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新时期青年利他行为分析

    时间:2020-03-11 14:19: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与养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全面与自由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利于推进高校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彰显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来培养与养成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推进大学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人格 人格培养

    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推进大学和谐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价值诉求。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

    和谐人格由“和谐”与“人格”整合而成。所谓和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指配合得适当、匀称、融洽、协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国家、团体之间的配合适当、匀称、融洽、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当把人作为和谐的主体进行探讨时,“和谐”的维度主要有:其一是微观和谐,即构成事物各子系统诸要素的和谐,这是事物整体和谐的基础;其二是中观和谐,即构成事物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其三是宏观和谐,即构成事物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也就是事物作为统一的整体的和谐。在我国,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与专业视角,学者们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与阐释。如有的学者以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为背景,认为所谓和谐人格就是指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它是指以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整体利益作为目的的一种人格行为。结合专家、学者们对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和谐人格即其内部诸要素(知、情、意、行)之间的完整、自由、平衡与自由发展和外部诸要素(他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与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健康的心理与积极的心态,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识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强烈的社会责任,从而能够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与养成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全面与自由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来自于学习、就业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加深。我们认为,针对大学生年龄较轻、阅历较少、可塑性较强的特点要及时开展对其和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使其能够从容地应对来自校内外的日益严峻挑战,及时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与方向。大学生拥有和谐人格,有利于他们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全面地发展自我;有利于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积极的人生态度,真诚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引导他们追求个人崇高的理想,开创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利于推进高校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潜能,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实现大学生充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所有这些,最终将集中到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上。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高等教育远景进行科学规划,对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对教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对课程改革与质量监控进行加强与改善,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整体重塑,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谐人格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无疑是中坚力量。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当代青年中的杰出代表,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只有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新一代大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服务社会,贡献社会,融入社会。而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具备和谐人格。因为,只有拥有和谐人格,大学生才能把知识、技能、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实现其与整个群体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和谐人格发展上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所以,培育和谐人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个人的和谐人格,没有个人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人格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实现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现实的重要价值,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与养成的基本途径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与养成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此,在重塑大学生和谐人格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背景下,首先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通过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方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不断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在新时期早日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新时期,伴随大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伴随大学生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逐步由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外部培养向自我教育为主体的内部养成转化。为此,在大学生和谐人格重塑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我,树立自我奋斗目标,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剖析为基础,不断提升他们自我评价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自我评价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体验,使他们不断地肯定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从而将科学的自我评价内化为优良的人格品质。

    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培养与重塑大学生和谐人格,首先高校教师自己要具备和谐人格,要“其身正”,才能“身教”,即以自己高贵的人格品质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以追求至善的品行与以身作则的态度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因为,高校教师的文化底蕴深浅、个人修养的高低、知识结构的优劣与心理素质强弱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的质量与水平。为此,我们以高校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彰显来不断地推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高校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而且表现在他们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而且表现在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而且表现在他们具有儒雅的文化气质;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表现在他们具有理性的人文关怀;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良好公民的素质,而且表现在他们具有为人师长的风范。高校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才能在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教育中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才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才能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成长、学会创新、学会创业,才能培养大学生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追求。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具有独特价值,对建设和谐校园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的生命源泉,是当代大学的精神家园,是广大师生一致认同与维护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新时期高校要加强与改进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养成,就必然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加强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的制度文化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整合的课程文化建设,提升教师道德与讲究教学艺术相结合的教师文化建设,鼓励公平竞争与提倡通力合作相统一的学风文化建设。要培养积极向上、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的学风与班风,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友善、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利他行为 新时期 青年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