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09-14 18:40: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案#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1.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4.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正音。

      3.男女同学对读。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学读第一、三章,女同学读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范解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键字词: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 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 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知识点

      一、车后部

      (1)轴,是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2)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成弧形拼接而成。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溃�。

      (3)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4)辐,连接辋和毂的是辐,也称辐条,即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

      (6)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9)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二、车前部

      (1)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辕亦被成为�b,“马车称�b,牛车称辕;单根称�b,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中国古独�b马车的结构》孙机),可曲可直。

      (2)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3)轭,驾车时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轭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交叉点为中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轭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三、车附件

      (1)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声,《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2)轫,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

      另外,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遥�xiǎn)。

      四、《<老子>四章》的说理方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可感知的有形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如老子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3)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相关热词搜索: 知识点 上册 课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