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张伯驹家族:院家学渊源大德懿行

    时间:2021-02-18 08:04: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他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旷世奇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高八斗,名噪一时。

    他是口衔金钥匙出生的贵族,本可以逍遥奢华地过一生,然而他却以一己之力,掮起了整个民族的文物保护使命;为了国宝不致流落国外,他散尽家财,最后将千辛万苦收藏的118件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他就是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的张伯驹。

    从既富且贵,到一无所有,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折射出来的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张伯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怀和纯洁的艺术修养,不仅影响着他的后代,还影响着中国无数的有志之士,可谓永垂不朽!

    张伯驹:天下第一藏 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1898—1982),原名张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等。

    【生平】

    博闻强识 喜赢“神童”

    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阎楼,他的生父是当地望族张家的老六张锦芳。作为长子,他原本可以继承父亲的遗产,成为项城的一个乡绅,但他的命运却因另外一个人而改变。在他出生前六年,张家老五张镇芳考中进士,离开家乡做了京官。张镇芳官运亨通,但他的两个子女却先后夭折,传宗接代的事,令张镇芳十分苦恼。经过商议之后,张伯驹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1905年,7岁的张伯驹离开项城老家,来到天津,成为长芦盐运使张镇芳的儿子。张伯驹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用浓浓的河南话叫了声“爹、娘”,张镇芳夫妇顿时眉开眼笑。文静、俊俏、懂事的张伯驹,赢得了夫妇俩的厚爱。不久,张镇芳就开始考虑儿子的教育问题。

    当时科举考试刚刚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张镇芳大量捐款兴办新学,但对自己的儿子,他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私塾教育,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学起,张伯驹记忆力惊人,几乎过目成诵,塾师看到他聪颖异常,又特意增加了《朱子治家格言》等书,他仍很轻松就背下来了,塾师不由得对张镇芳赞道:“此子聪慧过人,日后必成大器!”张镇芳听后大悦,对儿子的培养更加上心。

    到了9岁,张伯驹已能写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一时赢得“神童”之誉。

    张镇芳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因而张袁两家算是沾亲带故。1911年,即辛亥革命这一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开始了学校生活。在新学书院就读期间,张伯驹以超群的记忆和才学博得老师的赞赏,也深令同学们折服。他除了学习规定的国文、理科等课程外,自己还研读了《楚辞》《宋元名家词》《枫香词》《蘇堂诗拾》《清声阁词四种》等。他一生酷爱诗词,这时就已扎下了根基。他不仅门门功课成绩优异,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同学背诵诗词,介绍词家,分析词之意境,讲解用典,娓娓道来,常使人耳目一新,怡悦性志。

    1912年,张镇芳由署理直隶总督转任河南都督,张伯驹随父赴河南开封,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

    1914年,张伯驹随父亲迁居北京,1916年由张镇芳作主,娶安徽亳州女子李月娥为妻,同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

    1918年,张伯驹毕业,并由此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做到旅长,后因不满军阀的腐败生活而离开军界。张镇芳对张伯驹的决定非常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安排儿子进入银行,协助自己打理生意。

    张伯驹文采斐然,样貌帅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因家世显赫,成为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位为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爱新觉罗·溥侗)。

    文苑才子 曲界名流

    张镇芳一生处于政治漩涡之中,虽然历经沉浮,但他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按照他的愿望,张伯驹最好是进入军界、政界,或者金融界,但偏偏张伯驹对这些都没有兴趣。

    张伯驹从小博览群书,有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他天资聪颖,写下了大量格律相谐、化典圆熟的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诗词、对联、戏曲等均达到很高的水平。他20多岁时,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唐诗宋词能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

    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也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此外,在绘画上,张伯驹也有许多优秀之作。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

    此外,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很高。他自幼便喜爱京剧,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他向著名京剧大师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出师后与田桂凤、梅兰芳同台演出。

    作为京剧票友,张伯驹有三大得意事:一是与京剧大师余叔岩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总结京剧发展实践,系统介绍了京剧十三韵;二是为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张伯驹约同梅兰芳、余叔岩等人,于1931年创立了“北平国剧协会”;三是1937年他四十岁生日时,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张伯驹自饰诸葛亮,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王凤卿、程继先诸名角饰配角,名角齐聚,轰动京城。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馆,当天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只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演出后不久,日本全面侵华,这次义演被称为“艺坛最后一次绝唱”。

    相关热词搜索: 懿行 家学渊源 大德 家族 张伯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