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露珠上的诗想与抒情

    时间:2021-02-21 08:00: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本文从诗歌美学和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露珠诗社首任社长徐明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微观解读,对其诗歌作品喜用比喻、善用通感、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直接抒情等五大艺术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诗歌 徐明 露珠诗社 意象 抒情艺术

    “经过长夜痛苦的孕育/我们升华了/凝成生命的晶体”。“细微/但不甘自卑的心里/生命之火却闪闪熠熠/抱定信念而生存/哪顾得占有的仅一厘之地”。“为清晨第一缕阳光/我们愿匍匐集聚/用微弱而执著的光点/融入黎明火红的天宇”。这是诗人徐明三十年前,为露珠诗社第一期刊物以《露珠》为题写下的诗行。别林斯基说:“诗人在一切里面看到形象和色彩,赋予一切以形象和色彩,使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使尘世的东西变成上界的事物,并用天国的光辉来照亮尘世的一切!”①这滴三十年前攥在徐明手里的诗歌露珠,仿佛一颗遗落在时间海滩的琥珀,映照出当年的诗歌语境和诗人心境。

    一九八二年重阳前夕,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下的吉安师专(现井冈山大学的前身)中文系的六名学子:徐明、郭白云、严鹰、李珺、刘利锋、段皓,发起成立了一个诗社,叫“露珠”诗社。该社成为当时江西大学生文学社团先锋之一。而后历届学友一脉相承,浩浩荡荡延续十八年,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徐明主编的《露珠诗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六开,二十五个印张,厚如青砖。封面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似乎还在滚动。《露珠诗选》的出版,为吉安诗坛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新诗史料。

    徐明,男,一九六二年十月生,江西泰和县人。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吉安师专中文系,露珠诗社首任社长。已在《人民日报》《诗刊》《诗词国际》《扬子江诗刊》《雨花》《江西日报》《创作评谭》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任职。诗歌作品《读雨》入选《2010年度中国优秀诗歌年鉴》。

    郭沫若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抒情的言说方式不外乎两类四种,即直接抒情、景象抒情、意象抒情、事象抒情。后三种都是借助形象的抒情,属于间接抒情。②徐明的诗歌,除了直接抒情的之外,他喜欢借助意象和景象抒情,达到“借物引怀”的艺术效果。

    意象,是事物客观的呈现,诗人思想观念的具体化。意就是情,象就是景,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或是情景交融。正如古人所云:“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辛·刘易斯在《意象的定式》指出:“一首诗中的意象就像一系列放置在不同角度的镜子,当主题过来的时候,镜子就从各种角度反映了主题的各个不同侧面。但它们不是一般的镜子,而具有惊人的魔力:它们不仅仅反映了主题,而且也赋予主题以生命和外形,它们足以使精神形象可见。”③

    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诗人徐明对“雨”这个意象有多么热爱:《春天的雨》《听雨》《读雨》。在诗人的心中,“雨”这个意象,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意蕴:有“绿色生命”、有“灰色的心情”、有“湛蓝的思绪”、有“湿润的温情”。“雨”为诗人的诗篇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诗人在诗歌抒情艺术上,找到一个切入点,恰如草叶上的露珠,滴水藏海,以小见大,既把握了诗歌“寄情于物”的艺术本质,又巧妙地运用了适当的修辞策略,而不是像有些所谓诗人,一味向深沉、向晦涩挺进,让读者不知云里雾里。从诗美艺术分析,徐明的诗篇,有以下五个特点:喜用比喻、善用通感、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直接抒情。

    一.喜用比喻

    比喻是诗歌语言的基础。诗人总是通过新奇的比喻,来扩展和强化他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描述。美国诗人罗·弗洛斯特说:“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比喻,否则就不成其为诗。”诗歌的用喻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化虚为实,出于形象地表达感情的需要,常常要借助意象。例:

    1.《忧郁》:“忧郁是镶在古街/那一串灰暗的鹅卵石”,“忧郁是藏在箱底/那一双水红的绣花鞋”。诗人用比喻,将虚无不可视的“忧郁”,比成镶在古街那一串灰暗的“鹅卵石”,比成藏在箱底的一双“绣花鞋”。抽象的“忧郁”,就像一串“鹅卵石”和一双“绣花鞋”,呈现在读者面前。

    2.《大山》:“原本是一头狂野的巨兽/哪次造山运动/把你驯服在这里/用蛇一样蜷曲的山道/将你扎实地绑起”。《大山》发表于2011年3月《扬子江诗刊》,诗人将“大山”,比作一头狂野的“巨兽”,将“山道”,比喻成蜷曲的“蛇”,不仅写出了山道的形状,更将山道的险恶写出来了,诗歌因此有了一种奇崛美。

    3.《春天的雨》:“春天是一只蚕吗?/经过冬天的孕育/竟吐出这么多/拽不断的丝/将大地裹了个严实”。《春天的雨》发表于《诗刊》2010年1月上半月刊。诗人将春天漫天绵绵不断的雨丝,比喻成春蚕吐出的明亮蚕丝。以小喻大,取得奇特的想象美。

    4.《泅》:“琴弦,/流出一条大河。”在听幽怨澎湃、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曲时,仿佛有一条滔滔的大河,出现在诗人的面前。诗人用隐喻的手法,让两根小的“琴弦”,流出一条“大河”,大小意象的反差,让读者产生震惊的阅读效果。如果用明喻来表现,就会显得拖泥带水:“琴弦上/流出的音乐/仿佛是一条滔滔的大河”。

    二.善用通感

    通感,又名移觉,指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觉上。通感的运用,可以使诗歌作品充满新奇之美,使读者得到异乎寻常的美的感受。例:

    1.《春天的雨》:“大江小河也耐不住寂寞/萌生出湛蓝的思绪”。“大江小河”人格化了,耐不住“寂寞”。“思绪”本是无形无色,诗人灵视的眼睛,看到“大江小河”的思绪,居然是“湛蓝”的。

    2.《听雨》:“我会守望在海边/闻你散发的蔚蓝气息”。《听雨》和《春天的雨》同时发表于《诗刊》2010年1月上半月刊。颜色本是用视觉去感受,诗人居然可以通过嗅觉闻到了“蔚蓝”的颜色。

    3.《读雨》:“透过爆响的新绿/依稀听到夏天呼吸的声音”。《读雨》发表于201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并入选《2010年度中国优秀诗歌年鉴》。在绵绵春雨中读雨,透过“爆响”的新绿(新生的绿叶),诗人感受到季节脉搏的跳动:夏天即将来临!读后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新绿”(色彩)居然会“爆响”(声音),不言而喻,这里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技巧。

    三.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对美学范畴。所谓实,通常是指具体的可感触的事物或形象,而虚,则是指情志、感觉或抽象的观念。它们间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实里含虚,虚不离实。“虚”一般总是寄寓于实的事物或形象,而“实”往往也总是规范或制约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观念的。④

    虚,偏重于写意;实,偏重于写境。诗的意境,是从虚实相生中诞生的。无论从诗人或读者的角度来说,虚实相生都是诗歌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虚实相生,才得以构成并大大加强诗歌意境的生活实感与空灵感。虚实可以从情景、今昔、时空、有无中表现出来。

    1.《进城的路上……》:“清晨,我的手扶拖拉机/行驶在进城的路上//车上,装着我的一家/装着激荡不已的期待/装着几代人的向往”。“我的车上装着长毛兔/装着鸡鸭和生姜/装着一家人用汗水浇出的希望”。诗人以“手扶拖拉机”司机的口吻,以虚为实,诗意地叙述了改革开放后,农民对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与追求。

    2.《上梁时刻》:“爆竹响了,憋不住的/快活,亮上天去/雄鸡的血滴着誓语,滴着/千百年传下来的礼仪”。这是典型的拟人手法,将人的快活,移植在“爆竹”身上。“雄鸡的血”,滴着“誓语”,滴着“千百年”传下来的“礼仪”。在乡村,造屋上梁是农民一辈子热切向往的百年大事。诗人从“上梁时刻”这个时间点切入,以虚写实,虚实相映。“千百年”这个时间词,无疑拓深了诗歌的意境,有强烈的历史镜头感。

    3.《我的歌》:“我的歌/是犁尖碰碎冰屑的回声/新绿的爆响中/结束寒冬颤抖的呻吟//我的歌/是农田溢出的蛙鼓阵阵/用真诚的抒唱/护卫正在灌浆的收成//我的歌/是晒场风车的转鸣/吹走虚假的瘪谷/留下心头的丰盈”。诗人用铺排的方式,将“犁尖碰碎冰屑的回声”、“农田溢出的蛙鼓”、“晒场风车的转鸣”等具体形象的声音来形容“我”的歌,使得诗歌产生了强烈的乡土气息,“我的歌”有了饱满鲜明的质感。

    4.《那盏小灯》:“忘却了,飘忽的帆影/灯花,簇拥出/我的小岛/目光,在这里/抛下重重的锚”。《那盏小灯》发表于《诗刊》2009年6月上半月刊。虚幻无形的“目光”,居然会抛下重重的“锚”。其实,换句话来说,就是诗人久久注视的意思。但果真这样写,就是典型的散文式语言了,诗歌的美也就逃之夭夭了。

    5.《南山石阶》:“历史,曾在这里攀援。/登一程,滑一节。/没有气馁,/甚至没有片刻的停歇。”《南山石阶》,发表于200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历史,曾在这里攀援。”历史上,有很多人曾在这里(“南山石阶”)攀援。这里,诗人化实为虚,将“历史上的人”,虚化为无形的“历史”,加上一个动感很强的词“攀援”,虚实相生,产生了诗歌的动态美。

    四.寓情于景

    写诗不外乎情景二字。谢榛《四溟诗话》云:“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朱庭珍《筱园诗话》云:“写景,或情在景中,或情在言外;写情,或情中有景,或景从情生。断未有无情之景、无景之情也。”情为虚,景为实。化虚为实,就是将感情溶入景物之中。诗人注重情景交融,这样就能让感情的抒发有所依托,感情含蓄,抒情不至于直白。徐明的诗歌,因为有了景物的融入,仿佛溪流的歌唱和山谷小鸟的啁啾,感情清新,诗意浓郁。例:

    1.《黄洋界印象》:“一首竹笛吹出的晨曲,/雾一般弥漫的旋律,/轻拂湿漉漉的林梢。”《黄洋界印象》发表于2011年4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竹笛吹出来的晨曲,自然是无形的,但诗人巧用黄洋界常见的景物“雾”来比喻,就将晨曲的“欢快”与“轻柔”的特性,融入景物中,化虚为实,给读者很深的印象。这样处理,无疑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2.《听雨》:“倾听细雨绵绵的诉说/爬满青苔的小屋/滴落忧郁”。诗人所要表达的“忧郁”,如用散文的语句翻译,可以是这样:“忧郁的我听见绵绵细雨,滴落在爬满青苔的小屋。”诗人不说自己是“忧郁”的,而是用典型的现代诗歌语法,让爬满青苔的“小屋”滴落“忧郁”,无形的“忧郁”成了一种具体可见的液态事物了(雨或泪)。诗人“忧郁”的情怀,在“爬满青苔的小屋”这个景物的映衬下,更加凸现出质感。

    五.直接抒情

    诗缘情而生。抒情性是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诗人有细雨绵绵的低诉,也有引吭高歌的时候。在抒发更强烈、更饱满的感情时,诗人用热烈如爆竹的语言,直接抒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例:

    1.《故乡啊,我的故乡》:“于是,放牧时的天真过早失落牵出像奶奶纺车上/纱经一样细长的思想/每当校园进入梦乡/我就把路灯当太阳/在书海里,寻找前行的方向/故乡啊,我的故乡/指望将来,能给你改个模样!”诗人走出山乡进入大学,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之后,才蓦然发现家乡的贫穷与落后。“童年的天堂”,开始在心中“摇晃”起来。英国诗人勃朗宁说:“思想是行为的灵魂。”“我”将满腔热情,变成了实际的行动,把“路灯”当“太阳”,夜以继日,在书海汲取知识的琼浆,为将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改变故乡贫瘠落后的面貌积蓄力量。

    2.《祖国啊,让我去吧》:“祖国啊!快在我闪光的志愿上/盖上你神圣的钢印/——盖上一轮红光熠熠的太阳/捧着它,我要做衔石的精卫/把你身上的摺皱填平/捧着它,我要变成追日的夸父/为后人撑一片绿阴,也为自己/留下坚实的脚印”。从诗歌符号学的角度考察,这枚“钢印”,应该是指毕业证上的钢印。诗人要用自己全部所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这是诗人大学毕业前夕掷地有声的火热诗篇。

    结语:一滴诗歌的露水,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太阳。透过时间的雾水,我们仿佛已然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歌鼎盛的黄金时期,吉安大学生诗群勇立新诗浪潮,击水飞舟的时代剪影,感受到一种健康明朗、蓬勃向上的诗风追求!

    注释:

    ①薛菲编译《外国名家谈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19页。

    ②王汶成著《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88页。

    ③汪耀进主编《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96页。

    ④朱先树编《假如你想作个诗人》,重庆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79页。

    秦宗梁,男,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文联副主席,从事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露珠 的诗 抒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