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竹下风清

    时间:2021-02-08 07:51: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祝竹, 号竹斋, 1942年生, 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顾问。曾点校钱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潛研堂金石目录》等古籍。出版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谱》、《祝竹篆刻选》、《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祝竹国画卷》等。

    扬州的地理位置虽说在长江之北,但此地却似乎最能代表人们想象中江南文化的味道。垂柳依依、烟波画桥的瘦西湖,玲珑、别致、典雅的个园、何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淡雅情怀以及那散落在街边民巷里湿润润的空气都无处不体现着一个古典城市特有的温婉格调。当然,除却这些风物,扬州更拥有能够让人充满无限感怀和心生敬意的传统文化,且不说汉唐文化的多彩斑斓,仅清代的学术和艺术,就足以让这个城市流光溢彩。扬州作为一个在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城市,可谓名家迭出。

    扬州的书画家长期受到城市文化和历史渊源的熏染,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在扬州高卧40年,其著名的“片石山房”就坐落在静静的何园里。“扬州八怪”的传奇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成就了一个著名的画派。从历史上来看,这里的书画家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他们不光喜欢画画,多数人能够书画兼擅;他们还喜欢读书,对文化极为推重,学养深厚;因为多读书,他们又多有着江南文人特有的那种雅韵和逸趣。著名书画篆刻家祝竹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土生土长的文化人。

    祝竹是扬州人,更有着典型的扬州人性格,他而今已届七十,温文尔雅,显谦谦君子风度,讲话做事从不追随时风,恬淡自然,并且不失幽默风趣。英国大学者李约瑟曾经赞扬东亚文明是“竹子文明”,这里我想借鉴一下他的说法,如果说拿一种植物来比喻人的话,那用竹子来形容祝竹,无疑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他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和志趣。祝竹原名廷顺,后更名为竹,他的书斋号如其名,又称“竹斋”,与元代著名印人、画家王冕相同。扬州城市不大,“竹斋”就在瘦西湖的附近,从那里穿过几个曲折的小巷子便到,左边是宋代的城墙遗迹,右边是六朝时期的石塔寺和千年的银杏树,到了秋天,银杏树下一片灿烂。“竹斋”的后门朝北,从后门进来便是客厅,穿过客厅出来有个颇为精致的小院子,这个院子把其寓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葱郁的枇杷树,不是很粗壮,但很高挑挺拔,可称“逸品”,入夏时,若隐若现的金黄的枇杷果和墨绿的树叶形成强烈的对比,煞是好看。旁边一丛修竹掩映着画室,一株桂,一本梅,还有一些零散的花草,四季的风光都有了。院子北边的房子是客厅、书房、卧室,书房里满架书籍、印谱、画册、古籍,书画作品点缀其中,青花写意的瓷凳,深紫的、有些年头的老书桌,刻印的工具和放大镜……,处处在无声地叙说着屋主人的身份。院子的南边是一间不大的画室,读书、写文章、做家务之外, 这里是祝竹最心怡的地方。“竹斋”从来都是一尘不染的,简朴而雅洁。

    祝竹承接扬州文化的血脉,自幼就喜欢篆刻,早岁即以篆刻蜚声艺坛。他年轻时在南京读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其间曾随南京艺术学院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丁吉甫、罗子两位先生学习治印,受罗子影响尤大。后来大学毕业,长期生活在扬州,从事扬州地方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回到扬州后的他又受到当地印坛名宿蔡易厂、孙龙父等先生的指导和影响,工作和爱好合而为一。他的篆刻初学秦汉印,曾临汉印近千方,除了大量地学习秦汉印以外,他还能够注意到明清及近现代篆刻家的重要成就,较多地从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那里汲取一些新的艺术养分,对黄牧甫尤其倾心,较早地形成了清刚静穆、典雅精巧的个人印风。观祝竹的篆刻,能深切地感受到汉印对他的影响。他的篆刻得秦汉印的平正之气,大气而不呆板,能在平正的架构内营造出意味深长的情致,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起伏却有着闲庭信步的悠然,反映了一个篆刻家清净而恬淡的心境。除了篆刻创作之外,祝竹还是一位出色的印学家,多年来他潜心印学研究,出版了多部印学著作,提出过许多关于印章创作和印史的真知灼见。祝竹数十年来徘徊于学术和艺术之间, 他的印作已先后由上海书店和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两种印谱;他的印学著作《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等在印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点校的《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潛研堂金石目录》等古藉也颇受好评。然而,长期以来,他既不以学者自居,也不以艺术家自居, 而是把艺术和学术作为一种平实、自然的生活方式,自认为“是天地间的一个闲人”。

    与祝竹的篆刻相得益彰的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与其篆刻作品里的文字同一种风貌,有时用于题画,温文典雅。前人写篆书,多强调大篆与小篆不可相混,而祝竹却将大、小篆糅为一体,创造了一种似秦似汉而又非秦非汉的篆书体势。他从钟鼎文、秦小篆、汉金文、缪篆文字、简帛文字以及石鼓、砖陶等文字中探究古文字的义理和进化轨迹, 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他的行书多取法王觉斯而少纵横气,和他平和清新的印风相一致。

    沿着吴昌硕等大家的轨迹,中年后的祝竹开始习画,其时他的篆刻风格已基本成熟,到如今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祝竹专攻花鸟,和一般画家不同的是他以金石气入画,以篆刻家的独特眼光来审视绘画。他的绘画作品里没有珍禽异卉,多画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花卉竹石,表现他自然、朴素、平和的心境。他对于绘画的学习方法是与古人交流,大量阅读和临摹前人的画作。在阅读和临摹的过程中,以敬畏而又友好的心情去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 同时用心去体悟古贤的精神境界。他师法青藤、白阳,“扬州八怪”中的李复堂、李晴江, 以至近代的吴让之、吴昌硕、赵之谦、蒲作英、虚谷、齐白石等人,这些前贤多集印人、画家身份于一身。祝竹对这些前贤的作品终日摩挲,与他们在心灵上作穿越时空的交流。

    祝竹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喜欢刻印, 学习篆刻艺术,学得也很认真。以致于后来诸事无成,只落得个篆刻家的名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至于书画,则是中年以后才开始用功学习的,也都是‘文人旁及’的性质,有点像古代文化人,属于玩玩而已的事,和现今的专业书画家有些不同。”这些话是他的自谦,但是却可以看出他对书画创作的态度。他也常说:“我是扬州人,画的是扬州画。”他是植根于扬州文化丰厚的积淀,用一种游戏的情怀、休闲的方式,通过笔法、墨色的变化构成画面简练、生动、传神、写意的特点,又以他自身长期修炼而成的书卷气、金石气贯注其中,表现了兴会淋漓,饶有静穆的情致而又显得平易近人,雅俗共赏。在他的笔墨世界中,花木果实,姿色动人,洋溢出活力和生机,而且具备一种儒雅的文化气质,这是一种淡定又深厚的文人气息的自然流露。他喜欢那些代表文人精神的花木,常常反复描绘,不断组合。竹子又是他尤其喜欢表现的一种植物,在祝竹的眼中,竹子已不仅是作为一种植物,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祝竹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飘逸,更爱它的清劲高节、独立不移。他自己也常以竹子自喻,这从他数量众多以竹为题材的绘画、篆刻作品中就可以看的出来。“老竹清无恙”、“画竹报平安”、“看竹何须问主人”等是他经常用来押画的闲章。祝竹画竹,基本以水墨为主,很少设色,也不描绘密密的竹林,多选取几枝来重点表现,先用淡墨勾画挺拔的竹竿,再以枯枯湿湿、浓浓淡淡的淋漓的墨笔挥洒出大片的竹叶,用笔用墨老道而干净,直取竹子清高的意趣。有时又把竹子和梅花、松树、石头等组合在一起,这种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画作,虽不一定能常画常新,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祝竹的画风有着明显的“海派”印记,他在取法“海派”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个性的矜持。近代的“海派”是从扬州发展出来的,扬州气息在“海派”绘画上有着明显的体现。祝竹绘画汲取了古人的精神,但与古人相比,却又都展现了一些新的气象—那种特有的、清逸典雅的风致,不猛烈,不夸张,谨慎却又肯定。他把对篆刻、书法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那浑融质朴的线条、遒劲爽利的刀味, 苍莽中透出古秀之气的布局,与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把对书画印的融通理解体现在画面上。祝竹在创作上从没有独树一帜的锋芒和锐气,而且他对于时下一些夸张的创新始终保留自己的态度。他总是以平实的笔调描绘自己对传统笔墨最深沉的理解,不矫情、不做作。在今天艺术创作以“创新”为时尚的大潮流中,悄悄地守望着传统,精心地借鉴着经典的火花,饶有滋味地品玩着艺术给人的智慧和启迪。

    祝竹热爱传统的历史文化,“竹斋”里平淡而隽永的生活使他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客观。他的生活是真正的文人生活,绘画、刻印、写字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骄矜、不伪饰、喜乐出于天真、情思发为游戏。他画中营造出的幽雅静谧的意境及其画里画外传递出的文人意味和金石精神,足以让人陶情。文如其人, 印如其人、画如其人、看到他的书画作品,我们不难想见祝竹先生其人。

    责任编辑:吕欢呼

    相关热词搜索: 风清 竹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