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从邓石如隶书的发展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1-02-05 08:02: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邓石如对隶书的继承发展是清代碑学书法繁荣的重要标志,他在全面继承东汉八分书的基础上,通过对篆书、行书、楷书的借鉴利用,在用笔、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为后世在书法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更为后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隶书;继承;借鉴;自觉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64-02

    一、前言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工四体书,尤长于篆、隶。对清以后篆隶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巨匠。

    隶书者,篆之捷也。其由篆书发展而来,脱胎于战国古隶,成熟于东汉八分。经漫长的“隶变”过程,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东汉以后到清初的1500年间,由于魏晋楷书的发展,及行草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促使书法由实用向自觉的艺术追求上发展。中间出现了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董赵、王铎等大师,以及书法史上东汉、魏晋、盛唐三个时代高峰。而隶书艺术始终没有突破东汉八分书的巅峰地位,直到清代以王铎为代表的一些书家冲破馆阁体及晚明糜弱书风的束缚,掀起书法史上第四个高峰时,这个局面才被打破。而邓石如正是这第四个高峰中继郑簠、金农后率先打破隶书在东汉以来1500余年沉寂、并对以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成就,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个。他晚年创作的隶书作品,无论从形质到神采,都达到了东汉以后各时期隶书所达不到的水平,且于汉隶之外别开生面。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曾说:“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书为第一”。

    二、邓石如隶书的特点

    邓石如隶书在继承东汉隶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正是这些别开生面的发展使其隶书引领清代篆、隶书乃至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其有如下特点。

    (一)对东汉八分书的全面继承

    邓石如的隶书深入全面的继承了东汉八分书尤其是汉碑的精华。《曹全碑》的秀丽,《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醇厚,《石門颂》的放肆,《夏承碑》的奇瑰,无不兼而有之。各碑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艺术表现元素丰富而不冲突,多元而又统一,非是对汉碑有深入的研究学习而不能有如此境界。

    (二)对篆书艺术元素的利用

    由于邓石如篆书造诣很深,所以在他的隶书作品中,我们时刻都可以看到篆书的影响。

    其一,是对秦代篆书结体方式的借鉴,从中吸取了修长、纵向的体态,改变了隶书横向取势的特点,赋予了隶书全新的面貌。这在清代隶书创作中,是一项创举。纵观东汉隶书,通篇横向取势,竖向的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材料主要为竹木简,取横向字一是“因地制宜”的审美选择,二是可提高每片简的容纳量。东汉诸碑完全继承了这一特点。而邓石如的隶书,尤其是其晚年作品,却正好与之相反,纵向取势的字占了大多数,这无疑是受到秦代李斯小篆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同时,邓在以竖向字代替横向字的同时并未妨碍因字赋形的原则,许多左右结构或体态扁宽的字,仍然顺其自然的采用了横向取势的方法,而且更为夸张,给人以更加突出的参差错落之美,绝无拘于成法之嫌。

    其二,在用笔方面,邓石如采用了他在篆书创作中形成的逆锋铺毫的笔法特点,以篆书笔法入隶。以篆作隶则隶古,因而其隶书古茂浑朴,遒劲多姿。在其晚年隶书作品中,以篆入隶的特点更加明显,在小篆笔法入隶的继承上,又更加大胆的糅进了古籀金文的笔法,使其隶书点画更加雄浑古拙。这一用笔方法上的创新对清代隶书乃至今人隶书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三,是对篆书偏旁或结体的直接采用。这无疑是其以篆入隶思想的又一体现,也是其对高古雄浑书风追求的必然选择。在“隶变”的过程中,早期隶书中含有大量篆书元素,但那是文字演变的痕迹。在邓石如作品中却成为主动的艺术追求,这也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三)对行、楷书的借鉴

    为了在东汉隶书端庄匀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邓石如把生动活泼的行、楷书特点吸收了进来。在“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指导思想下,他将隶书写得紧密,有北魏书风的特点;用笔中又加入生动活泼的行草笔意,使原本静态的隶书充满了险绝和动感,使隶书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书法的意味。这些特点也使其隶书较以往的隶书具有了更强的抒情性,这一点在讲究抒发情感、张扬个性的当代更具有借鉴作用。

    这三个特点是邓石如穷其一生的精力得到的,他不但在临碑读帖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而且走遍名山大川,寻碑访碣,以造化为师。再加上他大胆的探索精神,才最终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三、对书法发展创新的启发

    邓石如不仅留下大量精彩的隶书作品供后人学习,其书法发展创新之路也给人以更大的启发:

    一是不奢谈创新。书法艺术的“新”绝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突然触发灵感生出来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滋养而成长的。在邓石如传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最早的隶书作品是载于《中国书法全集》第67卷(邓石如卷)中的《司马温公居家杂仪书册》,这是他在1786年44岁时的作品。在此之前的,集中未收录,年谱中也未见,可见即使有也不会多,且水平也不会超过此册。这本书册可以基本代表其50岁之前的水平。较之60岁以后的晚年作品,线条仍欠老到,结字变化也略显生硬。而其在1792年50岁后所作的《与友人毕秋汛和黄鹤楼诗》也仍未达到后期的成熟。从这里可以看到,创新是一个艰苦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对任何一个书家我们都只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作跨数年的比较才能发现令人吃惊的变化。因此,作为今天书法家来说,大可不比追求年年拿出求新求变之作,只要艰苦的耕耘,必然会得到丰收之果。

    二是创出自己的风格还必须有一定的自觉的艺术追求目标。如上述邓书的三个特点,绝不是邓氏在数十年的埋头苦修中无意识取得的。除了第一点所述其融诸汉碑于一炉,有可能是经过长期临写,在自然中形成的以外,其他两个特点都只能是他不断的为自己设定了主观的艺术追求,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这种艺术追求是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的某些风格和特点,恰是自己所不具备或是吸引了自己的,是自己所应该吸取的营养品。有了这种自觉的认识和长期主观努力的追求,才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的风格。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在学书中的作用。

    三是在积累技巧的同时,不能忽视探求书外之功。要从学识的修养中、自然的造化中求得高雅的气质和内涵。邓石如的一生,除了临池之外就是读书和游历。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邓石如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有了自己的风格,也能被世人接受,还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只有被历史承认,才能算是完成的创新过程。邓石如在清代书坛虽受诸多名家赞扬,但也不乏批评者。当时垄断书坛的翁方纲就说他的书法“不合六书之旨”,是“破坏古法” ,而邓石如则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创新之路。在历史这把绝对的标尺之前,经过了200余年大浪淘沙的洗礼,邓石如终于得到了历史应有的评价,邓氏最终完成了他在隶书发展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全过程。

    四、结语

    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创新只能寓于继承之中。即使是自己设定的追求目标,也只能来源于传统之流,恰是真正意义的创新,绝不是来自苦思冥想的主观臆断。离开了继承,永远也不会有能够被历史所承认、能够纳入书史之流的真正意义的创新。

    相关热词搜索: 隶书 继承 看书 创新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