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守望文人精神 自成一格典范

    时间:2021-02-21 07:56: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叶冰、宋钦清(以下简称访):梅先生,今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艺术特色。近十年中外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影响,请你谈一下中国画近十年的基本面貌。

    梅墨生(以下简称梅):2009年年底,我曾经到欧洲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艺术考察、交流活动,访问了好几个国家,参观了三四十个教堂。西方的哥特式教堂也好,罗马式教堂也好,基本上都是尖顶的,是高大的,是奔向天空的,让人觉得天是高高在上的,上帝是高不可攀的。而我们中国古代,在秦代虽然也有像阿房宫这样的巨型建筑,但它并不高大。据记载,现在复原的咸阳宫的格局,只相当于现在的五层楼高,它当时是两层。作为皇权象征的天安门,据说也不过六、七层楼高。中国古代的建筑,尽管它的幅面很开阔,但是高度肯定不能跟西方人比。所以我认为,西方的文化是奔向天空的,我们的文化是亲和大地的。

    正是因为西方有这样的文化传统,西方绘画才出现那么多巨型作品。无论是在罗浮宫还是在奥赛美术馆,或者佛罗伦萨美术馆,都能看到很多巨型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和宗教内容有关的,可以说在西方没有宗教就没有他们的历史文化,所以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基督、圣母、约翰等宗教题材的作品在印象派以前占绝大多数。我们中国画的历史,从有卷轴画以来,包括卷轴画以前盛行的屏风画,墓室壁画,当然也包括一些宗教场所,比如敦煌等等的一些壁画,尺幅也比较大,但是相对来说这个比例也很少,更多是两宋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卷轴绘画,由于从事绘画的人大多是官宦、士大夫等,使中国画具有文人特点,中国画逐渐走向书斋,成为文人之间的雅集变成了“书斋文化”,在案头,也就是在文人的书案之上。所以大多尺幅不会很大,而且多册页、扇面等。

    中国古代的文人书案跟西方画家的那种巨型工作室,完全是两个概念,严格的说,西方的艺术家多是匠人,也就是画匠。从服饰上我举个例子对比很有趣,西方的工匠本身无论是油画家还是雕塑家还是版画家,他们穿的是跟工人一样的工作服,是匠人的服装,而我们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是文人,穿的是官服或者是在野的文人服装。再看他们的生存空间,我去过塞尚的工作室,今天看来不算太大,当年相当大了,很高了,二层楼。而我们文人的空间,就是一个书斋,所以更多的是个人的抒情写意的小品或者是卷轴,卷轴这个东西说起来很长,比如说长卷,但是实际上它一卷起来,就变成了一个轴。这跟西方绘画不一样,西方绘画本来就是一个很具体的作品。

    另外,就陈列这些作品的场所来说,出身工匠的西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主要的定件来源就是教堂、教皇或者是教会,主要是一些贵族、皇室、大公或者是什么侯爵、伯爵,因此西方绘画的陈列地点主要就是教堂。我们陈列中国画的环境是什么呢?是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卷轴画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便于文人间的交流,展开了,放在条案上很长,而卷起来就变成一个轴了,其实这里面也有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中国文化的特点,“展之放于满目,卷之退藏于匿”。

    在使用的工具材料、技法方面,中国画为毛笔、宣纸,水融性的颜料,柔软的毛笔,薄如蝉翼的宣纸,或者是用绢和绫。而西方是扁平的刷子,坚实的墙壁,黏稠的油性颜料。中国圆锥型的毛笔,决定了中国的技法以“写画”为主,而西方的扁平刷是以“涂画”为主。表面上这是一个技法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很深的文化精神在里面。西方的涂画,它是块面的、体量的,是描绘空间的。中国的绘画,中国的毛笔,某种意义上不是占有空间,而是拥有时间,是把艺术和生命变成一种流程,在艺术的挥写之中实现生命的一个流程。所以中国人对时间更在意,而西方人更对空间感兴趣。

    这一两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传统、工具材料、展示空间决定了中国画作品并不追求体量的巨大,并不追求尺幅的宽阔。而现在的一些国家重大的展览,首先要对尺寸做许多限制,不然的话,就不一定会拿来多大的作品。这个动机很显然,不一定是他创作的这张画的主题或者艺术需要,要画这么大,而是他认为画大了在展厅里夺人眼目。如果说真的需要画宏大的场面,表现重大主题画大画完全可以理解,而现在是有些中国画作品尺幅巨大、内涵空洞,一幅八尺或是丈二的作品看完以后,让你觉得看两眼就够了,没有更多的追求和品位。可是,如果我们要到故宫,到上海博物馆到辽宁博物馆,去看一些中国传统绘画,一个手卷你会看半天,一套册页你会看半天,因为那里有气象万千。而我们现在的作品没有,偌大的一张画,就画了一块大石头,或者就画了两个人物,只是视觉上的表面上的冲击。不客气的说,这种创作的风气已经是成为一种时尚,对于这种现象我一直持批评的态度,站在艺术的立场,站在学术的立场,我以为这种风气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对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对于这个时代学术水准的提高,没有什么益处。

    另外一点,在近十年中我认为当代的中国画创作过于的“洋”,也就是过于西化,我在十年前创刊的《荣宝斋杂志》上有写了一篇文章,有人认为我很保守,我写的就是“中国画还得姓中”,所谓中国画还得姓中,就是要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你不表达这种民族气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意韵,那这叫什么中国画呢?我不认为中国画是一种技法,是一种语言方式或者技术方式,而是一种文化精神内涵。二十多年前,李可染先生曾经提出“中国画不要失魂落魄”,现在有些中国画就失去了自己的魂魄,当然这和“西风东进”有关,另外和有些人提出的中国画必须要国际化,传统中国画要现代化有关。

    中国画文化内涵的失落,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这种失落比外表形式上的变化更悲哀。因为那还只是一个表面,就如同我们都穿上西装了,不穿中国的民族服装了,这是与时俱进并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连心理也变了,你还是中国人吗?除了你那个种族血缘没变,心理、语言和生活方式都西化了那就非常可怕了。现在的中国画坛的这种“西化”“洋化”现象,离中国传统和中国精神越来越远了,可以说是渐行渐远。难道所谓的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就意味着把中国绘画的特征和民族气质彻底泯灭掉为代价吗?

    访:“当代水墨”和“新文人画”一起作为新生力量在中国画坛得到长期的发展,怎样看它们对于中国画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梅:当代水墨,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种语言探索,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指向的适度脱离、一种流派的客观存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多样性面貌。但是,如果说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最先进的,或者是最好的、唯一的,我就会反对这种观点。至于“新文人画”,我还曾经滥竽充数受约参加过两次新文人画的展览,我不排除其中有一些优秀的画家,我也非常敬佩他们。但是,我始终认为新文人画跟现代水墨一样,都不能承载中国文化或中国绘画的主脉,中国绘画博大精深无论是唐宋元明,还是秦汉魏晋,绝对不是这样的一点笔墨游戏,或者是这样的一点小小情调能够承载的。

    所谓的“新文人画”九十年代我曾经在文章里提出过置疑,新文人画是三个层面的问题,“新”“文”“人”,这三个问题我现在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你的“新”是在美学还是在文化上?有自己的新意和自己的建构吗?没有,实际上是对古人文人画的缩小版、现代版。“文”这一部分,也看不到你新的“文”,比如说传统的文人画,是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的一种体式,那新文人画你的体式是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还是现代体的散文。最后再说“新文人画”的那个“人”,作为同一个流派的新文人,应是以共同的文化精神为主导的流派,我看不到他们的文化理想或者是文化人格到底指的是什么,这就跟我看不到现代派水墨画背后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人格到底是什么一样。张凭先生刚刚去世,他生前曾经评价说,“梅墨生的画才是真正的文人画”。我知道这是张先生是在肯定和褒奖我的立场来说的。对此,我一半认可,一半不认可,我认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是并不等于我认可现在的形式。所以,对于近十年乃至二十年来中国画的一些新的现象,我都很关注,我对一些这样的优秀人物我也很佩服,但是作为一种学术观点,作为一种学术流派,我有我的保留看法,就是我有我的批评的态度。

    访: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这次两会中提出了“在大、中、小学大力普及书法教育”的提案。从艺术教育这个角度出发,您怎样看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整体传承和整个历史生存空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背景也发生位移了。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既要跟的上这种变化,又要结合我们的文化传统。现在的艺术教学,基本是移植的西方的学院式教学,跟过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中国化教学方式不同。这种西方体制和模式影响下的教育,培养的是专才,培养的是专家,培养的是专门型的人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我们培养的是通才。当然。专才有专才的好处,就是他对一个问题可以更专门一些,但是大家忘了一个事情,任何学问,如果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如果只就是就事论事,他是走不进去的。传统的大文人,大艺术家,要具有一种大的文化修为,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中国画界出不了像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那样的通才。

    因此,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应做一些调整,在中国文化的精神指向上应承但文化传统的传授和解读,我倒不主张让中国人一定回到读经的时代,但是如果多读唐诗宋词,多读汉魏六朝古文,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会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从学科建构和知识系统传授这方面来说,一定要传授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中国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的,一篇古文我们现在要加几倍数量文字的注解才能看懂,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的文学提高到一个高度。像钱钟书那一代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管是私塾教育还是学院式教育,都为他们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国家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很大,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代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应该继承下来的。我觉得“在大中小学大力普及书法教育“的提案非常好,不仅要普及书法教育、还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尽管中国文化的背景变了,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不能断。

    相关热词搜索: 文人 典范 守望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