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以“心灵自由”为视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沟通策略

    时间:2020-03-11 14:17: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心灵上碰撞与建构的过程。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淡疏远,很多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重要,这种错误认识是学生心理受冷落的反应。目前,师生缺乏沟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师生之间沟通不够平等,沟通内容较局限,沟通渠道较单调,沟通时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等。这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从心灵上、“三观”上进行思想大解放教育。

    关键词:师生沟通;心灵沟通;精神解放;心境构建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建立和维持的,所采取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反应和回应的方式,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是参照各自内心的观念来共同理解课堂交流活动。如果师生的内在观念差异较大,课堂所要的预期效果就难以达到。此时就需要寻求一种由思维、知觉、情绪、意志、记忆和想象组合成的理智和意识,即心灵。康德认为:“课堂学习是教师打算建构的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理解相互协商的过程。”[1] 简而言之,课堂沟通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如何建立课堂关系和话语;二是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表达的事情。这里所理解的沟通是指心灵上的互动、灵魂上的融洽、心境上的统一。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们长期探索,着力解决的问题。相比较传统的“尊师重道”,当今高校师生观已变得概念模糊,师生关系变得冷漠疏离,如:师生之间沟通不够平等,沟通内容较局限,沟通渠道较单调,沟通时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等。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教师自身的问题,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由于大学评价体系中职称的评定、晋升都需要科研成果,这种体系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第二是学生自身问题,大学师生交往方向已转变为学术交流方面,而学生更注重的是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集受阻。第三是师生之间沟通不平等,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的“师率”“师威”等元素被用作师生交往的底线,因而不能够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沟通过程中出现情感缺失和兴趣空白的现象。第四是沟通渠道不够完善,目前微信、QQ、电子邮箱等媒介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交往中,教师一是跟不上时代步伐,二是不愿意把私信息暴晒于学生,由此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殊不知,这种互联网的交流比面对面谈心更有成效。由此可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策略应该进行实质上的转变,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目的建立亲密的、心灵共识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

    (一)心灵自由的基础理解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实际上指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情感、思想观念和人的行为。人学家张荣寰认为,心灵是人的良知和爱德组成的生命场。除此外,对于人类心灵的描写往往散布于文学艺术的欣赏中。但是,实际运用到教学中的心灵教育,还解决不了人的心灵自由这一问题,高校也没有把心灵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能力来培养。要解决心灵自由问题,首先要理解心灵是什么。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明确反映出心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运用到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心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培育受教育者的爱心、真心、善心的教育活动。”[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谈心灵,但是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意识。心灵和意识都依赖于物質,并对物质产生能动的客观的反映。但两者也有区别,意识是具体的认知活动,实质上是“意识到”“思维着”的过程。这里所理解的心灵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概念,比如人的潜意识,人脑的记忆与思维方法,以及人的精神“存在”状态,即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二)构建心灵自由的现实意义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3]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哥白尼式革命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在其经验中给对象带去一些东西,心灵构造就是如此,他将自己认识对象的方式强加于他的对象之上。心灵由于其本质,主动地整理我们的经验。”[4]心灵就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对“感性杂多”的经验进行整合。而实现心灵整合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心灵自由。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不断增加,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过度、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而这些问题已日渐突出并呈常态化。构建师生之间的心灵自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师生之间的心灵自由,也可说是本体的自由,即“我”的自由,确切地说是“我”具有自主性,没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的思维的起点、过程、终点的选择判断都应该在自我意志的操控之中。心灵具有反思的内在品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沟通内容只有经过学生的消化和内化才能变成自己内在意识,只有拥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态度,心灵才会步步趋向于善。

    三、心灵自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何以实现

    (一)师生的精神“存在”状态为心灵自由的建构提供了条件

    解放人的心灵实质上是先解放人的思想,建构一套怀疑的、反思的、民主的、开放的心灵体系。在这套体系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放飞心灵,开放自我,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解放本体,追溯本心。在心灵自由的课堂里,学生的思想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的意识是自由的、接地气的。陶行知“六大解放”里第一条即是“解放他的思想,使他能想。”[5]其次,大学校园里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给大学生心灵自由的建构提供了基础元素。

    (二)首先教师实现精神自由

    要想培养心灵自由的学生,首先要有思想创新、精神自由的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低“抬头率”的问题一直存在,与教师的精神自由存在一定的联系。就思想政治课本身而言,功能在于道德意志的塑造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播,主要偏向理论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着重把精力分散到教学和学生心理沟通上。沟通的内容可以转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微信,QQ等这种不需要面对面地心理沟通更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愿意放开心灵与教师谈心。就此,“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6]关键是要有带动学生灵魂上独立思考的勇气。有面对困难时自我调适的能力,在权威及外在异物的排斥下,始终坚持打开自己的精神自由之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着力构建心灵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大学生心灵环境的构建是随着大学校园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而潜移默化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就越大。”即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时机,也是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一是要美化自然环境,让美丽的生命映入“我”的心灵,化艺境为心境,提升心灵美。二是建设人文环境,尤其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人文性、民主性、主体性、开放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重视学生的心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7]

    (四)帮助学生解放思维

    “我”的自由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我”的意志自由,另一个是“我”的自觉。所谓“我”的意志自由,即“我”的意识我做主,没有被来自外界的异己的客观事物所牵制。“这种外界的压力,可能是一种规则,抑或是一种权利和其他强制力,也可能是一种无奈,特别是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虽无特别强调,但我缺乏必要条件只得无奈放弃。”[8] 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任务。理应为学生排解外界异常刺激,给学生足够多的思维空间,给老师足够强的动力帮助学生完成心灵解放的过程。从优化知识内容、规范道德情感、理解生命意义、重塑价值观念到人格整合完善,最终上升到心灵渗透层面。

    (五)组织课外实践教学

    心灵自由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一定时期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心理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要求的公民的过程。”[9]教育者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用心灵教育的方式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更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心灵共识意识。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康德教育哲学文集:注释版[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

    [2]李俊明.心育是教書育人的美好境界[J].教育艺术,2005(2):5.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M](第七版),中华书局2005年,第431页.

    [5]李镇西.教育要给人以心灵的自由[J].基础教育论坛.2016年,第36期.

    [6]张颖夫.心灵自由教育的哲学探讨[J].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

    [7]姜新.教育哲思-名师之路[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08-219.

    [8][加拿大]弗雷尔.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注释版[M].毛齐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9]叶蕾.心灵和谐—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中央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1):22.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浅析 视角 师生 沟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