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

    时间:2020-03-11 14:17: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当前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是协同创新的两大主体,如何增强高校师生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是引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探寻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改善和塑造新时代下和谐创新的研究生师生关系。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究生 师生关系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争创“双一流”大学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研究生积极参与并融入导师的课题中,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当前,协同创新已然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高校两大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当之无愧地成为协同创新的主角。如何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增强协同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直接关乎师生的个人利益,而且关乎高校发展的潜能,更关乎教育真正的意义。简单来说,协同创新就是一种为创新活动服务的合作机制。合作的前提是各主体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机制下,良好的研究生师生关系能够创造或实现最大的价值,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基于现行的研究生导师制的诟病,协同创新应进一步突破既定的“师本位”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创新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利益共享,从而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研究生师生关系是指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连接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存续于短暂的学习生涯,良好的师生关系更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导师的一言一行与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协同创新思想是创新理论与协同理论综合的产物。协同创新的理念最早是由彼得·葛洛给出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是指由自我鼓励、具有共同远景的群体所组成的网络小组,通过依托网络信息相互交流,从而实现该群体最终的共同目标。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的理念在不断地演变,由最初的微观个体进而演变成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个体间的多主体协同,即多方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依托导师

    相较于学生而言,导师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包括创新知识的储备、创新政策的研究、创新资源的配備等。协同创新平台则主要依托于导师,尽管每年的学生不断变化,导师则始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依托导师,进而延伸至每位导师名下的学生。在这种顺延关系之中,学生很难独立地在创新平台中崭露头角。若是完全脱离导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科研活动,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导师对进入创新平台的学生具有选择权和决定权。通常导师会选择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强、学术功底深的研究生。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师生利益分享缺乏保障机制

    协同创新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研究生师生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因此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特别是高等教育,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忽略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体制及应试教育的助推下,教师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对学生也拥有更多的管辖权利,从而忽视学生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一些导师要求学生为其做课题,进行科研活动,但在最终的成果或专利分享方面,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存在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的矛盾,使得一些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尴尬,不利于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3.创新动能支持不足

    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多以跟导师进行科研项目为主。当前,各高校的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经常会被导师外派到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研究实习活动,但一些学生在申请前与申请后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有所偏差。

    4.互动教学实践效果不显著

    当前高校研究生的教学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并跟随导师进行相应的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方式相对较为规范。这种“标准化”的高校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的总体质量相差不大,但是缺少一些实践性、操作性与技能性,使得互动教学的实践效果不明显。而部分科研院所的导师由于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训练与技能培训,在教学经验与方法上相较于高校教师略有欠缺,但是实操性较强,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二者之间都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导致部分研究生教学的互动实践性不够,有待进一步改观。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认知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认知关系,能有效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最大效能。主要是指:一是师生间应平等对话,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相互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二是采用全通道式的沟通形式,保证师生在情感交流过程中的尺度适宜,不越位,不逾矩,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研究生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于依赖于导师的指导;四是以育人为本,增进师生间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合理优化弥补不足,充分实现自我。

    2.建立并完善师生利益分享保障机制

    建立并完善师生利益分享保障机制实际上是解决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的核心内容。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师生之间应签订协同创新项目的利益分享协议,通过法律的形式维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明确创新专利申请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的区别,在专利获得的过程中,研究生应全程参与。三是为了挖掘个人创新的潜能,设立相应的正面激励措施,结合高校对师生的各级各类评奖评优活动,重点对创新协作平台予以政策的倾斜,鼓励师生实现利益分享。四是为了增强个人的获得感,增强学习的创新性,改变惯性思维,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敢于超越自我。

    3.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

    不论导师,还是研究生,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都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整合创新资源,导师与研究生应合理分工,突出特长和专长。二是开拓创新思维,不拘一格地吸收多领域学科师生共同参加创新项目,强调师生地位平等,并根据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潜力科学分组,以学习型组织的形式,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创新实践,开放创客平台,借鉴国际经验,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四是强化产学研基地与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意管理,给予有创新潜能的研究生以特殊待遇,以人才为先导,鼓励研究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努力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4.优化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优化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优化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学生—协同创新中心三方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化、实践型的培养方案,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注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以创新学分吸引学生,导师应以身作则,自觉承担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任务。再次,提供一个管理相对宽松、适宜科研攻关的环境和条件。最后,适当减轻研究生课业压力,优化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便捷有效为原则,为协同创新成果的获得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慧.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

    [2]刘应春.构建研究生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8(03).

    [3]张广慧,张欣,关怀性.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6(10).

    [4]孙健.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2).

    相关热词搜索: 协同 视角 师生关系 研究生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