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论“垮掉派”文学的人类意识

    时间:2021-03-26 08:22: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里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一派,“垮掉派”是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先驱。作家们本着“真即是美”的审美追求,用坦诚的语言不加粉饰地描绘当时赤裸裸的美国现实,表达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愤怒和绝望,这些反抗对美国乃至西方文化做出了强有力的一击。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体现着人类意识、全球意识。

    关键词:垮掉派 文学 人类意识 反文化

    美国“垮掉”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中期也即“二战”后冷战时期特定环境中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运动。它是美国民主传统和麦卡锡主义、人性自由和清教主义、大众文学同学院派文学激烈冲突的产物。“嬉普士”(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的前身)的形象很快出现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地方,这些为传统价值观念所不容、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边缘人物逐渐形成一个向主流社会挑战的亚文化群,他们很多是美国中产阶级青年,除了讨论哲学宗教,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尝试着以其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和解构着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这个群体就被称为“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其中核心人物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巴勒斯、约翰·霍尔默斯、加里·斯奈德等人。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里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一派,垮掉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体现着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并且尖锐,经济危机、核战恐惧、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爆炸等等成为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民族阶级、个人可以幸免逃难。新形势下,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与自我意识并行不悖的是普遍的人的意识,它趋向侧重整体,而非单纯个体的人,故它是一种整体意识,即人类意识、全球意识。文学的人类意识具体化为生命意识、性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宗教意识等。”[1]

    一、精神的反叛,生命的探索——生命意识

    在人类意识里,最突出醒目、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是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即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体察人在宇宙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并对各种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解答。

    (一)

    在文学里,生命角度包含两重意义,即人的角度与物的角度。从人的角度看,昔日被称为宇宙中心和万物灵长的人已不复存在,英雄甚至普通的人至此跌落为束缚于物且灵魂扭曲的被异化的人、等同于生物的人、充盈着非理性意识及分裂本质的人。人自身显示出极大的荒诞性,人的存在变成一种荒诞的存在。

    纽约诗人艾伦•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被称为“垮掉一代”的哲学信念和宣言。全诗分三个诗节,第一部分是“垮掉一代”的挽歌。一方面,“垮掉一代”对布莱克先知般的格言“超越之路引向智慧的殿堂”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他们以激进的生活方式在幻念中试图摆脱物质世界,“渴望在机械般的黑夜中通过星光闪烁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摆脱现实,但又不得不因此备受贫困和悲哀,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疯狂。第二部分诗人把矛头指向“摩洛克”,摩洛克成为美国式民主专制、邪恶、黑暗、残酷的象征。“摩洛克的脑袋是纯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摩洛克的胸膛是一架屠杀生灵的发电机!摩洛克的耳朵是一座冒烟的坟地!”[2]通过这一象征,金斯伯格控诉20世纪50年代逼使“垮掉一代”疯狂的美国现实社会——它是一台经济军事机器,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异化了人的自我,致使人精神贫困和疯狂。第三部分诗人借助卡尔·所罗门在精神病院的遭遇继续呐喊,其实是对摩洛克的反抗。金斯伯格曾说:“或许,当今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垮掉,其物质财富已耗尽,而且在科学技术上的乐观主义已到了尽头,人们正在寻找金钱以外的真正价值。”[3]

    当我们在日益地追求物质和被物质社会所挤压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和行动的自由,我们都存在一个潜在的欲望,就是逃出城市去“路上”,向那些蛮荒之地而去。凯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就写了这样的故事:几个美国人企图颠覆平庸,突然决定摆脱原来的生活状态,于是他们选择从美国东部的繁华市区驱车前往西部的蛮荒之地。一路上,广袤美国大陆上的风景、人物、奇遇就在他们狂放不羁的旅程中次第出现,带给漫游者以惊喜,使他们自由地、欣喜若狂地重新领悟了生命。“垮掉一代”特别要求一种进步思想,他们在美国一片追求物质和金钱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里,企图找到精神自由的天地和空气,并且通过漫游、药物和皈依佛教等来寻求升华,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寻求。

    (二)

    从生命的角度来观照世界和人生的另外一面是从物的角度来看问题。世纪的不少作家视人为生物,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相类,皆是生物界的一员,都是地球上的居民。因此,为维护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必须保护其他动物,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生物的赶尽杀绝必然给人类带来无穷祸害,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一点已是世纪人们的共识,文学的介入势必普及这种进步意识,并推动这一时代的进步。

    加里·斯奈德是“垮掉派”目前少数仅存的硕果之一,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较大的诗人。他对人性、自然、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都表达了独特的关怀。在“垮掉一代”诗人的第一次聚会(即在1955年旧金山的六画廊酒吧)上,金斯伯格裸体朗诵完给他带来巨大名声的长诗《嚎叫》之后,斯奈德朗诵了一首《木莓宴》,诗中有几处对裸露身体的描写引人注目,其中写到一个女人在给小熊崽喂奶后,流着血的乳房:“高山上的草地,夏末,白雪已融化/黑熊/吃着木莓,跟一个女人结了婚/那女人的双乳流着血/是因为刚喂过半人半兽的小熊崽的奶。”[4]这首诗的创作来源于印第安神话故事:传说中一个女人跟黑熊结婚并生下许多小熊崽,于是女人做了动物的妻子和母亲。作为母亲,不但要怀胎生育,将生命赋予自己的下一代,同时还要用乳汁将小生命养大。“乳房”是哺乳、喂养和母爱的象征,“血”暗示母子间的血缘关系,过度的哺乳导致流血,流淌着血的双乳更加深了母爱的意味,这份母爱和血缘关系超越了人的范围,这种反文化的讯息象征了宇宙一体,万物同源。斯奈德从远古人得到启发,把仅限于人之间的平等扩展到人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之间的平等,他倡导人们打破心中的界限,走进荒野,重建包括人在内的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和谐。

    二、厌恶工业文明,渴望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应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它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

    美国当代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较关切的是人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体系之中的位置,而不是那么关心人类对他们科技环境的心理反应,那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问题。斯奈德以身作则写了许多生态诗,以此首《我们与万物一同起我们的誓》(We Make Our Vows Together with All Beings)为例:“在树林中工作,正当吃三明治时。有只母鹿在雪中啃食小鹿树,彼此观望,一同咀嚼。从比尔飞来的轰炸机,飞越云朵,以一声吼叫充塞天空。她举头,倾听,一直等到声音消失。我也是。”[5]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在言外。人与鹿各自在林中雪地上吃午餐,表面上好像各不相干,其实暗示两者平等,共生互依。轰炸机则象征工商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和战争的摧毁。人固然本来就会关切环保,鹿也一样会关切,我们知道吗?

    对于诗歌创作,斯奈德也有自己的方法。他主张把创作诗歌的过程和在大自然中的劳动联系起来。如在《乱石》(Riprap)一诗中,“把这些词像石头一样/放在你的思想前面/按放结实,用手/选好位置,放在/有意识的身体前/… …每块石头都是一个词/一块溪水冲圆的石头/花岗岩;遍体渗透了/火和重量的痛苦/结晶体和沉积层火烫地联合起来/所有的变化,在事物中,也在思想中。”[6]可见,创作之源来自大自然,垒石墙需要经受“火和重量的痛苦”,创作诗歌也需要经过自然“思想”的锤炼,这首诗正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在灵魂上的和谐互动。在常人眼中,大自然只被看作是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诗人却把自然所具有的生命气息、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将诗歌变成人与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神通道。

    综上所述,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垮掉一代”在精神上都未“垮掉”,他们抛弃世俗观念,蔑视权威、无所畏惧,是宁折不弯的硬汉,这种大无畏精神是“垮掉一代”反叛与探索的根本。“垮掉派”作家们虽然在生活上放荡不羁。他们吸毒、偷窃、酗酒、纵情于爵士乐,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但同时,他们也读尼采,习禅宗,崇拜中国寒山,写小说诗歌,参加反战游行,支持民权运动,致力于环保。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所进行的精神上的反叛和生命的探索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垮掉派”代表作家们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他们的放荡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试图以此解放自我以便直接获得生命体验,从而以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为基础,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仰、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夏茵英.20世纪西方文学的人类意识.外国文学研究.1999,2.

    [2]文楚安. "垮掉一代"及其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

    [3]金斯伯格.金斯伯格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4]余石屹.文化批评及文学的经典性——兼谈身体在斯奈德诗歌中的经典意义.国外文学.2008,4.

    [5] Gary Snyder. Left out in the Rain: NEW POEMS, 1947-1985. San Francisco : North Point Press, 1986,147.

    [6]Gary Snyder.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San Francisco : North Point Press, 1990.

    相关热词搜索: 垮掉 意识 人类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