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新探

    时间:2021-02-13 07:55: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72-0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在1970年发表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这一概念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阿尔都塞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国家”专指军队、警察、法庭、行政机构等主要以暴力的、镇压的方式执行职能的镇压机器,而他要把教会、学校、出版机构等市民社会组织也纳入国家机器范畴,因为它们隐蔽地以意识形态方式执行了国家职能。这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构建和传播特定意识形态来维护国家制度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有序进行,理应被视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列举了八种常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宗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教会体系),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公私立‘学校’的体系),家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不同政党在内的政治体系),工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学、艺术、体育等)”[1]164。他特别指出,教会和学校分别是封建社会和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封建时代,教会不仅具有宗教职能,而且还集中了教育职能和大部分信息与文化职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众所周知,西方的许多著名高校都曾经是教会学校。由于教会“集大权于一身”,所以相比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数目要少一些。至于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许多人也许以为应该是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把普选权和党派斗争结合起来的议会民主制”[1]172。阿尔都塞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说:“历史,甚至最近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过去能够而且现在仍然能够适应议会民主以外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172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并非必然要依赖于以议会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选举和党派斗争吸引了许多民众的眼球,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无疑处于前台位置,然而,阿尔都塞认为,在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幕后,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起着更为重要的、主导性的作用。自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教会职能的分化,教育职能逐渐从教会中分离出来,许多独立于教会的学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指出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主导地位后,阿尔都塞进一步分析了学校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具体作用。他说,儿童们在最易受影响的年龄就被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全体儿童作为义务的(丝毫也不是自由的)听众,每周五六天,每天八小时。”[1]175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中,教育者“给儿童灌输一定量的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裹着的‘谋生技能’(法语、算术、自然史、科学、文学)或者是纯粹状态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伦理学、公民守则、哲学)。”[1]174儿童几乎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这些早期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阿尔都塞接着分析道:在成年之后,大量孩子就被“投入生产”,成为工人或农民;也有一些学生继续上学,毕业了充当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行政人员、各种小资产者;最后一部分学生则可能 “达到顶峰”,继而成为剥削代理人(资本家、经理)、压迫代理人(军人、警察、政治家、行政官吏等)和“意识形态专家”。通过对学校“生产流程”和“产品分类”的细致分析,阿尔都塞有力地说明了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认为教会是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还是认为学校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居主导地位,阿尔都塞其实都是强调“教育”在维持国家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即始终是承担教育职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应当作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循着阿尔都塞的逻辑,我们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审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是哪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承担了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最需要的教育功能呢?是否仍是阿尔都塞所说的学校?

    阿尔都塞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由“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的过渡时期,但可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因应这种社会变迁。阿尔都塞认为,学校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为生产培养了各种人才,学生们经过学校教育体系的筛选和训练,被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中去,并在各自岗位上助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这种分析和理解虽然精辟,但不得不说,它带有时代的局限,即受限于“工业社会”和“生产社会”的视野。在距离阿尔都塞发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四十余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维系更多地不再是依靠“生产”,而是依赖“消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促进消费来把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而积压的剩余产品消耗掉,从而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社会生产环节能够顺利运转起来。那么,怎么促进消费呢?这就需要建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让民众都热衷消费。所以,对于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建立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很显然,传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众传媒)远比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校)更能胜任这一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传媒取代了学校,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大众传媒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它如何为“消费社会”开掘出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2]59在“生产社会”,消费主要是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消费更多的是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何谓“符号价值”?简言之,就是物品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人们把各种物品与特定的价值联结起来,“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2]3。比如,钻戒象征恒久忠贞,iPad意味新潮时尚,LV代表华丽尊贵等等。建构这样一套意义体系正是大众传媒之所长。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把一定的“符号价值”赋予各种消费品,并且使消费者在让人眩晕的信息流中形成单向接受、消极顺从的习惯,完全沉浸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制造的各种“符号”、“形象”、“意义”之中,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并由此获得满足感时,他不过是满足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他内心里建构起来的欲望。他越是消费,就越深地陷入到这些“物品—符号价值”的意指体系之中,消失于符号的海洋里。这样,当代资产阶级顺利地通过大众传媒塑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实现了对大众生活的宰制。

    由此可见,在经济方面,通过营建“物品—符号价值”的意义体系来刺激消费欲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在政治方面,通过高扬“消费”本身的终极意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助于削弱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和阶级观念,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企业管理日益“人性化”,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不明显。而实际上,虽然工人阶级的工资和物质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其增幅远比不上资产阶级所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增幅。也就是说,工人的收入与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程度实际上有增无减[3]。那么,工人阶级为什么在这样一种受剥削程度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却丧失了反抗意识呢?这就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虽然工人阶级的受剥削程度加深,但其消费水平相较于过去是有所提高的。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润,工人在消费行为中获得了自我满足,在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中感受到了自我实现。即使他们仍然可以看到自己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可是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统摄下,“平等”、“尊严”之类的价值远不如“消费”本身来得实在。工人阶级“自愿”为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屈从于资产阶级的剥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就这样通过把工人询唤为消费主体(即第一身份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工人”),有效地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综上,基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大众传媒在建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当代发展,以大众传媒取代学校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参考文献:

    [1][法]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M]. 杜章智,译.台北: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理查德·沃尔夫.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消费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左派的教训[J]. 吴昕炜,译.学术研究,2008,(6).

    相关热词搜索: 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 阿尔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