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述论

    时间:2020-03-11 14:14: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本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以及课程保障体系缺位等。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明确课程的公共必修课性质,将课程交由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管理,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和强化课程的适应性,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建立课程保障体系。

    [关键词]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模块化 项目化 课程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檀钊(1971- ),男,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与高等教育。(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39-02

    纵观当今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发现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还为数不多。似乎有一种倾向,认为研究该问题很容易被误解为不够深入,这着实让人心情沉重。其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做专门深入的研究,以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我院与其他院校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的合作调研,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认识存在偏差。(1)课程性质界定不一。有认为是公共课的,有认为是基础课的,还有认为是思政课的;有认为是必修课的,也有认为是选修课的。(2)课程性质定位的失真导致对课程目标认识偏差。多数学校认为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的形势和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了解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献身祖国建设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课程偏重思想政治教育性,没有把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作为该课程的目标。

    2.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该课程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各个高校不同,有归属教务处的,也有归属社科部、学生工作处等管理的。实际上这些部门只能在形式上代管,难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组织实施,由此带来对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不力、保障体系缺失。①

    3.课程安排不合理。(1)从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看,课程缺乏全程性。把开课对象锁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对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课程的时间安排也多数是集中在一个学期,且不能单班开课,有的学校是以讲座形式完成,课程停留在“阶段式”的就业指导层面,随意性和临时性比较明显。(2)从课程内容安排上看,缺乏科学性。尽管部分高校开始在尝试课程内容模块化,但课程模块未能合理分解,有机组合,仍机械地采用一个模块接着一个模块的方式安排教学。

    4.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偏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等方面知识的讲授,缺乏专业思想教育、从业心理素质、法律知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就业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研究。

    5.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仍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布道似地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由此带来的就是师生无法互动,实践和实训缺位的问题。

    6.课程保障体系缺位。主要表现在:企业未能参与课程的建设;尚未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师资缺乏,教学效果不佳。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事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兼任,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现有教学团队成员大多依靠书本自学有关职业指导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课程研究不够,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就业信息管理体系和就业预警体系缺位。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方向

    1.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辅助型的课程,现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成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是既重理论又重实践,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职业发展与就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发展和应对就业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同时要更新观念,把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使本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2.规范课程管理。该课程的归属管理各高校做法不一。在调研中,可以发现课程大多数都由教务部门管理,但教学部门没有太多精力具体组织实施教学,也无法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建设和研究的指导。部分学校在尝试改变本课程的归属管理,有的将其交由社科部或者基础部负责,这无形中反而降低了本课程的地位和分量;有的归入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而学生工作部门的主管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尤其是教学方面。学生工作部门不是进行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研究证明了这种安排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日常工作环环相扣,有利于实现教学流程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一体化”。

    3.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一是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依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为职业发展策划、职业素质训导、就业个性指导、就业维权顾问、心理咨询引导、创业素质教育等六个模块。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個大框架,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合理细化这些内容之外,还需要拓展这个框架。课程各模块的内容应予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均衡地安排进各个学期。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训的比例,课内实训与课外以及课后实训、实践课时的比例不低于课程总课时的50%。

    二是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化的思路。即在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项目中。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体现课程内容的实际价值。课程内容模块化,每一个模块中包含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置身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的环境中。项目教学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所有项目都源于生产实际,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是以技能为体,以态度和知识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技能为“体”,以态度和知识为“两翼”的教学内容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凸显“能力本位”,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适应性,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目标。

    四是课程安排全程化。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突破过去毕业前夕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单一的功能模式,甚至需要与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联系起来,解决好学生的“进(招生、入学)”与“出(实习、就业)”的连接和过渡问题。

    4.强化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源于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设计能够包含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学习项目。在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突出三个“强化”:(1)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搞好专业学习的前提,通过教育使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2)强化心理咨询与引导的重要性。心理咨询辅导贯穿全程。每学期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变通,合理安排。(3)强化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增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次上看,也是各高校生存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能力与岗位相适应、知识与能力相适应,突出实用性。在构建学生专业岗位知识、掌握工作流程、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重视在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摄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就业素质、创业素养和强烈的维权意识、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规划人生的能力。

    5.创新教学方式。(1)教学规模。教学活动宜采用单班授课(四十人左右),项目任务活动采取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十人左右)。应当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幻灯、电教片、网络教材和实物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加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全真与全真模拟教学。尝试走出校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促使其关注就业,关注社会。全程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全真或者全真模拟的实践教学环境中体验,在实践与互动中感悟。在创业素质教育模块教学中采用全真教学。从创业伊始企业形态的选择,到资金筹集,以及员工聘用等环节,全部采用全真教学。学生在项目和任务中从事的就是真正的创业。

    6.建立课程保障体系。首先,学院、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以行业专家和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由行业企业与学院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能够精准地确定课程内容,同时能满足课程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其次,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涉及专业领域众多,并非任何单个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涉及的多领域的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引导、基本公关与礼仪以及就业过程中依法维权等,这需要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员组建团队方能胜任本课程的教学。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须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力促成员获取国家职业指导师或就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提高“双师”成员的比例。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促使校内部分教师成功转轨,成为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其三,组建实训基地网络体系。探索建立融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为一体的就业指导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实施就业指导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解决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毕业后上岗“生产环境不适应,操作技能不过硬”的就业瓶颈问题。其四,建立就业信息管理体系和就业预警体系,根据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课程教学。

    三、展望

    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乃至遗忘的问题。相信随着各高校对该问题的重视,随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尝试,该课程的改革一定会步入正轨,并取得瞩目的成就。

    [注释]

    ①檀钊,陈宇媚.大學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2):17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