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大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确保计划的优化设计

    时间:2020-03-11 14:16: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将直接衔接职涯工作领域,于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与质量确保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学习成效与质量确保方案中,借鉴了台湾高校“教学卓越计划”中“学习成效确保计划”的经验,旨在大陆高校能够在制度层面与营造教学环境方面有所突破:引进“学生学习发展中心”,重新审视学生学习能力指标,以创新教学互联网模块与成绩超越计划带动学生学习动机与风气的提升,设置多层级的学业预警制度与课辅制度,精进教学助理计划,辅助学生设计职涯规划与配套课程选择,长期关怀与追踪毕业生职涯发展动态。

    关键词:学习成效与质量;优化设计;台湾高校;学习能力指标;学生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0403

    一、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出现两种现状,一是学习倦怠(student burnout),二是学习动机不足(lack of study motivation)。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衍生于心理学家Freuberger(1974)和Maslach(1997)对于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倦怠是指对事物的冷漠、无所谓、逃离、低效率的现象。而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是学习压力太大,而引起的对学习厌倦的消极行为(连榕等,2005)[1]。在职业倦怠的测量中通常采用倦怠量表的通用版本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推广到学习倦怠范畴,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共同构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MBISS以测量学生三个维度的状况:情绪衰竭(情绪低落、过度疲劳、精疲力竭等),讥诮态度(行为不当、玩世不恭),成就感低(低效能感、低个人成就感)[2]。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量的非智力因素,它是由内在的心理状态激发个体持续学习的因素(丁阳,2014)[3]。Biggs & Moose(1993)把学习动机分成四类:(1)外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指向学习结果,即“学习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2)社会动机,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取悦身边的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动机;(3)成就动机,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就感的动机;(4)内部动机,只关注于学习任务活动本身的动机[4]。

    大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业中产生这两种现状,终究到底与学习成效评价偏颇以及外界干扰因素有关。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主要考核课程参与度、测验等情况,“就书论书”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课本内容的各式测验,远远没有逃离硬式教育模式的羁绊,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的蔓延,大学生在享受3C(Computer & Communication & Consumer Electronic)产品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以外,也难以避免被它们挤占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课堂注意力受到严重影响,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鉴于大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以及高校教师“重研究轻教育”的理念,台湾在2005年开始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从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着手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质量,创新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环境开始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搭建教学者与学习者的交流机制,确保资源共享与教学经验分享,追求“卓越教学”信念[5]。一方面引导高校重新把重心转移到教学精进层面,另一方面引导高校着力于营造更适于大学生“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与教学环境。该计划提出了9项教学核心指标,大多数的指标倾向于“学习成效与质量”的把控与保障人才输出的顺畅:建立大一新生辅导机制,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发展学生核心能力指标,确保就业竞争力;完善毕业生资料库,关注学生就业发展趋势;课程委员会增加校外人士与学生代表;课程大纲100%上网,保证学生充分选课信息(林冬华,2010)。

    二、台湾高校对大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的保障机制

    1学生学习发展中心与教师发展中心

    在“教学卓越计划”的奖惩与指引之下,台湾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均突出了“关怀学生”与“关注学习成效”的办学特色。以上一学期笔者带领交换学生并行访学事宜为见地,参访了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私立)、台湾铭传大学(私立)、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私立)为借鉴,台湾大学校园除了图书馆、各式体育场馆等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外,还均设置了学生学习发展中心与教师发展中心。前者占用教学大楼底层很大的面积,为学生开设自由的自习空间、学习咨询空间、职涯咨询室,甚至可以提前预约前往商讨社团活动、学习活动事宜。该空间按照不同的学习功能分门别类,有专门的工勤人员或者学生维护现场有序运行。后者是应“教学卓越计划”——“追逐卓越教学品质”为导向,教务处之下必须开设的一个部门。该部门有实体与虚拟网络两部分,实体的部分是教师与行政人员均可以亲临现场,倾听相关教师进行经验分享,这与国内高校以“培训为名”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不同——首先他们均来自本校内部的教师,也有少数来自其他同类院校的教师,带着对教学的热忱,免费为在座的教师分享教学中的心得、教学的优秀经验;其次,课程内容均是教师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如何爱上卡路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求学生涯”“书法赏鉴”“如何把学生从3C产品中解救出来”;最后,分享课程不占用教师的额外时间,每周两三次的分享课,均放置在上午下课到下午上课前的一小时,顺便还可以品尝到学校精心准备的台式便当。如此可见,教师终身的教学品质的提升,不仅在于是否考取了几门证书、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的博士专业,而在于走上教学岗位后,不断地、持续地提升自我的精神魅力与视野拓展,台湾的高校均注意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习质量保障的连带关系。

    2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

    台湾高校的日常学习均沿袭高中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以教学为主,并频繁穿插小测、报告、练习等,必不可少地伴随期中、期末考试。以小测、考试为导向,评鉴学生学习质量,不失为很有效的评价手段,又由于各部分比例摊薄了总权重,即使学生期末的卷面成绩不理想,也不至于挂科。而频繁的练习与小测的批改,均由学校付费、给每个老师配备的助教(通常是硕士生)协助。大陆的高校,之所以学生到了大学期间课业负担减轻,与平日学习缺乏辅助的学习质量评鉴有关,而高校教师也为了减轻课余负担,避免为学生频繁测试学习成效,一方面是基于教学助理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跟高校合班上课的低成本运行机制密不可分。

    3学生成绩预警与课业辅导制度

    大多数台湾高校设置三级预警制度:第一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预警,课程中的疑难点的解惑均辅以课程助理辅导,教师对于学生课程表现的不满可以在学生学习模块系统中提示,班导师定期对学生学习状况做全面分析与个别谈话,引导学生个性化定制符合专业、个人偏好的职业规划,并与相关课程选课做配比;第二重是针对期中考试不及格学生的预警,以课程助理辅导为主,专业负责人一对一会谈,并发送预警信件与家长,恳请家长协助督促学生学习;第三重是针对期末考试不及格学生的预警,台湾的高校没有下学期期初补考通过继而承认上学期期末成绩的做法,所以班导师会与不及格学生一对一会谈,了解不及格的主客观原因,如果是专业选修课程较具难度,可引导其选择较为容易的专业选修课程,并发送预警信件告知家长。

    三、优化大陆高校大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保障机制

    1建立学生发展中心

    学生发展中心是专门为学生能够自由地、开放地进行学习提供的场所,它与图书馆静态的阅读与学习环境不同,它可以实现空间的分割,功能的划分。该实体应该与虚拟网络并行,学校的网站主页可增设该模块——学生发展中心,该模块在前一周的周末开始对外开放,公布下一周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教职人员、工勤人员排表;学生凭借学号可实现上网预约,包括课程辅导、学程与职涯咨询、社团的讨论、学习活动的讨论时间、地点、指定教职人员均可以实现在线预约。实体部分首先开设职涯辅导与学程咨询室,特别是大一新生与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职涯规划来选课,并且可计算出课程选择与职涯规划的匹配程度,并且咨询相关的业界人士意见与建议。第二个重要功能与空间是能实现学生无拘无束的自学功能,摆放各式杂志与书籍,格局错落有致,不讲究图书馆一般规整的空间布局。第三个功能与区域是讨论坊,学校内公共的、可供商讨的空间非常有限,该区域能够提供很多分割的空间,实现多个小组汇报作业的商讨、社团活动的商讨。第四个是课程辅导室,对于考证课程、难度大的课程,均可安排任课老师轮流坐班解答疑难问题。第五个是音乐鉴赏室,艺术氛围浓厚是台湾高校的特色,每学期举办四五场音乐会或者演唱会是常有的事情,这个空间可以邀请学校有才艺的学生或者教师,轮流为大家弹奏钢琴曲、演奏管弦乐以舒缓平日里紧张的学习气氛,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只要听闻琴声都可以驻足欣赏。

    2制定学生学习能力指标

    大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鉴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课内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服务性学习能力[6]。课内学习能力是传统的对于学生能力的评鉴模式,包括对于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完成作业(工科的建模模型、商业设计专业的商设作品、商科学生的团队报告等)、练习、小测、考试等。但是纯理论的学习,远远不能代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实践能够磨砺理论知识,所以像艺术专业、部分课程(沙盘、物流、国贸)应增设以参赛为考核机制的期末成绩评定(如省赛一、二、三等奖,分别评定期末成绩为95、90、85),甚至获得国赛、国际比赛前列的学生可以免试推优到本校高阶学程的深造;增设“以证代考”制度:获取相关课程的证书,可直接免修、免考该课程,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财经法规及基础会计(对应的免修课程)。服务性学习,是台湾高校评鉴学生为公众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打扫公共卫生、前往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创建学习园地、为同学排难解惑等,根据大陆高校的特色,该指标可用以下几种机制量化:教学助理机制、社团活动参与机制、课代表机制。教学助理机制在后文中详细提及;社团活动以参与的个数、活动参与的次数、组织活动的次数进行量化,与学分能进行部分转换;课代表协助老师征订书籍、缴发作业等,均与学分能进行折算。

    3提升学习风气与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最好的源动力,它不仅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发式的喜欢,也在于学校为学生提供创造激发学习动机的客观物质条件与机制[7]。如开放式的学生学习中心,以及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站功能[8]。在教务系统下,教师有“ITeaching”模块,学生有“IStudying”模块,两者是以课程为载体一对多的对接。教师可利用“ITeaching”实现课堂无纸化点名、在线课堂小测及评分、将课程大纲与教学课件进行上传、上传辅助教学资源、与学生私信或者群发信件等,而学生可利用“IStudying”实现作业缴交、在线查阅成绩、讨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上传学习资料等。

    4学习成绩预警与课业辅导制度

    由于长期“放任式”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大陆对于高校学生的约束,仅仅在于“出勤”,期中的预警也仅局限于超过1/3课时数未出勤的学生,而期初的补考、第二学期的重修、毕业前的清考,一层又一层的“学分保障机制”,又使得学生对于毕业后顾无忧,纵容的评鉴与补救机制间接地传达学生讯息——只要踏进大学校门,就可以顺利毕业。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与今后投产于社会的高等知识丝毫没有任何担保。鉴于此,建立起“平时+期中+期末”&“教师+辅导员+家长”三重学业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重应以职业规划为导向,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每门课程均设立教与学对应的网络系统,便于传导与反馈学业讯息,对于学业有落差的学生,任课教师提供每周一次的面授课后答疑时间,辅导员兼以心理方面的辅佐;第二重应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期中未能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应及时予以交流与课业辅导,并与父母邮件告知课程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第三重预警是针对期末综合成绩未能及格的学生,不仅以书面信件的方式告知父母学习状况,任课教师在下学期期初补考之前予以考前辅导与交流,补考未能及格者强制重修;个别重修学生仍未通过考试则不再给予机会“毕业前清考”,建议其选修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5教学助理制度

    教学助理制度(Teaching Assistance System)在很多西方的高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高校较为盛行,原因有二:首先将教师从繁荣的教学琐事中剥离出去,专注于学术研究;其次予以高年级的学生学业精进及获得PartTime Job锻炼社会阅历与收入的机会。迄今为止,众多高校还未启用这种兼顾学生“渴望社会实习”及“渴望获得零花钱”的教学助理制度,校园内部现有的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教学助理的任务主要协助教师批改小测、试卷与课业内学习报告,每周提供半天对辅佐班级学生进行课业辅导。聘用的原则:学习过相同的课程,学习成绩在班级前10%,并有耐心、责任心。招聘与聘用以任课教师为主,配备规模应以课程为单位,50名左右的学生配备一名教学助理,工资发放视同校内勤工助学生待遇。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7—20.

    [3]要海玲.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跨文化研究:以中美大学生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4]林冬华.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119—120.

    [5]丁阳.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安徽省高校问卷调查的思考[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4.

    [6]李学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沈超,何秀美.大学生群体学习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06—112.

    [8]宋君龙,李红艳.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责任编辑:朱岚)

    相关热词搜索: 成效 优化设计 确保 质量 计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