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

    时间:2020-03-11 13:43: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如何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遵守社会公民的网络道德规范,明晰教师的教育者身份,坚守师德师风,成为网络虚拟环境带给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层思考。网络媒介素养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有效回应,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遵守网络道德,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掌握网络媒介传播规律,提高网络媒介信息的应对能力,充分挖掘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6-03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如何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遵守社会公民的网络道德规范,明晰高校教师的教育者身份,坚守师德师风、牢记教书育人使命,成为网络虚拟环境带给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层思考。网络媒介素养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对网络虚拟环境的有效回应,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遵守网络道德,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掌握一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规律,提高网络媒介信息的应对能力,挖掘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媒介素养的定义是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做出的,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我们认为这对网络媒介的素养同样适用。国内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普遍的解释是,网络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播资源,具有健康的网络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素养[2]。综合网络的特点、媒介素养的内涵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掌握网络信息选择力、理解力、质疑力、评估力、创造生产力和思辨反应力的同时,建设性享用网络媒介资源,充分挖掘网络媒介教育功能的素质和修养。因此,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是网络信息素养。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包括六项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和三个方面的网络修养(详见下图)。

    (一)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包括网络信息的选择力、网络信息的理解力、网络信息的质疑力、网络信息的评估力、网络信息的生产力和信息的思辨反应力。高校教师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中的六大因素是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的。选择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介筛选并获取与教育有关的网络信息;理解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分析和解释网络媒介信息;质疑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主动地去怀疑网络信息,而不是对网络信息采取盲从的态度;评估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在信息选择、理解、质疑的基础上,对信息所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估;信息的生产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原创性信息的能力;思辨反应力是指高校教师在识别网络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讲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在使用网络知识时候的认知标准和价值判断,尤其是在网络自媒体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受众已有或者正在形成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从容地做到不盲从、不抗拒,主动地思考并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育人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媒介信息,在网络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合理规避网络媒介的弊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二)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修养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修养主要包括网络道德素养、网络法律素养和网络职业素养三项内容。网络道德修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自觉抵制网络信息污染,规范网络言行,对待网络谣言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网络法律修养是指高校教师自觉抵制网络违法行为,不参与网络违法活动,尊重网络知识产权。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法律素养,是每位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去遵守。而网络职业素养则是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要求,它要求高校教师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还应该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在和大学生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在答疑解惑中不要忘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也是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相对于其他群体媒介素养带有强烈育人特点的原因所在。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法律素养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网络职业素养是对教师群体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新形势下将课堂育人拓展至网络育人的时代要求,尤其是高校教师在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一网民中的主要力量的时候,更要牢固树立网络育人的使命,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以网络慎独的精神来影响青年大学生,教育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网络媒介,合理使用网络媒介,最终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打造大学文化在高校网络领域的覆盖和占领,促进高校网络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从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进展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如中山大学的张志安教授对全国40余位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包括高校教师作了深度采访,了解了他们的媒介认知观念、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参与实践[3];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红教授对该校的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亦作了详细调研[4]。在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的调研基础上,再结合嘉兴学院自2009年以来对师生网络舆情的监控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一)教师的网民身份不够明确

    高校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虽然都是网民,但在身份的确认上,必须要明确自己所属的社会公民和高校教师两种身份。从我们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跟大学生网民的互动上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随意发布信息,甚至信口开河,在一些知名高校里甚至还出现了高校教师在网上与人对骂甚至约架现象,如大学教授吴法天(此为网名,真名为吴丹红)与记者周燕的微博“约架”事件[5],对高校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难看出,一方面,高校教师的网民身份中除了作为社会公民要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外,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师的网民身份还要坚守教师的师德师风,坚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

    (二)教师的网络信息应对能力不够

    网络世界信息“能指膨胀,所指丧失”的泛信息化现象,一方面看似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却又让网民觉得不知所从,直接带给网民的是信息选择上的困难,受众更像一个无所适从的孤儿,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使受众的选择能力变得更为艰难。所以,以信息选择力为代表的六项网络信息应对能力,构成了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不加分析筛选就直接搬到课堂上的现象①。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门崭新的能力要求,当然也包括高校教师,因此它更加需要高校教师能够以社会关怀的姿态去审视和看待网络世界,以教育者的视角去掌握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

    (三)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够明确

    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远离化、陌生化往往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网络育人应该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而认为自己仅仅是专业教师,只负责上好课,不存在网络育人的职责要求,这种观念进而直接造成他们在跟大学生的网络互动中,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意见和网络舆论引导不足,表现为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不加重视,对大学生网民的质疑不加以及时合理的解答,对校园网络里的虚假信息不加以澄清。在网络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忽视对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如高校教师在网络自媒体中网络议程的设置上,很容易设置一些偏离校园主流舆论走向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价值判断的模糊化。

    三、提高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中流行一句话,不敢在生活中变坏,就敢在网络中变态,这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虚拟世界的真实写照。究竟是什么导致网民在网络世界里如此有恃无恐,从根本上来说是网络道德等精神价值的缺失。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等精神价值缺失的弊端的同时,更要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教师首先是社会公民,所以要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要随意发布恶俗、庸俗、媚俗的帖子,更不要转发不良信息和传播谣言;在跟粉丝互动的过程中,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教师身份,注意语言用词,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更需要高校教师谨言慎行;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时刻与高校保持意见一致,尤其是在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要谨言慎行,千万不能发布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以免误导学生。从我们对校内网络舆情监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突发事件中,因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在跟大学生的网络对话中,发布一些价值模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价值判断的偏向,这无论是对事件的处理还是对学生的导向上都是不利的。

    (二)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应对能力

    网络信息应对能力的核心是以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去审视和使用网络媒介,一是了解网络媒介出现的社会学意义,二是了解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积累和叠加,互联网成为社会压力的“出气口”,各种表达利益诉求者、维权者、爆料者都被逼上网“发声”,以期引发大众关注和政府介入,尤其是在网络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喊话”、表达个人观点[6]。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有其优势亦有其弊端,如微博曾以其短、快的优势在网络世界里大行其道,但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微博的使用率还是低于博客的使用率,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公共知识分子对微博的碎片化写作的抵制,这也提示着高校教师能够站在社会关怀的角度去使用网络媒介,唯此才能彰显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三)自觉担当“网络意见领袖”的教育使命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观点引领者,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并对公众态度和观点的形成施加舆论影响[7]。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先被这些意见领袖所接受,然后再通过人际传播途径转给追随者,而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往往被他的粉丝所接受和转发。高校教师之所以具备“网络意见领袖”的天然优势,主要在于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此外他们的粉丝很大一部分又来自自己的学生,经常会在网络媒介上跟学生进行各类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在面对互联网中浩瀚的信息和狂躁的声音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的判断,引导大学生网民从偏执、逆反的情绪中走出来,理智地认清形势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自己的信息认知和价值判断。

    (四)自觉承担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使命

    近年来,由高校引发的网络舆情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河北大学飙车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捅人案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都将高校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理应自觉承担起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8]。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一些错误意见或者宣泄一些不良情绪的时候,能视而不见吗?其实当教师抱着教育关怀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而不是好奇的网络围观充当看客的时候,实际上就已自觉承担了网络舆论引导的教育使命。当每位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学生宣泄不满的时候,能够坐下来跟上几句温暖的回帖,面对自己的学生发出质疑的时候,认真跟上几句中肯的回答,我想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关爱,更是一种教育,对建设和谐宽松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是它能赋予人们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人们解读网络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 培养人们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 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为的能力, 使受众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它应该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等一起构成当代人们的基本素养[9]。网络媒介素养在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中属于隐性的因素,但这不代表网络媒介素养不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媒介素养可能会成为压垮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最后一根稻草,网络上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可能会被无数人转发,自己会被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所以,熟悉一定的网络媒介传播理论,培养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对丰富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内涵,提高高校教师的育人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释:

    ①事实根据嘉兴学院2009年至今的校内网络舆情监控信

    息周报材料。

    参考文献:

    [1]郑晓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四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2]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4).

    [3]张志安.中国知识精英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

    [5]王帝.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J].中国青年报,2012-07-23.

    [6]祝华新等.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2-01-07]http://.cn/qkpdf/hljg/hljg201311/hljg20131121-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素养 媒介 高校教师 网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