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登高》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3 07:51: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它充分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把握景情交融的写法和诗人的悲愁愤激之情,并联系时代背景深入感知诗的意境。同时加强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思考,感受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深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唐诗,可以说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和预习,对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悲愁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杜甫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深沉热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欣赏法。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合理性和导向的明确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真正体会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而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安排了“三个层次”,即:通过“朗读感知—→领悟情感—→意象探微”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升华,从而深刻地体会全诗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启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情圣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一位“情圣”。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情圣”指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自由回答)

    刚才同学们有的说是指多情而敏感的人,有的说是指感情丰富的人,还有的说是指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虽然同学们说法不同,但大致意思相同,基本上解释了“情圣”的意思。那么,梁启超先生为什么称杜甫为“情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杜甫最富盛名的七律——《登高》,一齐走近杜甫,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二)初步感知

    我们通过学习杜甫的前两首诗,已经对杜甫比较熟悉了,请同学来谈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生活于唐由盛转衰时期,有报国志向,却未能施展。其诗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有“诗史”之称。其诗沉郁顿挫,艺术成就很高,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他被后人誉为“诗圣”。

    播放《登高》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小声仿读,初步感受一下。(音频朗读)

    让学生自由谈一下自己听后的感受。

    让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齐读前,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以及需要重读、连读的词。(多媒体展示)

    xiào zhǔ bìn zhuó

    啸 渚鬓浊

    师: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铸就的一生血泪,慷慨激昂,沉郁悲凉,读时荡气回肠。读时,一定要读得有气势、有节奏感,才能把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读出来。

    当然,要想把一首诗读得准确,读出感情,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三)品味感情

    古人云:感人者莫先乎情。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就先从感情入手,看一下。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思考,本诗的哪些句子是侧重写情的呢?

    明确:后两联侧重写情。律诗在写作上有个基本规律,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1.同学们先看颈联(多媒体展示),你们从中能读出诗人的哪些情呢?

    ①“悲秋”,“秋”怎么是“悲”的呢?

    明确:古人云“悲哉,秋之为气”,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秋的景象是萧索、凄凉的,让人易生悲苦之情。

    问:古人悲秋的诗句很多,同学们根据平时阅读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实甫《西厢记》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作客”,杜甫这里是不是去朋友家做客呀?

    明确:不是,这里的“作客”是指漂泊、流落他乡的意思。

    问:杜甫的漂泊与有些同学的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形是不是一样呢?

    明确:不完全一样,因为外出打工可以偶尔回家看看,而杜甫是“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漂泊。杜甫从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本诗的时候,诗人流落到夔州,已经是漂泊的第八个年头了。

    ③什么是“登台”呢?我们所学过的诗歌当中有没有关于登台或登高的呢?

    同学们集体背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多媒体展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问:根据王维的诗,请解释一下什么叫“登台”?

    明确: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一般是在自己的家乡,和家人一起去,祈求长寿。

    而本诗中的杜甫却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又是“独登台”,可见是独自一人。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是多么孤独,十分思念亲人、想念家乡。

    宋人罗大经从《登高》的颈联中读出了八层意思,他在《鹤林玉露》中写道(多媒体展示):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造成杜甫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艰难”,这里是指国家连年战乱。本诗写于公元767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唐王朝依然是动荡不安。

    问:那么“苦恨”是什么意思?——极度痛恨。诗人“极度痛恨”什么呢?

    明确: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师: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更令我们震撼。在古代有着类似经历的文人当中,杜甫不同于苏轼,苏轼在政治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杜甫更不像李白,李白在仕途受挫时,却是狂放不羁,一会儿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会儿又“载妓随波任去留”。杜甫生逢乱世,虽然终生坎坷,却心忧天下,总是自责不能扶大厦于将倾,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呀!正因为如此,杜甫才千年之后,让人敬之仰之。

    3.适逢重阳佳节,按照习俗是应该喝菊花酒的。而此时的杜甫却为什么“新停浊酒杯”了呢?

    明确:因为他身患重病,因病戒酒;又因为潦倒穷困,他也可能买不起酒。有人说借酒可以消愁,可诗人现在连酒也不能喝了,心中的万千愁绪该如何排解呀?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4.小结:通过对这两联的分析,我们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是愁苦沉痛、而又忧愤无奈的,感情基调是“悲”的。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两联读一下,读时要注意节奏,把诗中的“悲”情读出来。(学生读)

    学生读后,略作点评,然后指导朗读:对于诗歌的学习,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时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如读本诗时,就要想象自己就是杜甫,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孤独漂泊,一生坎坷,穷愁潦倒,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老师范读)

    (四)赏析意象

    诗歌往往缘情造景,景因情生,我们明白了本诗所抒发的感情,下面再来看一下老病孤独、满怀愁苦的杜甫,在重阳登高中又看到什么景?景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情?

    1.首联写了哪些景?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的呢?

    明确:首联共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景物。诗人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等词来描写的。

    问:这些景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是指猛烈的风,在深秋季节,这样的风吹到身上,使人感到格外的寒凉,这有身体上的感受,但更主要是——心凉;“天高”,让人感到天高地迥,显得人更加渺小、孤单;“猿啸哀”,由于诗人内心充满哀愁,所以他听到猿的叫声也是凄厉哀伤的。

    问:那么,这里的“鸟飞回”,是一只什么处境的鸟呢?

    明确:这里的“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状态。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四处飘零的他,像什么呢?就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无家可归的沙鸥而已。诗人看着那在风中盘旋飞翔的鸟,也许会让他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成了诗人的化身。可是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呢?

    小结:首联描写的都是夔州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诗人将它们捕捉入诗,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氛围,把诗人孤苦无依的漂泊之痛表现了出来。(多媒体展示见板书)

    2.问: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就像树一样,到了生命晚秋,进而想到了人生的短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所以这“不尽长江”又会让诗人想到时间的无穷,岁月的永恒。

    师:从茫无边际、潇潇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大笔写意,勾画出一副极其开阔深远的画面,使本诗的意境变得苍凉悲壮,雄浑开阔,让人感受到诗人浩茫的思绪和开阔的胸襟。(多媒体展示见板书)

    这两联写景的句子,虽然无一字抒情,却处处含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3.小结:在诗人笔下,那萧索的秋景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这让我们不禁为诗人那强烈而敏锐的感受力而惊叹。所以现在我们就明白了梁启超先生为什么称杜甫为“情圣”,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敏感而易动的心。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登高》这首诗的学习,深刻地认识了作为“情圣”的杜甫,深切地感受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情怀。并领略了杜甫这首感情沉郁悲凉、境界雄浑开阔的压卷之作的艺术魅力,后人称之为“古今七律之冠”,真是当之无愧,也许只有“诗圣”,才能写出如此的精品吧!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杜甫这颗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深沉热爱的心灵吧!同学们请跟着视频朗诵齐读这首诗。(播放朗诵视频)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景———→ 情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意境凄凉孤苦无依,漂泊之痛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景———→情

    落木 无边 潇潇下↘ 生命之短暂

    苍凉悲壮、雄浑开阔

    长江 不尽 滚滚来↗ 岁月之永恒

    (刘学习 安徽省阜南一中 236300)

    相关热词搜索: 登高 教学设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