享民族音乐传统原生态、再生态或新生态资源开发成果,避免重复开发,提高民族音乐资源的利用效率,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成果能彼此互换、转化时,我们认为上述二者的“协同”便产生了增效效应。

    再者,“协同效应”可分为“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两种情况。就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而言,“外部协同”可表现为民族音乐学者、旅游文化学者以及音乐教育学者这三类人群之间的协同研究,成果共享;“内部协同”则表现为同一类学者对上述两个领域的协同关注。例如,民族音乐学者除了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事象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处的文化生态以外,还需注重其教育、传承所需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做到“开发”与“利用”双管齐下。而音乐教育学者应在借鉴民族音乐资源开发成果的同时,更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系统了解和审视课程建设内容,积极参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研究,做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两手都要硬,避免出现人为割裂“教学”和“研究”两大阵营的错误思想。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师音乐课程建设两者的交互和延伸,从而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最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有效推进的发展目标。

    三、两者协同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民族音乐资源共享库的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被认为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时刻推动大众协同创新和开放式跨界融合。民族音乐资源共享库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知识传播和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易储存、可传承的知识集群,将过去孤岛式的民族音乐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及地方性课程建设等各类研究成果连接起来,其建设的协同效应在于它不是“专库”,而是“共享库”。其本质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民族音乐资源的快速上传,民族音乐开发利用、理论研究等学术成果的智能梳理、归档和存储,并同时运用到教学中。设立有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资源专区或子数据库,具备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检索功能,并提供示范性精品课程案例学习,以及具备进行网络教学的功能。

    民族音乐资源共享库的建设能有效提高民族音乐资源对象的利用率,打破学术壁垒,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开发,节约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促进多领域成果转化,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二)联合多学科力量,打造协同团队

    协同团队的打造,离不开“高度的凝聚力、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组关键词。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和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协同团队的打造,不应是散兵游勇式的三两个学者研究成果的汇总和叠加,而是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树立共同的学术目标,彼此秉持有“包容”“信任”“奉献”的心态,建立平等便捷的沟通渠道。部分民族音乐学者容易误认为,旅游文化学者和音乐教育学者的研究成果过于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审视民族音乐资源开发问题不够全面,而部分旅游文化学者和音乐教育学者又容易误认为,民族音乐学者的研究成果缺乏实操性和针对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者在研究上都有自己的倾向和专长,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迁移和合理利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参与。

    (三)垂直整合,走研、学、用一体化道路

    “垂直整合”在经济学领域是指合并两个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业务,类似于某公司为了缩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约商品流通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减耗。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应充分考虑研、学、用一体化的垂直整合模式。研、学、用三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增量的关系。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使用部门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产出一体化的完善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如广西地方性音乐课程建设中,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结合广西民族乐器的研究成果,正尝试开发建设“广西特色民族乐器研究”——“民族乐器教学”——“民族乐器制作”的系列课程群,融科研、教学和生产运用三者于一体,较好地对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

    四、结语

    民族音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展,应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并进行不断深入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使得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新态势下,发挥最佳的协同效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