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警察类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0-03-11 13:42: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对警察类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及其表现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警察类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路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2)02-0121-04

    大学生信仰的确立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问题。警察类院校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信息传播与交流日益快捷的环境里,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探索,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开展《地方警察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实践性研究》,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警察类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及其表现

    课题组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不同年级共计2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40份,其中男生886人,女生854人,并通过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当代警院大学生信仰及其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一)信仰需求明确,政治信仰的主流健康向上

    当代大学生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信仰需求明确,政治信仰的主流健康向上。在回答“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问题时,回答“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8.8%,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26.5%,“说不清”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4.7%。在回答“大学生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无过时)问题时,85.3%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仅占调查总数的14.7%。在回答“信仰问题是否重要”问题时,有67.9%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对他们“非常重要”,有21.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对他们“比较重要”,有8.4%的大学生表示信仰对他们“不太重要”,只有2.1%的学生认为信仰“完全不重要”。这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和掌握已不是单纯的信仰维度的认识,而是从信仰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社会整体的认知与判断。他们的政治信仰主流健康向上,认为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

    (二)主导信仰明确,多元化信仰选择趋向增强

    目前,大学生主导信仰明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0.2%,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8.7%。另有12.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3.2%的大学生“认为金錢最重要”,10.9%的大学生“认为权利最重要”,还有4.1%的大学生“相信神灵”,这或多或少地说明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他们的信仰选择在主导信仰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趋强态势。

    (三)政治信念坚定,信仰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凸显

    在座谈和个别访谈中,许多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崇高性。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满信心,能自觉地努力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勤奋学习。但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人生信仰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宗教信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占3.3%、“佛教”占12.5%、“道教”占0.7%、“伊斯兰教”占1.1%、“其他宗教”占2.3%。虽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不高,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信仰多元化思潮逐渐影响到高等学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信仰呈现出盲目性。

    二、影响警察类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因素分析

    警察院校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弱化了大学生的主导信仰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上,党内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伤害了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一些大学生由对腐败分子的厌恶,进而对党提倡的主张产生了怀疑,并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从而动摇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经济上,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被塑造成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复杂化,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警察院校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特殊群体,由于思维方式不成熟,最容易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文化传统中的陋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使大学生信仰呈现盲目性,呈现多元态势。

    (二)家庭或家族中的不良环境影响了大学生主导信仰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生活的微观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影响个体早期的社会化的进程。调查发现,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潜移默化。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有关研究也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性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家庭或家族中的不良环境影响了大学生主导信仰的形成。

    (三)高校信仰教育方法呆板干扰了大学生主导信仰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确立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了解,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入把握。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目前,大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模式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性的集体灌输式,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已,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个别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知识的机械性灌输,回避现实,过于理想化,缺乏时代特色,摸不清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症结,只重视学生的知识传授,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理论与生活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进而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

    (四)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正处在成长阶段,尚不成熟也不够健全和稳定,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自尊与自卑的交织碰撞,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在所难免,信仰问题也必然随之而来。作为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他们常常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叛逆性,又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易于偏激,缺乏克制,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如果他们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使他们受到蒙蔽,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失落、信仰危机。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况堪忧,一些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注重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仅将理论的学习停留于书本,作为考试、学分要求来完成。总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其信念、信仰不够坚定,甚至发生动摇或重大转变,偶尔带有些功利性和盲从性。也恰因如此,教育和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三、警察类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路径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一定程度上表明政治信仰体系遭到损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主导的政治文化、政府的合法性等就会产生怀疑,当一个政党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时,社会的动荡将有可能发生。警察类院校大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信仰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仰,这是新时期地方警察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灌输政治信仰、解释宗教信仰、加强道德信仰、树立人生信仰,使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善和谐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由博大之美,从而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追求,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创新信仰教育体系是大学生信仰确立的重要环节

    信仰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精神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性,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前途与命运,进而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而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教育是重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构建信仰教育的体系,即创新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大学生对重大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以发展的眼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警察类院校的教师不仅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营造出乐于奉献、勤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合力,提高信仰层次,而且要身体力行加强对大学生的警察职业信仰教育,培育“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警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树立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是大学生信仰确立的重要渠道

    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把包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蕴含着教育目的的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以校风、校训为表现形式的校园精神教育。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团结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大学生能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主体,在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也是主体,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校园认同感、校园归属感、校园责任感和校园荣誉感。特别是当大学生在学校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他们以科学信仰的支撑,并成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加强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加大净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力度,建立网上信仰教育和宣传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发展,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在思想上的免疫力,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信仰建设。

    (三)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实践途径

    在引领大学生建构精神世界,信仰确立的过程中,要让理论立足、观照、渗透生活实际,而不是脱离、空泛、僵硬地凌驾其上,这是理论具有亲和力的关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接纳度和接受性还是积极的,造成他们政治参与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没有适当的参与平台,因而出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的情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关键在于“参与”,重点是提供“机会”和“平台”,亲身参与其中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要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细小事件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有认同,才可能提升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和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学习,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要进一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大学生热情投身和广泛参与,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才能共同认同。同时,针对大学生中已有信教群体的现状,学校应开展宗教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正面教育,使这部分學生在学校中能够健康成长,也使其他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宗教的知识和政策,正确地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将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日常政治修养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大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培养接班人相结合。在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方面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模式,努力将正确的政治信仰牢牢印刻在当代大学生心中。

    (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信仰确立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特点。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急剧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个以贫困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和失业者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在形成。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完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使他们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享受基本的权益和基本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消解他们因利益受损所滋生的利益剥夺感,强化社会认同。利益矛盾凸显和贫富差距加剧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关键。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信仰确立的重要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要求,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以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此外,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在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功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凝聚大学生,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基础,进而坚定政治信仰。

    相关热词搜索: 确立 路径 信仰 院校 警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