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

    时间:2021-02-21 07:5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电影的发展,使得对优秀的电影进行学术思索和学术研究成为必然。重品《卧虎藏龙》可以得出:中国电影要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应是一条正途。

    关键词 电影 中西文化融合 《卧虎藏龙》 审美心理

    电影的发展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虽然比较其他艺术形式它是这么的年轻,可它再也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杂耍的玩具。现在无论多么“纯正”的学者,多么“清高”的批评家都不会否认电影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电影会熏陶人的思想,承载文化的重量,发人深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电影可以跨越语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传播阻隔”,可以更加容易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尤其是由于影视艺术在全世界拥有最为广大的受众。它的影响日益超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他样式。因此,对优秀的电影进行学术思索和学术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70年代末与80年代,香港、台湾和大陆相继出现电影改革运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奖影片不断震惊国际影坛,可是当下华人电影,最为璀璨夺目傲立群芳的电影还是应首推全世界已熟知的李安先生导演的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卧虎藏龙》。西方观众认真地看起了中文字幕,东方观众更是津津乐道这部优秀影片的点点滴滴。李安先生的成功,让更多的华人电影艺术家对奥斯卡奖杯产生了渴望和梦想。优秀的影片是看不够说不尽的。渴望实现梦想就应探寻成功者的奥秘。现在我们重品《卧虎藏龙》,除对影片会有更深的认识以外,还会对中国华人电影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文化对电影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影片《卧虎藏龙》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影片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择取和融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西文化与人文思潮的交汇,为影片提供了精神的支柱和理论的依据。深受东西文化精神滋养的李安先生曾言,他要做中西文化的使者,他要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武侠题材、默默的暗恋彰显强烈的中国伦理文化

    毫无疑问,我们民族影视艺术自身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历程,尽管从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使用方面,仍然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李安电影作为中西文化择取与融合的产物,在其影片中深深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卧虎藏龙》本来是中国作家王度庐撰写的最富中国文化精神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小说样式之一。在所有的中国文学样式中,武侠小说顽强保留着自己的中国特性。只要是武侠小说,不论作者的笔力如何,功力如何,所采取的结构如何,都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那是中国的文学。像中国的绘画、音乐一样,不会和其他国家所混淆。这不仅因为,武侠小说在语言上继续沿用了某些古典汉语的特色,在打斗上有一整套中国武术的招式和术语,更重要的乃在于它在小说中保留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形态包括人物性格、称谓、礼仪、禁忌、民俗、观念等等。这些文化形不但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总体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范式,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范式,从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明确的区别。《中华文化史》指出: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伦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东方文化尊重对“礼”的追求,所以,崇尚者抑制自我的利益来维护“礼”的尊严。

    《卧虎藏龙》一片讲述了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唐小虎两对年轻人的生活。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他们身上背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伦理主义,重道轻器,经世重教,崇古重老,德政相摄,重整体倡协同。”他们二人是自由行走江湖的侠客。但二人都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尊师重道,重情重义。克已宽人,匡扶正道。与自由无羁的行动相比。他们的内心是沉重的,是充满束缚的,行动与内心的对比格外张扬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神。俞秀莲死掉的未婚夫是李慕白的好友。“朋友妻不可妻”,所以李慕白与俞秀莲虽彼此心生爱慕,却紧闭心的大门,不肯吐露真情。不肯夸雷池一步。他们秉承着中国人虽在情感上在心灵上倾向于生命的自然的冲动,但在理智上却又站在“礼”之一方的习俗。中国文化精神决定了他们在两难的冲突中,总是要以一己的欲望服从所谓按天地法则所设的“礼”,决定了他们竭力要消灭内心“动乱”因素,走向安定。在礼与非礼之间,非礼要服从礼,小礼和大礼之间,小礼要服从大礼。因此,李慕白与俞秀莲虽心有无限爱意,互相暗恋,却表现得克己护礼,以礼节情。中国文化精神崇尚者李慕白与俞秀莲就这样一方面内心产生了深厚无比的痛苦悲情,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把握住了这种悲情从而使“礼”在自己内心取得了胜利,也使“礼”在社会中的“神圣性”得到了维护。面对束缚,他们采取了纯东方式的做法——退却。李慕白甚至要退出江湖过隐居的生活,陪师傅的灵柩度过余生。李慕白就曾直白地对俞秀莲讲,在闭关修道的时候,他“得道了”,可他并没有所谓“得道”的喜悦,却感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这是因为:他得的“道”,就是对天理人伦的洞悉体察。李慕白在彼时彼刻,就预感到自己的悲剧,所谓“苍天无限,造物弄人”,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武林中人也莫不如此。他被天理人伦深深“束缚”了,这是他自己无法超越的,他知道自己有命定的悲运的结局。可爱情巨大的活力和激情是不能泯灭的,所以,李慕白和俞秀莲在遇到玉娇龙和唐小虎之前,就这样承担而又怀疑,怀疑而又承担着这些苦痛。

    特立独行的爱情闪耀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光芒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效果既取决于本身的美学内涵,也取决于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由于接受意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接受效果也会有差别。因此要注意中国观众所喜爱的电影,西方观众是否喜爱。李安先生对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一样熟悉和了解,再加上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在改拍玉娇龙与唐小虎的爱情时,聪明地择取了西方的文化精神。不错《卧虎藏龙》本来是中国古代作家王度庐的小说,但在拍成电影的时候,李安先生,把中西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影片对中西文化作了很好地择取和融合。西方文化不同于东方,它崇尚自我个体价值的实现,追求真,因此,崇尚者蔑视一切既成法则。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抗争,注重个性发展,轻视群体谐调。肯定自我的合理性等等。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讲:“中国文化以家

    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西文化的这一差异,早在‘五四’时期就被人们清楚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玉娇龙与唐小虎就同小说中的人物有了区别。我们看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精神与自我意识,看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勇敢反叛的精神。唐小虎长于新疆,是新疆大盗“半云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汉文化影响薄弱,加之自幼混迹于强盗之中自然令他少束缚,多自由。玉娇龙虽然出身赫赫高官之门,但身为女儿身,自然被家里疏于管教,加之被“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又瞒着父母与罗小虎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因此,胆大任性,憎恨束缚。到京城后,方方面面对她人身行为的束缚。更激起她追求自由的渴望,为此他们的行为起初摆脱了东方的“礼”,向西方文化精神靠拢。西方文化精神面对束缚,采取的是全异于东方的方式,那就是——进攻。它以解脱束缚来获取自由。因此,在玉娇龙迫于父母之命而被逼出嫁时,玉娇龙和唐小虎这一对深深相爱的恋人就成为了意志坚强,行为勇敢的进攻者。他们要坚持自己珍贵的爱情,于是开始了进攻与抗争。蛮荒长大,生性狂野的山贼唐小虎天不怕地不怕不管不顾地一人去截花轿,玉娇龙也不顾礼教不顾家法地冲出家庭,在出嫁的路上逃走。在出逃的路上,个性张扬的玉娇龙同样蔑视任何章法,任何礼教,任何师道,出言毫不顾忌,出手也毫不留情。江湖人士纷纷控诉:玉娇龙同他们是“毫不讲规矩”地大打出手。当玉娇龙来到被自己认为拥有潇洒无羁自由的俞秀莲面前,而后者为维护“礼”的“神圣”,而告诉她“闯祸了”,让她“先回家吧。”的时候,便立即夺门而走。

    中西文化精神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融或分,共同构成了影片浓重的文化底蕴

    艺术象空气和流水一样,没有国界。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成功者总是广开艺术之径。从多种文化中博采众长。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比较,只能是平行的异同比较。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进行优劣比较。二者同等伟大,同等巍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东方文化择取者还是西方文化的择取者都必然会面临着的人类自身的永远也摆脱不掉的尴尬和困惑。不得不重新思考各自主流文化的弊端,寻求横向开拓的发展契机。需要各种异质文化的交往与融汇,需要不同的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精髓的大前提下,追寻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影片中两种文化精神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融或分,共同构成了影片浓重的文化底蕴。叫人叹为观止。

    影片后部分是导演李安先生最为精彩的发挥,他让两者文化精神走向了融合。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虽然深受东方文化精神熏陶,但是面对桀傲不驯的玉娇龙,对几千年来“礼”的巨大反叛,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求,李慕白深受震动,深藏在心底的内在能量终于得到了释放,受压抑的主体个性终于得到了自然的伸张,也正因为此,当李慕白为救玉娇龙,为给师傅报仇,虽杀死了“碧眼狐狸”却身受重伤,在临终之际,虽保持着真气,苦苦等待玉娇龙的解药,说不定会获得一线生的机会。可是彼时彼地的李慕白却放弃了。因为他认为对俞秀莲一吐真情,把苦苦思索后进行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拷问激情倾吐,会比生命的存在更加重要。所以,他不顾俞秀莲的再三劝阻,讲出了他本性所一直要讲的话,从而泄了真气,最终含笑死于俞秀莲的怀抱。而泪流满面悲痛欲绝的俞秀莲,也放过了引颈待毙。任她取命的玉娇龙,让玉娇龙去和唐小虎会合,去过自己和李慕白再也没有机会体会的生活。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靠拢。

    我们知道儒道文化哺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传统的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的道德哲学尤其重视人的修养,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扩充内在的仁善本性,提升精神境界。而玉娇龙,经过与俞秀莲,尤其是和李慕白一次次的碰撞,回思李慕白和俞秀莲为挽救她所作的一切的一切,终于悟出“道”的强大,“道”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可贵与不可缺少,她不顾唐小虎的深情呼唤,放弃了和唐小虎继续生活的机会,放弃了生命,跃入了深渊,以生命向侠义赎罪,到另一个世界去追寻李慕白,以求心灵的永远安宁解脱和和谐。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

    这样,李安的《卧虎藏龙》讲述了互为映衬的两对恋人的共同悲剧。影片以西方人所能读懂与接受的方式讲述一个东方悲情武侠故事,让西方人真正进入东方情境。这部影片不是以所谓东方奇观来吸引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以人类共同的情感来打动西方观众,使西方人真心实意地迷恋上了东方情调。编剧之一占士史甘密斯就称,这是一部西方电影《理智与情感》的动作版。影片同时也让东方观众在自己最熟悉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另一种文化的魅力。东方观众就这样被一种自己最为熟知的故事里的新奇和异质的文化所吸引。李安先生到此完成了他的誓言。相互隔膜的东西方文化在影视艺术领域内有了真正的交流。

    纵观整部影片,中国文化精神以其无所不在的人伦情感展现着东方韵味,西方文化精神以其特立独行的精神闪耀着人本的光芒。影片因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审慎而显得坚实厚重,又因玉娇龙和唐小虎的激情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故事在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和中从容展开。

    电影本是最能体现西方美学再现摹仿的艺术。可李安《卧虎藏龙》的镜头语言中,借鉴了中国传统诗词、绘画、建筑美学的韵味。电影画面如中国山水画,大量浓缩、省略、隐喻、象征的诗化的电影语言,月夜的飞墙走壁,湖上的凌波微步,竹海的剑斗等影像的诗化组合均创造出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诗化风格。谭盾作曲悠然空灵如云似霞,东方古乐和西方管弦乐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西方美学的再现、摹仿、写实与中国美学的表现、抒情、写意有机地熔为一炉,呈现中西美学文化的融合。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审美心理定势既有排他性,又有交融性。一方面,某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可能会被别的民族认同、吸收,从而影响别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另一方面,某个民族可以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使本民族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实现审美心理的交融。这样,影片在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择取和融合的基础上,让东西文化观众既感到了本身文化的亲切又体会到了另一种文化的魅力,《卧虎藏龙》凭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精神问鼎了奥斯卡奖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重品《卧虎藏龙》启发颇深,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要想真正进入国际影视市场,不仅需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广泛吸收其他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

    相关热词搜索: 中西文化 融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