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校企实训合作中基于应用结构的师资协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0-03-11 13:42: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分析了校企实训合作中双方师资结构的特点,包括知识结构及相关的能力结构,探讨了通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来优化教学体系及师资资源的策略。提出了以应用结构为导向的层次化、结构化的协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结构;师资结构;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5-0035-03

    0引言

    校企实训合作过程中,学生面临不同的学习环境,其中最直接的体验就是不同的教师及不同的学习模式。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由于其工作的不同性质与环境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工作目标、职业特点及知识背景。前者更擅于以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和简约性为特点的学科课程的教学,而后者则更适合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的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实现了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及知识获取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一定的创新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但却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及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而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但在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上有所欠缺。此外,不同工作背景下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拥有什么知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以及教师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2]。

    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双方师资协作才能够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整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一个顺序衔接,而应该是基于结构的衔接,应该能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协作模式,通过协作搭建出应用的“脚手架”与相应的知识结构,即通过应用结构来支撑学校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者有效的融合。

    1高职教育师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总体要 求

    高职与社会企业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包含了素质教育,这些素质包括了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心及职业所要求的健康的心理、身体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二是高职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强调了由应用结构主导的知识的结构化特征,这是由于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用到多种学科知识与技术,因此学习的内容不是强调学科的深度、基础的厚度而是知识的应用场景和结构,是知识应用的技术组合。

    综上所述,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师资的基本结构,高职教育对师资的结构性需求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在素质结构上,一是要具有从事教育的职业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进取精神;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学、教育心理学及对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本专业系统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特别是了解本学科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项目研究能力。

    在技术技能结构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设计并完成复杂的实际工程项目。同时具有扎实可靠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

    2校企师资资源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分析

    高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由于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社会与工作背景、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所具有的理论知识结构、所需要的素质结构、研究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很难单纯地集成到某个角色身上。在校企进行合作过程中尽管有相同的目标,但应该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来得到更好的协作效果。

    高校教师由于普遍学历较高加之其职业要求,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教育能力、系统的知识结构,善于对知识进行分类与总结,同时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较强。企业教师具有的是知识的组合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的过程化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因此二者从全局上看应该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3合作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就一般性而言,企业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应用架构,包括了项目开发的流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及设置等;二是向学生提供实践过程的指导和榜样作用;三是通过言传身教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责任心。

    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素质、基本科学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素质等教育,使其首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二是向学生教授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的、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三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指导,这里的实验环境更接近于理想的状态或者是阶段性的验证型实验,更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验证。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占有理论与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专业性等优势,且是培养学生的主体;而企业教师具有更高的项目组织与策划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4合作过程中师资资源的结构化组合模式

    从学校的主体出发,传统的合作一般是建立在两个层面,一种是体验式的,一般被称为“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技术发展现状从而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与状态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方向,增加其学习的动力;一种是面向实际工作项目的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企业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培养实践技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真实的实践环境结合起来并领悟其实践意义。但是由于企业与学校的工作性质不同,加之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充分的,双方的资源没能得到最好的应用。此外,由于双方教师所处的环境差异,对事物的看法、对学生的期望及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方法都会不同,因此影响到双方教师对效能感的正确判断。所谓教师的效能感,就是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效能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双方教师之间形成默契,同样也会影响合作的实际效果。为此要从双方的资源结构上进行组合,使其能够达到资源优化,获得好的合作效果。

    从二者的优势与作用来看,结合点在于通过来源于企业的应用结构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应该围绕真实项目展开,甚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对企业应用结构的注释过程。一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是多种技术、方法、手段的组合,而上升到知识层次就是知识的结构化组合。同时,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定义应用框架结构与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需求 结构,将企业需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企业教师根据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构建出适合于双方理解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最终形成一个面向学校教学的实际项目的应用框架,应用框架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及其所涉及的技能需求结构、设备资源需求等。这种框架应该强调的是技能需求结构,虽然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给出的技能需求,但更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使其具有结构性、渐进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特点。

    学校教师应该根据企业提供的应用框架所涉及到的技能进行理论与知识层面的分析,从中抽象出相应的知识结构,即从应用结构中组合相应的知识结构,进而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组合过程中,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构建相应的知识模块,确定重点内容与特色内容,不求全,而求专。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的不是理论深度,培养的重点也不是学生的研究能力, 而是相应的知识结构为应用结构的服务能力,综合各种知识的能力,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一阶段的合作可以理解为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对学校的了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校对企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是将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各自优势进行整合的基本环节,也是将学校教师进行“双师”化的过程。

    4.2确定实践环节合作的层次结构

    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的情况,过度地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校内教育被过度削弱,忽视其教育主体的作用。高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素质与能力的教育,任何企业是替代不了的,单从专业角度来说,学生除了技能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应用与综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继续学习的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及时空条件来进行,将校内实践环节与企业实践环节有效地衔接起来,为此整个实践环节应该按照以下4个环节来进行。

    一是面向课程的验证型实践,该阶段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对课堂内容进行验证,并获得感性认识,将阶段性学习的知识与一定的实践关联起来,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概念、技术术语等,培养实践的基本意识。在此阶段,所处的实验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过程与内容也是经过抽象的、简化过的,且相对于整个工作流程来说具有局部性与阶段性。但为了能够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衔接,该部分实践内容的设计应该按照企业提供的应用架构要求,将其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局部环节来设计,使其具有可扩充性。

    二是面向问题的课程设计,该阶段的实践环节仍然与具体课程有关,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验证实践环节的综合过程,其目的不单是验证知识,而是面向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此阶段仍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要侧重于企业实际工作的局部综合环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应用到解决问题当中。这是面向企业的综合实训的准备过程。

    三是面向项目的专业实训,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来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深刻理解本专业的实践内涵,也是将彼此关联的知识结构应用于一个具体应用结构的过程。其教学的主体应该是由校方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二者应该实现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应用结构的对接,然后以校方为辅导,企业方为主导来完成。完成此环节的前提是进入企业前,按照实训方案在校方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与结构整合,企业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要明确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实训过程中要及时向校方反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以便于学校对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是面向工作环境的顶岗实习,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来实现知识结构与应用结构的更全面衔接及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过渡,提高职业素质与责任意识,为即将到来的工作做好心理上与技能上、经验上的准备,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该阶段的主体是企业教师,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必须要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学校应该向企业提供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结构及掌握情况,使企业教师能够作到“心中有数”,同时,树立企业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专注于指导学生技能的提高。

    4.3建立交流机制,开展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与交流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合作,校企双方教师定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定期交流不是形式上的、浅层面的研讨之类的模式,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互惠共赢的交流。校方的专业教研室或专业教学团队所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要经过企业教师的论证,保证知识结构与应用结构的吻合。而企业方要积极邀请校方的教学团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的创新上来。通过双方的不断沟通实现专业知识与应用的有效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够体现各自优势互相促进的融合,而不是此消彼长的互相趋于一致的统一。

    5结束语

    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系统[3],在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合作教学中,系统的关键要素就是教师。校企合作教学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的全过程合作,这种合作不是基于形式上的,而是基于内容上的,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开发教材、合建实验室、提供实习场所等外在资源的合作,更实质的内容应该是通过师资资源的合作,来实现学习内容与应用内容的结构对接。这种对接应该是以应用结构为导向的层次化渐进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2.

    [2] 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3]罗能.校企合作的系统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75-76.

    相关热词搜索: 师资 协作 实训 结构 模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