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时间:2020-03-11 13:50: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职业倦怠是现代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职业倦怠的产生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预防和矫治职业倦怠也应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职业倦怠;大学教师;成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6)05-0185-03

    一、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环境变迁和学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伴随压力体验而出现的生理、情绪、情感的耗竭状态。

    (一)职业倦怠的基本表现

    目前,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工作上不求上进,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产生放弃做教师的想法。他们懒于出课、漠视学习、惰于研究,常常有“能马上退休就好了”的消极想法。具体地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1)生理上:经常性疲劳、虚弱、精力不济、失眠,腰背颈酸痛、肌肉紧张、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女教师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等。(2)心理上:一是情绪资源衰竭,即精神疲惫、生活热情丧失、注意力无法集中,才智枯竭,畏惧或厌倦工作,以及烦躁、抑郁、悲观、孤独、过敏等;二是非人性化,即以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理解和对待工作伙伴与学生,容忍度低、同情心少,对他人的行为反应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等;三是价值感降低,即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评价倾向消极,工作能力体验和工作成就感下降,平庸感、挫折感增加等。其中,情绪耗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突出的表现。

    (二)职业倦怠的主要危害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疾患,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如果得不到及时调适,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是会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产生各种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失眠”、“头痛”、“肠胃失调”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况,或者称为“第三状态”。如果处理得当,则身体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则可能会患病。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倦怠应该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长期的“亚健康”,会导致教师出现生理疾患、心理障碍,严重者可能会造成无法工作或婚姻家庭危机。二是教师的消极、偏执、悲观等不良情绪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传染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引起学生厌学、厌世,从而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三是会造成教师对工作采取敷衍的态度,对教学科研信息反应迟钝,害怕挑战、不思进取、无意创新,影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对良好教学、科研品质的主动追求。

    二、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教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产生的递进的情绪反应过程[1]。就大学教师来说,造成其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的压力。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宣扬和引导良好社会道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的重大责任。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道德文化、科学研究问题日益增多,对此人们往往会简单地归因于大学和大学的教师,教师因此会产生巨大的屈辱感、失落感和悲观感。(2)社会竞争的压力。大学教师历来被人们看成是高社会地位、高发展性、高稳定性与高收入的职业,但是,现在这种职业的优越性已不再突出。一方面,随着社会优势职业的大量涌现,职业的自由选择性、流动性迅速增强,大学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大学教师职业内部的竞争日益加剧,教师职业发展的代价也因此加大。另一方面,现实中的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所降低。这种竞争的压力会引起教师情绪紧张,久而久之便会引起职业倦怠。(3)社会支持系统乏力。大学教师是一个以智力创造为突出特点的职业。在这个职业中,个体的创造与发展特别需要社会在价值上的高度认同和精神与物质上的有力支持。当社会缓解教师压力的支持系统不健全或乏力时,教师就很容易患上职业倦怠症。

    (二)组织因素

    (1)工作负荷超重。研究表明,工作量与工作倦怠存在高度相关,尤其与情绪衰竭相关度最强。一般来说,人员和资源不足直接导致工作过载,而长期工作过载必然导致情绪衰竭。工作过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作量超负荷,二是工作要求增多增难。我国高校连年的扩招使大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急剧增加,许多骨干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以上。不仅如此,教师还得完成学校规定的繁重科研任务。与此同时,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改革,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快速更新,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创新、智力服务需要的多元化和高端走势,都对大学教师的知识学习、储备、加工能力,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长期超重的工作使许多教师精神压力大,身心俱疲。这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和典型特征。(2)职业角色冲突。斯可瓦布(Schwab)与布瑞恩(Byrene)的研究表明,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和情感的矛盾冲突。高校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角色集:教师的角色、同事的角色、父母的角色、科技创造者的角色、团队决策者的角色等,高校教师的多重角色是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的,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与艰巨性。当教师个体面对种种冲突而又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压力随之产生;当个体由于对其承担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时,压力就会产生并增大[2]。现实中,大学教师不断变换地扮演着知识的学习者和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道德的教育者和示范者,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者、健康心理的辅导者、科技的研发者、群体活动的管理者和智力服务的提供者等的角色,在这种莫测的变幻中,许多教师饱受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的压力之苦,并因此陷入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之中。(3)管理的教条化和非人性化。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时,倦怠会降低许多;对教师绩效评价程序的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3]。现实中的大学,在持续进行管理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管理制度僵硬。制度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协调不足,侧重于被动适应改革的要求;对教师的限制较多,支援较少,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机会与权利缺乏可靠保障。二是绩效管理欠科学。考核评价的指标欠弹性、程序欠公平、人为因素仍然较大,不能真实反映教师劳动量和贡献的大小。三是薪酬回报不够公平。大学内部不同单位教师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大,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奖惩、晋升、使用尚未建立可靠的联系。当教师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社会关系等),而只能得到少许回报时,低成就感便会形成,职业倦怠也由此产生。(4)组织文化冷漠。良好的组织文化是教师情绪的滋养剂,是动机与希望的催化剂。现实中的大学由于对组织文化的关注不够,对自由和谐、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营造不力,因此,学校中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人际冲突频仍,容易造成教师热情、动机、希望的窒息与枯竭。

    (三)个人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有较强的相关性。个人特征因素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对工作倦怠的产生有特定的作用。(1)职业认知有偏差。一些教师忽视客观条件制约,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拔高自己的工作目标,一旦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诱发倦怠情绪。另一些教师以过分的自尊掩盖过分的自卑,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运气、他人和环境,最终因缺乏成功体验而产生职业倦怠。(2)不良性格的影响。每一位教师都会面临各种心理冲突,但对心理冲突的感觉则因人而异。那些极端争强好胜,一直忙于工作、不善于安排自己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难于排解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职业发展策略缺失。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前瞻性、阶段性规划和对可能的工作困难的预先应对策略,也是许多大学教师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倦怠的原因。

    三、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矫治

    预防和矫治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着手。

    (一)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会激励从业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要预防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背离的问题,逐步提高其职业经济地位。其次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国家的政策投入,促使社会形成更加尊重大学教师及其创造性劳动价值的社会氛围,逐步提高大学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大学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以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二是要正确评价大学教师的劳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应主要归咎于教师的劳动,而应从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寻找原因;社会对大学教师劳动也应当抱持一种客观的期望,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教师因来自社会的过度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三是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心理研究和职业培训系统,为大学教师提供及时可靠的职业援助和心理辅导,化解其心理压力;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成果转化等社会中介机构,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转化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与支援。

    (二)改进组织管理

    学校的管理策略、组织与行政上的安排、工作环境条件以及课程编排设计等的改善,都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是要降压减负。学校应当科学测算教师的工作负荷,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有闲暇时间安排生活、调整心理、舒缓压力;应当科学界定不同职位教师的角色职责,合理确定任务目标,使大多数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组织的要求,避免因职业成就感降低而产生的倦怠情绪。二是要改进学校管理。大学应注意制度的整体设计与规划,突出制度的激励作用,避免制度矛盾、僵硬对教师专业自主权和职业热情的限制;应强化人本观念,唤醒人的价值追求,实行开放式民主管理,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从而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应突出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原则,在分配上依据教师的需求差别和资源存量决定分配总量,依据教师劳动量和贡献的大小决定分配档次,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增强教师的公平感,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在工作程序上遵循考核与分配程序周期一致性规则、避免人为操作和偏见规则、程序有可修正机会规则、能代表和反映所有教师利益的规则、符合伦理道德规则[4],从而避免教师因管理的非公正性产生职业倦怠;应建立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将评价的结果主要作为发现问题、提供条件、促进教师发展的依据,而非奖惩的依据,在实施中,要突出评价的前瞻性、预防性和教师的参与性,使教师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学校应当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公平竞争、沟通交流、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消除教师因改革和工作要求变化产生的紧张感与消极情绪,引发教师正确的希望与动机。四是要构建教师发展的支援机制。学校内部的支援机制,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情感和实践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降低工作压力水平。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加强岗前培训,教会新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传授给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顺利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的基本方法,唤起他们应有的职业责任感与兴趣;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与服务机构,为教师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获取新知提供持续的精神“加油”机制。

    (三)个人不断努力

    现代社会为大学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和空间,对教师个人来说,在这些机会和空间中,完全可以做到“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一是要树立大学教师应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是教师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一种价值认定,是教师避免心理障碍、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大学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在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方面的价值,才能乐于从事这个职业,主动应对各种困难与问题,避免和克服职业倦怠。二是要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的可利用资源,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准备好应对各种压力的策略,从而预防无目标或目标不切实际带来的低成就感和失败感。三是要学会自我调适。大学教师在压力来临、身心疲惫时,要敢于面对压力,明白自己在压力下所作最初反应并不一定是能力差的表现,而是每个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心理现象。在面对压力时,不应过于自责,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压力。找准问题所在,使压力变成动力。当压力持续不断时,应当通过有意识的休息、郊游、娱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紧张的神经,或者通过向亲人、朋友、领导的倾诉,进行情绪宣泄,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有规律的锻炼,以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情绪,增强抵御压力的机能。在压力持续、挫折不断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及时自我激励,从而增强成就感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应当利用自己的知识,主动提高个性修养,通过自我评价和个性锻炼,发展自己个性中的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等积极因素,克服主观臆想、激情冲动、多愁善感、自暴自弃等消极因素,从而增强抵御压力的能力,减少倦怠发生的机会。

    责任编辑 宋淑芳

    参考文献:

    [1]吴明霞,张大均,郭成.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J].西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94—197.

    [2]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4—26.

    [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88—93.

    [4]曹雨平,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05-25(14).

    相关热词搜索: 倦怠 教师职业 分析 大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