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陕西省收入分配差距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时间:2021-03-20 08:21: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当前陕西省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需求结构和要素供给结构进而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影响,来寻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分配差距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需求结构要素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演进

    一、陕西省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较快提高,但城镇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态势未能明显缓解。

    1.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分组数据(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分为五组,即低收入户20%、中等偏下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户20%、高收入户20%)显示,陕西省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中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11.26元,低收入组家庭为3407.57元。城镇居民家庭高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0年的4.06倍,扩大到2005年的4.49倍。

    2.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以陕西省西安市和商洛市为例,2005年西安市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17503元,商洛市为10221元,二者相差7282元,而同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2884元。

    3.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西安市平均劳动报酬最高行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报酬是最低行业(住宿和餐饮业)的3.47倍,而同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2.13倍。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7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2元,二者相差6220元,而同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3654元。加之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保障和福利,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化演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考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研究的基础上,1940年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要素层面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供给结构的变化、供求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我们用图1表示这种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通过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演进,一是不同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者的不同选择,他们共同构成经济中的需求结构;二是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生产要素在社会中的不同流向,形成要素供给变动,二者共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

    1.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

    居民的全部消费需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消费需求,即居民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需求;另一部分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之上的发展型、享受型需求。工业化的历史表明,需求结构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使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产品及劳务必定主要围绕富人需求,有限的资源及投资将主要流向高档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品生产部门及相关第三产业,并形成畸形扩张。与此同时,由于多数人收入低下、需求不足,满足多数人生活需要的轻工业部门以及以轻工业部门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工业部门必然相对萎缩。

    (1)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消费倾向可用居民收入中消费部分所占比重来表示。随着我省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高收入者虽有支付能力却无消费欲望,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导致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考察陕西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1996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分别为0.843、0.865、0.839、0.849、0.835、0.846、0.849、0.832、0.831、0.804,农村居民分别为0.942、0.946、0.840、0.798、0.851、0.876、0.934、0.868、0.866、0.923。可知,陕西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并且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2005年陕西省不同层次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低收入户1.02、中等偏下户0.91、中等收入户0.86、中等偏上户0.83、高收入户0.69,由此可见,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除了高收入组以外的其他四组平均消费倾向均高于全省平均数0.80。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下降,低收入者无力消费,直接影响我省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影响消费倾向变动的因素有多种,弗里德曼在“永久收入假说”理论中认为消费应当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消费和永久收入成正比,并强调消费取决于人们的预期。所以,现期可支配收入及其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是影响消费倾向的首要因素。从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看,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影响预期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预期消费却明显上升。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已成为普遍现象。从2001年至2005年,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存款分别增长16.1%、19.2%、19.5%、16.5%和19.4%。居民之所以把钱储蓄起来而不消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到位。据调查,与过去相比,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仅为37.9%,对医疗保障制度满意度为43.6%,都未超过半数。而占人口总数62.8%的农村居民几乎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2)陕西省城镇居民支出结构

    根据2005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住户调查不同收入组支出结构资料,可以看出,2005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比高收入家庭高14个百分比,高收入水平组以下四组的恩格尔系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数。总体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支出比重降低,而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六类支出比重提高。消费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收入及分配状况的合理与否,财富分配不均导致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和通信类消费市场疲软。

    (3)农村居民消费滞后于城镇居民

    到2005年底,我省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城市家庭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消费滞后于城镇居民。在城市,大件家电已趋于饱和,但在农村,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抑制了农民的消费。农村居民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整体上尚不及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在空调、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型现代化用品上,农村居民更是望尘莫及。

    2.收入分配结构——要素供给结构——产业结构

    数据显示,2005年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的就业面只有49.32%,平均每一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达2.02人。从分组的情况看2005年低收入户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46人,高收入户为1.51人,低收入户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数为2.61人,高收入户为1.74人。可见,低收入户就业人数少、负担重,这也是其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据统计80%以上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因此城镇居民就业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体收入是否能持续稳定增长。近几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已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05年的4.2%。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居民收入难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并将扩大低收入人员的数量,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相对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收入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按照美国产业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工业化划分的一般模式,第一产业比重在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并在产业构成中占最大比重,则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体现到就业结构上,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根据2006年陕西统计年鉴计算,2005年陕西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9.3%,而产值比重只有11.9%,同时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0.3%和37.8%,说明陕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分为农村内部转移(乡镇企业)和农村外部转移(外出打工和外出创业)两种情况。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到2003年6月底,全省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51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8%。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构成从1978年的71.1:17.9:11.0转变为2005年的49.3:18.6:32.1,第一产业排挤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比重大幅下降达21.8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7个和21.1个百分点,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产业。陕西农村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的最多,其次是工业,再次是批发与零售业。

    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省就业结构调整仍显滞后。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9.3%,远高于美国现代化学者英克尔斯(A.Inkeles)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30%的农业就业比重最低标准,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陕南陕北地区虽然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就业门路窄,绝大部分停留在第一产业,其余农民也只能向二、三产业中的简单劳动上转移,收入低,就业不稳定,容易形成劳动力转移中的逆向反复,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建议措施

    陕西省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社会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个传导链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影响,因此当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即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减轻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负面影响的协调机制。

    1.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应充分考虑陕西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准确地选择好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区域、全国、国际市场相融合的产业结构,以较快的速度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使经济实现稳健、持续、高速的发展,应是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注重改善消费结构,也要注重调整生产结构,特别是要注意解决服务性产业在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偏低、加工工业产品中低档次比重偏高的问题,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结构的衔接;既不能忽视传统消费品的增长,更要注重培育住房、家庭汽车、旅游等新型消费,培育不同层次和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费热点;既要重视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也要重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在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把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以及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2.积极寻求减轻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负面影响的协调机制

    建立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中提低”有利于促使市场需求链和产业供应链相吻合。中等收入者的收入稳定,有比较好的收入增长预期和提升消费水平的欲望,边际消费倾向明显,能随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相应调整消费结构,是保持内需增长的强有力支撑;结合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协调推进就业结构调整,以开辟农民增收来源,促进农民致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部门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除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升为农村反贫困的重要策略,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付;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质是低收入者收入低、收入增长慢,政府可以通过税赋调节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协调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共同增长,带动全社会整体富裕程度上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