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南博收藏的紫砂精品

    时间:2021-02-05 08:02: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紫砂器出现于明代中期,承接着中国文化深厚之集韵,经过百年的发展,作为一项独特的工艺品,其技艺才完全成熟。2004年10月,由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赞助,南京博物院举办了“砂壶汇赏”展,集全国14家博物馆收藏的出土紫砂壶于一堂,展示了砂壶的发展历程。其中,最早的砂壶是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提梁壶(图1),出土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太监吴经墓,泥料比较粗,腹部有不规则的接痕和受火不均的痕迹,显现出工艺的原始性。由无锡市锡山区文管办收藏的大彬款三足紫砂壶(图2),在工艺工艺方面已经十分成熟,这把壶出土于明崇祯二年的(公元1629年)华师伊墓。而河北省正定县文保所收藏的陈用卿制款圆壶(图3),则更令人震惊,它几乎没有一丝原始痕迹,从泥料、做工到烧制工艺,炉火纯青,如果不是出土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梁维本墓,人们很难相信它是清初的制品。

    根据紫砂壶的流通渠道,如果从横的方面看,可以相对地将砂壶分为文人壶、商品壶、外销壶和宫廷壶四大类型。

    明末清初名士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江千里,嘉兴铜器则张鸣岐,宜兴茶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皆知名海内。”将紫砂壶和当时的雕竹、螺钿、铜器、瓷盏相提并论,由此可见紫砂壶在当时手工艺品中的地位之高,同时可以想见,价格也是不菲的。

    南京博物院在紫砂收藏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介绍南博收藏的几件紫砂器,和朋友们共赏。

    清初朱泥龙蛋壶(图4)通高13.8厘米、口径8.8厘米。出土于南京市郊。这把壶有二个特点:其一,体量比较大。紫砂壶的体量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发展过程,明代和清早期紫砂壶的容积都比较大;其二是壶体造型似梨状,平底内凹,扁圆形环把,壶流短直,盖钮中心有一圆形排气孔,钮下有一周凹槽。此类造型的壶,是功夫茶区的商品壶,所以在江南一带比较少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泥料多为朱泥;第二,晚清民国时期砂壶的壶底款识多有孟臣款和行楷七言诗款;第三,造型上壶盖和壶身的轮廓浑然一体,其造型又大致可以归纳为龙蛋(埏)壶、文旦壶(图5)和梨式壶三大类。龙蛋(埏)壶的名称在清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中记载为龙蜒壶。它和文旦壶造型的共同特点是壶身筒和壶盖的造型轮廓基本上呈斜弧线,但是龙蛋(埏)壶的身筒相对比较高,而文旦壶的身筒矮;梨式壶的造型特点是壶身筒和壶盖的轮廓呈曲线。根据宜兴紫砂窑址中出土的砂壶盖的盖纽判断,这件朱泥龙蛋壶的盖纽是比较早的形制,是后来圆珠形的子的前身。清晚期以后,这一类功夫茶区商品壶中流行60毫升左右的小壶。

    水平小壶(图6) 图片上的3件小紫砂壶,从左至右,高度分别为2.5厘米、2.6厘米、1.9厘米,底部分别钤“大亨”楷书划款,“逸公”行书划款和“锦春”长方小印,清代。它们胎壁薄,俊秀雅丽,倾注流畅。闽南商品壶中,有一种小容量的袖珍实用茶壶——水平壶,用它饮茶,那是真正地品茶。水平壶的制作要求是,壶嘴和的子所用的泥重量一致,而且壶胎比较薄,将装了茶水的壶放在水里,壶不会歪倒。台湾地区喜饮乌龙茶,这类茶要用开水泡,而且沏泡时,壶的外壁还须浇开水。紫砂壶以容量表示大小,现在将这种容量在50-60毫升的小壶泛称为水平壶。这3件小壶中,右边的是矮梨式壶,南京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件孟臣款绿彩花卉纹矮梨式壶。

    孟臣款绿彩花卉纹矮梨式壶(图7) 通高7.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清嘉庆、道光。单孔,壶胎呈微黄的砖红色,壶把、壶嘴、壶纽皆罩蓝釉,壶身绘湖绿地釉深绿彩西番莲纹,这种装饰手法借鉴于瓷器的粉彩,于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最常见。这把壶具有上面提到的闽南功夫茶区紫砂壶具有的典型特征——壶盖与壶身的造型浑然一体,底刻“长波乍急隺声斯孟臣制”行楷划款,“隺”为“鹤”的俗体字。

    紫砂壶造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种造型都可以分为高、矮两式,例如,文旦壶有高(身)文旦壶,矮(身)文旦壶,这把壶的造型矮胖,为矮文旦壶。下面介绍的是二件高身壶。

    紫砂胎炉钧釉高身方壶(图8)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新品种。有一种说法认为,瓷器炉钧釉是借鉴宜兴陶器的宜均釉烧制成的。但是,一方面,有署“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的雍正朝炉钧釉官窑器,却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朝炉钧釉紫砂器;另一方面,现在能见到的炉钧釉紫砂器上的炉钧釉都是清乾隆以后的特征——釉面比较平,而雍正时期瓷器炉钧釉的釉面是凸凹不平的。所以,瓷器炉钧釉即使是受宜均影响而成的新品种,但它也是瓷器的创新品种,紫砂炉钧釉是对瓷器炉钧釉的仿制。炉钧釉器物,如果不上手,仅仅从釉面看,难以分出是紫砂胎还是瓷胎。瓷器炉钧釉和紫砂炉钧釉的釉面情况如此,底款工艺也是一致的——先印款再上釉,炉钧釉相对比较厚,所以清代炉钧釉瓷器和紫砂器的底款都模糊不清(图9)。

    这件炉钧釉高身方壶,通高21.8厘米,口边长8.9×10厘米,底边长12.3×13.3厘米,底部有“荆溪华风翔制”阳文篆书印章款,清乾隆、嘉庆。内壁可以看到胎呈褐红色,质地细腻。桥形盖钮。壶体高大呈方形,长直腹,微微上敛下丰,嘴的内口竖排4孔,扁环状把。宜兴,秦以前称荆溪,秦统一后为阳羡县,西晋永安元年升为义兴郡,隋改为义兴县,唐初名鹅州、南兴州,后又还旧称,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义”为“宜”,从此一直称宜兴。因此,在紫砂壶上,常常可以见到“荆溪”、“阳羡”的署款,在清乾隆人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序》中也有“惟义兴之陶,制度精而取法古”的文字,可见从记载到实物都可以映证“法古”是宜兴紫砂的时尚。方壶的造型图在《阳羡砂壶图考·下卷》中有记载(图10),因其腹部比较长而称为“高身方壶”。

    殷尚款高水仙花壶(图11) 通高13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6.5厘米。清乾隆。紫褐色砂泥。壶为优美的六组水仙花瓣造型,十分对称秀美。压盖,吻合紧密。花蕾为壶纽,盖与壶身浑然一体,棱线十分有力度。三弯六棱长细嘴,内壁单孔,六棱细执把,挖足,中心钤有阳文篆书“殷尚”方印章款,尚不可考。

    紫砂壶的造型不仅有高、矮之别,还有“半”式的造型,例如下面这件半菊壶。

    王寅春制绿胎半菊壶(图12) 通高7.7厘米,口径6. 厘米8,12.6厘米。纯净的砂泥烧成后有紫褐、朱红和米黄三种色泽。这件壶的砂泥呈绿色,是添加了氧化钴的缘故。壶体作菊花瓣状,但好似将花朵从一半横剖切开,故名半菊壶,广圆的底部使砂壶显得特别平稳。花式筋囊壶的造型,都是将盖钮塑为花蒂,壶身与壶盖浑然一体,这件也不例外。一弯嘴,内壁开七孔,浅挖足,足端平切。盖内模印篆书阳文“寅春”二字,壶底正中模印篆体阳文“王寅春”三字。这件半菊壶是王寅春的代表作之一,随壶所附的标签表明(图13),此壶是他1948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时所做的产品, 价目旧币80000元,价格不菲。

    传统性是紫砂壶的重要特点,半式紫砂壶造型的鼻祖是清嘉庆年间的溧阳县宰陈鸿寿。他在宜兴之邻溧阳为官6年,旧时许多官吏能书会画,陈鸿寿也不例外,且兼制篆印,但是,使他流传青史的是他的“曼生壶”。

    在文人壶中,半瓜(壶)是曼生壶的典型式样(图14)。在半菊、半瓜的壶名中,壶的功用似乎淡去,留下的是“也可以清心”的文人情结。下面的陈鸣远款东陵瓜壶就是典型的文人壶。

    陈鸣远款东陵瓜壶(图15) 通高11.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5厘米,清早期。腹部刻行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款下钤阳文篆书 “陈鸣远”方印。砂泥呈色褐黄,砂质温润。壶的造型具有象征意味,巧妙自然。蒂形压盖,蒂纽似为骨质,后配,壶体像一只圆硕丰满的南瓜,壶嘴覆以翻转有致的瓜叶,内壁单孔,壶把为扭弯的残梗瓜蔓,丝纹历历在目,更为妙的是壶底稍向里凹,中心有脐,把玩在手,使人觉得妙趣盎然,余韵渺渺。

    瓜形壶是文人壶的传统壶式,这把壶腹部的铭文“仿得东陵式”,点明了典故的出处。东陵瓜的典故出自西汉早期秦代东陵侯邵平弃官为民,于长安(今西安)种瓜的故事。东陵侯用东陵瓜果腹,怡神,陈鸣远亦用之清心。他将东陵瓜的典故和雪水沏茶的潇洒,由紫砂壶结为一体,文人情结跃然壶上。这把壶曾为吴大收藏,壶的木匣上有“斋”印章,说明它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瓜形壶是曼生壶式之一,但是和陈鸣远的像生瓜形壶不同,曼生壶似乎更注重壶式的意蕴,曼生壶也多为光货造型,壶上所刻的铭文也更多,这与他本人善治印有关,与他为西泠八家之一的身份相符。

    下面介绍的这把砂壶上就满满地刻了“一壶字”。

    彭年制曼生铭仿古井栏壶(图16)通高8.9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3.2厘米,清嘉庆。壶把手下部钤篆书阳文“彭年”小方印,壶底钤篆书阳文“阿曼陀室”方印。赭色胎泥,通体似有细桔皮纹,但是手感平滑。壶身两侧镌刻长篇行楷铭文,一侧刻:“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同模)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另一侧刻:“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讃曰”。井栏壶是曼生壶式之一。它的造型灵感来自原来位于溧阳零陵寺中——现在已经被搬到溧阳凤凰公园内——的一口唐代古井(图17)。这51字是唐代石井上的文字,壶上所刻,刀工劲健深刻,即表现出篆刻家的功力,也绝妙地彰显出千年古井的魅力。它是陈鸿寿法古而制曼生壶的最好写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曼生壶(式)”实际上是陈鸿寿结合本人心境而对前人制壶所作的总结,是文人紫砂壶的高峰。和中国其他的工艺品一样,高峰之后,随之进入程式化。曼生壶作为紫砂壶经典造型定式流传至今,不仅后代文人壶的制壶人以它为模范,欣赏者也以它为审美标准。曼生壶的十八式是泛指,言其式样多而已(图18)。同样的,井栏壶也有高井栏(壶)(图19)。

    砂壶的名称,即有以壶的造型而命名的,例如井栏壶,也有以壶的制作意欲而题名的,现代顾景舟制提璧壶即是。

    顾景舟制提璧壶(图20) 通高14厘米,底径8.5厘米。盖内钤篆书阳文“景舟”长方小印,底钤篆书阳文“顾景舟”方印。紫褐色砂泥。壶嘴内有茶孔18个,扁提梁从上腹部提出,和壶嘴保持了平衡度。

    高品位的紫砂壶,一般都是先由一人立意,绘出图样,再由另一人制作,当然,工艺大师们也可以“自唱自喝”。提璧壶是由曾经参加过国徽设计的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高庄创意、顾景舟大师制作的“新造型”。平盖,壶盖外周突起圆环;壶身折肩,相对壶口也是圆环;足端平切,比较宽,这些都是在以壶的平面着意表现玉璧的圆环造型;壶的手感极平滑,则意在体现玉璧的润泽质感。和质感相对应,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线条十分有力度,将创意者的立意表现得十分到位,也显现出制壶者的高超技艺。

    如果闭着眼睛摩挲这把提璧壶,就好似把玩玉器,这是大师的明针功夫使然。明针是一种修理刮平紫砂外壁的工具(图21),由牛角制成。砂壶做好以后,要反复地用明针刮修,才能有玉润珠圆的质感。

    在历代大师们的光环下,创新艰难,由此,提璧壶的制作,得益于二位大师的唱和场合之功,难得可贵,成为新的经典造型,不断地被模仿。创作被公众认可的作品难,而不断模仿,不断地演绎经典是不难的,即使是大师们,在年轻时代,也一定模仿过经典的传统造型,在模仿中进步提高壶艺。 因而,前人创制,后人模仿,成为砂壶一景,凡是经典造型,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南京博物院收藏中有二件竹节提梁壶,就反映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这两把壶的造型大同小异,都不是原创,根据《销往欧洲的茶壶》一书,它们在欧洲博物馆中都有收藏,记录的收藏年代是1800年至1900年。

    陈荫千制款竹节提梁壶(图22) 通高15.3厘米,口尺寸6.6×7.5厘米,底径尺寸9.6×10.2厘米。紫褐色砂泥,质地温润。竹节式单孔三弯嘴,双竹相绞为壶盖钮,壶把亦然,椭圆形壶身,腹部箍竹一枝,半环形圈足。壶底钤篆书阳文“陈荫千制”方印。竹节提梁壶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从清代到现代都有制作,有的尺寸高达二十余厘米,这件为中竹节提梁壶;而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的腹部仅有一道凸棱,底为圈足。

    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图23) 通高22.3厘米,口尺寸11.2-12.3厘米,底尺寸12.7×11.5厘米。这件朱可心制竹节提梁壶和陈荫千制款竹节提梁壶有着同样的泥色、题材和形制,所不同的是壶嘴内有茶孔14个,腹部凸棱束腰,圈足;壶底印篆书阳文“朱可心”方印章款。

    根据随壶所附标签(图24),这把壶是朱可心于1954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时生产的商品壶,所标价格为3件旧币10万元,折合现在人民币10元,在当时,可以维持一个人一个半月的生活。

    上面介绍的诸把紫砂壶,是老生常谈,在此但愿能谈出新意,而下面这把紫砂壶的造型在国内不多见,据《销往欧洲的紫砂茶壶》介绍,类似的造型最早应该是外销壶,在欧洲有收藏(图25)。据欧洲砂壶收藏者的记载,壶的时代是1700年至1750年之间,即清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

    堆塑桃花球形壶(图26) 通高16.3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0厘米。本山绿泥,呈茶黄色。单孔直嘴,壶体造型浑圆,技艺娴熟。桃形壶口,盖与之吻合,桃为盖钮(的子),桃枝作把,紫泥堆塑的桃花及桃枝绵延于壶和壶身。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晚明时期的桃形青花壶,清康熙时期有这样形制的紫砂大壶是不足为奇的。而仅仅从的子就可以看出,这件紫砂壶的制作,不及流传到欧洲的那几把精美,且稍逊时代的沧桑感,应该是晚清的作品。

    紫砂茶壶之所以为茶壶中的品质最优良者,根本的自然因素是它的泥质。孙荆先生等曾经用仪器测定过紫砂颗粒结构,在《羊角山古窑紫砂残片的显微结构》报告中总结道,紫砂泥的微观结构是“一种多种矿物共生的粘土团粒结构,其气孔分布呈双重气孔结构特征,矿物组成属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三元系”, 这种双重气孔结构特征,使得紫砂的透气性能颇佳;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透气性能,使它宜茶、宜养殖花卉,等到人们的厚爱,而演绎出美妙的篇章;也正是这种微观的结构,使紫砂带上神秘的色彩,一般人仅凭眼力很难认别紫砂泥料是否纯洁。鉴别紫砂的泥料,是现代喜爱紫砂的人们越来越困惑的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 紫砂 收藏 精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