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

    时间:2020-03-11 14:14: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该文在对淮阴师范学院近3学年重修数据统计基础上,分析了重修现状、重修产生的原因及重修管理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强化专业引导,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管理模式,完善重修制度,加强教学监控等措施,加强重修管理,提高重修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重修 重修质量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2-03

    我校自2006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对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给与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的课程须通过重修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除了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申请重修外,也有部分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对于已及格的课程申请提分重修。由于学校的学位授予对学分绩点有一定的要求,这部分重修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使得每个学期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申请重修。重修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重修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受到它所具有的分散性、零散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又导致重修管理往往成为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对重修的针对性管理,保障重修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和关注。

    1 重修现状

    1.1 重修总体情况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校重修学生总比例比较高(占学生总数5%左右),每学年重修学生的绝对数量近千人,学生来源涉及到全校所有专业,重修课程涉及到全校70%以上的课程,因而重修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务处及全校所有的二级学院,重修管理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 重修年级分布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年级分布进行统计的数据显示如下特点:(1)二、三年级的重修比例远远高于一、四年级;(2)二年级的重修比例高于三年级;(3)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相应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

    1.3 重修课程类型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文理科分布以及申请重修的重修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重修比例是文科学生2倍以上;重修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课程(占83%以上),而且从2010学年到2012学年考查课程的重修比例在明显下降。

    2 重修原因分析

    2.1 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性不强

    由1.2可见,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较为重视,态度认真,对自己成绩满意度较高,重修比例低;二年级第一学期很可能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折点,开始慢慢自我放松,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下降,另一方面,课程难度加大,若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导致重修比例大幅上升。

    由于高中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考大学这个目标,至于考上大学后该如何发展高中教育无暇顾及,很多学生升入大学后认为已实现了人生重要目标,如果再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学习目的性普遍不强,再加上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学生自主权加大,空余时间增多而约束监控减少,更容易自我放松与懈怠,这是造成重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随着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研究或采用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从建立本校的特色出发。然而时隔50多年,前苏联大学的课程体系一直在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沿袭到现在,它是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而构成的课程体系[1],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多的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学科性”,而忽视了生源结构的变化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多课程是“为知识而传授”,而非面向应用所设,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取向”,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设课程的显性作用很难体现,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了没用”的错觉,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不高,课堂教学仍沿袭多年的“传授—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单项灌输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互动少,查阅参考书少。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他施教对象缺乏了解和研究,缺乏学生的互动和响应,只凭一厢情愿的传授,必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 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于2012级之前的学生,重修管理可以用“三无”来概括:一无次数限制,在培养方案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可以无限次申请重修,也可以说是“重修机会无限”,学生不会珍惜;二无收费要求,学生重修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产生的所有教学、管理工作量由学校全额承担,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三无纪律约束,学生申请重修主动性普遍不高,重修变成了“请客吃饭”,有的即使申请了,旷课的、甚至旷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管理制度中对重修缺乏有效的惩戒性措施,学生不予重视。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分制实施办法对重修亦没有任何约束,重修课程的成绩和绩点据实记载,甚至可以不反映重修的痕迹,也造成了学生对重修的不在乎心里。

    3 重修管理现状

    3.1 目前重修形式

    目前重修方式有三种:跟班重修、自学重修和编班重修。

    跟班重修:按规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后,跟班听课,并参加期末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可于下学期初参加补考。自学重修:因课表时间冲突等客观原因不能跟班重修的学生,可申请自学重修,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办理有关手续,不跟班听课,只随班参加课程考试。编班重修:同一门课程申请重修人数达到20人以上,单独开设重修班。

    3.2 目前重修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3.2.1 选课难度大

    由于目前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用于自主选课的时间段很少,要想达到教师、课程、时间三者完全不冲突很难,所以很难实现真正跟班重修,一部分无法跟班的学生只有选择自学重修,而对于大部分重修学生的自学能力欠佳,自学重修过关率很低,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有的课程甚至从大一重修到大四,学习负担加重。从有利于管理来说,编班重修目前是最理想方式,但仍存在如下困难:一是,教师资源有限,编班重修必然带来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加大;二是,很大一部分重修课程学生数只有几个,编班成本太高;三是,从以往编班重修来看,教师往往会从心理上对这部分学生降低要求,有失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同时滋长重修学生的惰性和侥幸心理,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目前我校的重修方式是三者并存,而三者均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2 管理复杂化

    一个学生的重修包括了教务员老师查询、统计、通知、学生申请、网上选课指导、汇总、考试组织、成绩录入与管理等若干环节,哪一环节疏忽了都有可能影响到重修甚至正常毕业。这其中较为复杂的环节要数通知报名、网上选课与考试组织了,重修课程大多是学生陈年老账,这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强,而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又缺乏对重修的提醒功能,所以学生重修的办理绝大部分依赖教务员老师的提醒和组织,平增了教务员许多工作量,另外,在每学期末的考试安排时,有的课程甚至会涉及到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涉及两个年级以上学生的考试课程亦较为普遍,在时间安排上很容易造成冲突,重修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常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2.3 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

    从学生层面,自身不重视,有一大部分尤其是低年级重修生抱着碰碰运气思想,能过则过,不能过还有下次机会;从教师层面,一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往往会把重修学生视为“编外人员”而疏于管理,学生更觉得有机可趁;从学校层面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重修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承担重修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对重修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机制,重修教学常常游离于常规教学监控之外。

    4 加强重修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思想教育,注重专业引导,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

    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抓住入学教育等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刚进校就能明确四年每一年要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做,四年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确定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制定详细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学习目的性。

    4.2 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为主线而构成,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兼顾“学科化、体系化”;迫切需要转型教学模式,变知识灌输为教学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变灌输知识的讲授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讲授[2],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3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引导学生慎重对待重修

    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对学生重修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经省物价局、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从2012级开始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意味着重修由原先的免费变成为收费重修,使得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一年级学生(见1.2)。另外,对重修尝试着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课程不及格重修的,及时给与学业警告,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督促,并在学生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与一定限制;对于申请提分重修的应有一定的次数限制;同时加强对重修的管理力度,旷课、旷考的及时给与相应纪律处分直至取消重修资格。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位授予细则,在学位授予审核时,不仅要看最终学分绩点,也要能够与学习过程相关联,比如,不及格课程重修的门次规定最高限等,制度上加以约束,促使学生慎重对待课程的初次考试与重修。

    4.4 改革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提高重修效果

    4.4.1 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做到了能查成绩、也能查课、选课,但这些功能都是相对独立,功能之间相互关联不够。例如,学生补考后,自己查成绩,发现不及格后,要自己想到应该重修才会去申请,报名重修时,要重新查看重修课上课安排,稍有疏忽,很容易就错过了报名时间。如果把这种原先对学生思维上主动联想的要求,转化为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学生查看成绩与重修提醒相关联,重修提醒与查重修课安排相关联,重修课安排与报名相关联,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教务员老师工作量,还能大幅降低学生漏选、漏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自动化,通过流程再造向管理要效益[3]。

    4.4.2 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

    学生重修课程考试需跟班进行,带来的困难是考试时间很容易与本年级正常考试安排相冲突。以往处理办法大多是让这部分重修学生跟着下学期开学初的补考安排,可是这样无形中使重修学生失去了一次补考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允许提前结束的课程提前安排结业考试;变各年级集中考试为分年级、分时间段安排考试;设立独立的公共课程考试周等。

    4.4.3 丰富重修方式

    开辟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教学建设,为学生重修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开课学期的限制,灵活性强,而且可实现与教师、与学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学生可得到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帮助,非常适合重修这个群体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重修质量。

    4.4.5 加强重修的监控与管理

    随着学分制的推进,重修教学已成为正常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修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建设,因而重修教学的监控应作为常规教学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忽略,反而应给予特别的、富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重修管理和监控条例,使之在教师选任、教师工作量认定、教学过程管理、课程考核、教务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确保重修质量不低于正常修读的质量。

    5 结语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重修制度作为其衍生的教育形式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4]。高校要从研究重修群体出发,客观分析重修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尽可能减少课程不及格重修比例,鼓励学有余力学生提分重修和超修,让重修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重修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重修制度,真正体现管理的“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2]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79-83.

    [3]顾嘉,段体华,钱嘉.重修报名三大难题的破解[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51-157.

    [4]李秀美.加强高等学校课程重修教学管理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42-44.

    相关热词搜索: 重修 本科 现状分析 院校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