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课堂高潮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0-06-08 08:00: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起承转合环环紧扣的环节,这个“转”,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潮。课堂高潮就是一节课教学各环节中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是师生双方积极活动达到的最佳状态。语文课堂上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课堂高潮;伪高潮;三重境界

    一、对课堂高潮的期盼

    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本尤其是小说、剧本都设有高潮,如《祝福》以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不能参与祭祀为高潮;《项链》以玛蒂尔德舞会后发现丢失项链为第一高潮;教材所选的《窦娥冤》第三折就是全剧的高潮,而这一部分的高潮就是窦娥两桩誓愿的应验;《雷雨》全剧的高潮是第四幕,课本节选的是作为“发展”的第二幕,就在这第二幕中,也有一个小高潮,就是周朴园认出侍萍的这一环节。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高潮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是揭示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思想性格的最集中、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有人说,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潮,这种说法有些过分,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同理,语文课如果有高潮,则能使学生进入异常兴奋的状态,并在这种兴奋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曾有幸观摩了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示范课,简案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秉持童心,永葆童真。

    (二)讨论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解答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整节课自然生成,为学生讲解祝徽因寿和悼国达之死等内容。

    (三)思考探究

    什么是细节描写?对逮跳蚤的细节加以反复体味,然后让学生想象并动笔描写金岳霖和孩子们比赛比输后的情形。

    (四)小结明确

    金岳霖之趣——外貌有趣、语言有趣、动作有趣。

    金岳霖的其他特征——为人天真、热爱生活。

    (五)结束课文

    拓展知识——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如邓稼先、李光亚。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第三个环节就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李老师水到渠成地实施了读写能力的转换,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同时将这节课的重点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当时跃跃欲试的快乐心情。

    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是太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静静的流水在不断行进着。这个“静”,很可能使人困倦,也就是说,学生在每堂课中总有注意力并不集中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水中投一块石子,能突破平淡,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这时候,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效率必将提高。

    二、课堂高潮的三重境界

    既然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做一个深入地分析。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有逐层提高的三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化“静”为“动”,使学生渐进亢奋状态。如上文所例举的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的案例。

    写好作文,尤其是写人的作文,前提是仔细观察。一位语文教师讲解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讲完侧面描写后,发现学生注意力渐渐不集中了,就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说是为了大家能有效地进行正面描写,特地请来了一个模特儿。于是教师走出教室,然后一本正经地迈着“猫步”走了进来:“今天我免费当模特儿。”学生笑成了一团,然后仔细观察起教师的外貌、动作,迅速动起笔来。

    所谓掀起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地铺垫、巧妙地点拨、恰当地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教学高潮具有情感性、凝聚力、愉悦感。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量,有了波澜。它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倍为关注、着力设计的内容。

    (二)第二重境界:紧扣教学内容

    就“紧扣教学内容”而言,阅读教学高潮必须关联到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写作教学高潮的设置必须关联到“写什么”与“怎么写”,就如上文所说的那次有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作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这种结合,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工具”就如金字塔的塔基,“人文”就如金字塔的塔尖。建筑金字塔,必须从塔基开始。所以说,我们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切忌过度“人文”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与政治课。所以,就课堂高潮而言,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文”,就如上文所举的有关《金岳霖先生》的案例。

    (三)第三重境界:紧扣“文”的教学目标

    第三重境界是紧扣“文”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文”之所得为最高境界。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是同一概念。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宏观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教师自己制订的微观目标。前者对后者有指导、制约的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颇能体现“语文味”,但它无法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它是隐性的、“动态”的、渐进的,其是否“达成”也无法量化。所以,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主要考虑“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即“文”“道”双方,而“过程与方法”则渗透在其中。且看董旭午老师的《亡人逸事》的教学环节。

    1.导入

    2.初读

    (1)要求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加上一个两字小标题。

    (2)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每部分“亡妻”的逸事。

    3.细读

    (1)分析第一部分“天作之合”的细节。

    (2)分析第二部分“初次相遇”的细节。

    (3)分析第三部分“织布粜米”的细节。

    (4)分析第四部分“临终问询”的细节。

    4.授课教师讲述背景材料

    5.拓展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齐读

    显然,这堂课中,任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深刻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深刻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怀念和赞美之情”上。这堂课上的“品味语言”就是“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董老师为课堂教学设置了一个高潮,就是对苏轼悼亡词的拓展阅读,这个环节的设置颇为精妙,可以想象,授课会在学生的泪花中结束。然而,是否也有必要对这首词中的细节“小轩窗,正梳妆”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呢?如此,就更“语文”了。

    三、对课堂高潮的进一步思考

    上文中,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作用和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三重境界作了阐述,为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有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段、设置途径等等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高潮出现的时段

    就一首律诗而言,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高潮应在中段偏后,即结束之前。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却没有固定的时段。

    首先,高潮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之际。这就是所谓的设置悬念“先声夺人”。

    如李镇西老师执教《在烈日与暴雨下》,当学生了解了文章基本内容后,就抛出自己的疑惑:“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难生活呢?自然气候本身就有人的情感呢,还是作者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冬天行不行呢?”如此,引导学生进入了深度的思考,后面的课,也就是高效的了。

    其次,高潮也可以出现在文末。莫泊桑的《项链》,在故事已经能结束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高潮——项链是假的。语文课堂教学亦然。就如上面所说的那堂《亡人逸事》,高潮就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

    (二)设置高潮的途径

    既然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能产生良好的效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备课时注重对课堂教学高潮的预设。笔者认为设置教学高潮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其一,通过教学手段预设。一首律诗的高潮,主要在颈联,即“转”的环节。律诗的“转”,往往在先荡开一笔之后,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也常常伴随着教学情境而展开,就如上文所说的有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那堂作文课,授课者似乎“淡出”课堂,让位于专职“模特”,但实际上确是自己再度走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授课者利用了几乎人人都能掌握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导向了高潮。当然,此处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其二,通过拓展延伸预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就阅读教学而言,仅凭课本是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的,所以,授课教师要学会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就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自然的教学生成就是高潮

    高潮可以预设,也可以通过自然生成而形成。有时候,当时机成熟时,教师也可以顺势“离”一下,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笔者曾观摩王家伦老师执教的《琵琶行》,王老师将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深刻理解诗中大量比喻的各种情况”,“通过反复朗读,深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含义”。但是,一上课就遇到了未曾预料的问题。一同学举手,表示搞不懂“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的含义。王家伦老师非常具有教学机智,顺势把皮球踢给班上的同学,当发现全班沉默时,立即板书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在学生不断颔首的过程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互文”修辞的特点。

    这个案例中,教师顺水推舟,暂时搁置原来预设的目标,围绕宏观“语文”目标的“生成”,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互文”修辞的特点。就是这顺势的“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在这个高潮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处处从学生学过的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意外“生成”的高潮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的高潮,而且意外生成的高潮更为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孟丽华.李镇西茶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曹海英(1979—),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编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与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 高潮 境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