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锡伯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民族精神

    时间:2020-04-07 08:00: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疆锡伯族西迁以来,在经历西迁、戌边屯垦、民族融合、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即保留了以萨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也发展了以戌边屯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同时造就了锡伯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锡伯族人在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扬其忠诚与团结、勤劳与勇敢、坚守与包容、创新与开放等积极的民族精神,引领着锡伯族音乐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从文化多元到文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锡伯族;音乐 ;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看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不是单一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使得民族精神具有稳定性、共同性和规律性。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活动方式,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克服各种障碍,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其过程是不断发展,超越的过程,正因为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稳定性、共同性、规律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影响和引导着文化的传承。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文化,必有其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础,必有促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这种主导思想可以称为民族精神。”①本文所指的民族精神,不只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表现出的独立的精神特质,而是在中华民族精神支撑和守护下的锡伯族民族精神,是一种交融精神,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下的少数民族精神。

    基于以上,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音乐文化传承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音乐文化传承中价值和作用,在锡伯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精神在锡伯族音乐传承中的文化体现

    锡伯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多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辽宁省居多,近15万人。新疆的锡伯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其本质是一个迁徙民族。锡伯族西迁251年以来,在经历西迁、戌边屯垦、民族融合、现代文化的过程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以萨满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其中也包括北方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态、信仰和生活习俗;另一方面创造并发展了以戌边屯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也造就了锡伯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其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引领着锡伯族音乐文化在现代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织中,以开放的心态,保留、坚守与发展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创造锡伯族现代音乐文化。

    (一)在西迁历史中展现的“忠诚与团结”

    “在祖国遥远的西陲,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奇石,那是如花似锦的伊犁哟,人道是古代乌孙的旧址”,“漫长的国界如何守卫,边疆的百姓安的生息,纵观史书啊调兵迁民,屯垦戍边是万全之计。”这是锡伯族叙事长诗《西迁之歌》一个片段, 1500余行的诗歌,完整的描述了新疆锡伯族近几百年的历史与生活,在民间,经常以独唱和合唱的形式演唱。西迁的历史称述了锡伯族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成为历代文人、艺人创作的历史和精神来源。

    在锡伯族民间歌曲和当代创作歌曲中,都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锡伯族的爱国精神,歌曲《飘飘雪花如蝶飞》中“男男女女齐心干,誓把边疆建乐园”的描述。《为了祖国》中“胸中激荡爱国的热情,要为祖国劳动和斗争”的豪言壮语。《喀什噶尔之歌》中对平定张格尔之乱战争事迹的歌颂。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领袖颂歌《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该曲以锡伯族萨满歌“斗其歌”《乌呀啦伊呀》为音乐创作素材。动人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积极的主题折射出那个时代锡伯族人民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锡伯族人民唱新歌》《锡伯儿女忠诚的卫士》《察布查尔,我的母亲》《察布查尔,好地方》《一条大路》《伊犁河》《三十四勇士颂》《共产党好》《美丽的家乡春常在》等。这些当代创作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真实歌颂了锡伯族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与各民族安居乐业的融洽情节。《美丽的家乡春常在》中唱到“乌苏山下牛羊肥壮,伊犁水中鱼儿撒欢,牧民扬鞭响彻云霄,渔民撒网笑开了颜。”不难看出,西迁后的锡伯族,已经与当地各民族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二)在屯垦戍边中造就的“勤劳与勇敢”

    锡伯族在经历原始渔猎文化、草原文化、八旗文化、农耕文化、屯垦戌边文化和逐渐融入现代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勤劳和勇敢是他们表达和歌颂的永恒话题。“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励精图治费心血,七年奋斗变传奇”;“苦战奋斗求生存,开凿大渠察布查尔”;“六畜兴旺靠勤劳,五谷丰登汗水浇”;是他们辛劳生活的写照。人类最初两种赖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显著的精神品格。锡伯族通过西迁,在陌生的土地上,经历200多年的历史艰难岁月,重新建立家园和规划生活,其勤劳和勇敢的民族精神世代相承、大放光彩。锡伯族人祖祖辈辈凭着勤劳奋斗的精神品质,重视积累与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保留了丰富口头和书面民间文学遗产如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还用母语记录、整理了珍贵的“萨满神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涌现了一批有时代责任感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学者佟加·庆夫先生在回忆曾采访和交流过的锡伯族民间艺人时,为他们所做出的奉献是激动而难忘,举例提到他所认为的萨满艺术最后一位传人,吴景石老人,数十年先后接受过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个团体、上千人的采访,任劳任怨,从未收取任何报酬。近些年,锡伯族涌现了诸多有学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学者,撰写、发表与出版诸多的锡伯族文化与音乐文化的著作,他们的刻苦钻研,使得锡伯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越发广泛和深入。

    (三)在文化交融中形成的“坚守与包容”

    有学者指出:“新疆多民族之间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使它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各个民族对“他文化”具有长期认知的社会实践和他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发生着的交往实践,这种认知和实践的结果, 一方面使各个民族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边界,另一方面边界之间又有着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移入和文化吸收现象。”锡伯族音乐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也具有上述特征,它不是倔强的独孤一志,不是静止的僵化值守,而是在坚守与包容的文化情怀中,在历史发展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继承与发展了具有文化融合特点的音乐文化。在锡伯族诸多的音乐、舞蹈中,仍然能感受到古代北方民族的气息和气质;在戏曲艺术“汗都春”中能领略到汉民族的音乐;在贝伦舞中能看到蒙古族与哈萨克舞蹈的特征;在锡伯族民歌中能寻找到欧洲大小调式、中国五声调式和两者相混的调式及特殊调式,一首被锡伯族称为“锡伯贝伦”,哈萨克族称为“喀拉卓尔尕”,新疆蒙古族称为“萨布尔登”的舞曲,在旋律与节奏方面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常为贝伦舞伴奏的锡伯族乐器东布尔与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托布尔秀有相似特征。西迁后,即保留了锡伯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又开放性地吸收了当地满、汉、俄罗斯、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无一不体现出锡伯族坚守与包容的民族精神。

    (四)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的“创新与开放”

    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劲的人类历史趋势,正冲击或逼近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它的到来,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任何一个文化的现代性过程,总体都会是一方面适应全球化时代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沿着自己文化的历史逻辑,在与其他异质文化彼此碰撞、相互交流和互相汲取中实现自我现代性。而创新与开放是锡伯人在面对文化现代性发展时所选择的态度。他们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和有效的传承策略,来保护音乐文化的传承。

    近些年,察布查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专业文化团体传承、及其他传承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开发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和课程,将贝伦舞融入到学校的校编操中,在校的锡伯学生人人会跳贝伦舞。广设社会文化传承机构,使用锡伯族语媒体新闻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出版各类锡伯族音乐作品、研究论文和著作,鼓励锡伯族当代音乐、舞蹈作品的创作。拍摄多部反映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宣传片和专题片,其中以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大西迁》为代表。每年一次的《西迁节》活动已成为全国各地锡伯族的文化名片,更是族群集体认同的象征。东西两地锡伯族文化的跨境交流日益频繁,并以一种“文化反哺”的形式进行文化互动。

    二、民族精神在锡伯族音乐传承中的文化意义

    民族精神是根治于文化土壤中精神之树,它时刻体现着本民族对文化的价值观。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以及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②③因此,民族精神的积极向上和价值认同,在锡伯族音乐的传承中具有一定文化意义。

    (一)基于多样文化互动的集体文化交融

    有很多研究锡伯族文化的学者,都认为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文化就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一直处于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中,这是由人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小到一个民族区域的文化多元,大到世界范围的文化多元。而文化多元之所以在当今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实或文化价值观,也许是由于文化多元所带来的影响越发广泛和深刻。锡伯族音乐文化本来就是在与之产生联系的民族相互交融与交流下的产物,并贯穿于文化多元到文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在音乐文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宗教影响、政治需求,还是在音乐文化具体的表演、作品风格与内容、曲式与结构、旋律特征等,都能看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影子。就如前文所提,正是由于锡伯族忠诚与团结、勤劳与勇敢、坚守与包容、开放与创新的民族精神交融下,才创造与发展了悠久的锡伯族文化和音乐。

    (二)基于多层文化自信的集体文化自强

    文化是人活动的创造物,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生于斯,长于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文化的人与人的文化。从而,文化的自信和自强来源于人对文化的自信与自强,也取决于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以及相信发展繁荣文化的大有作为的心理态度。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行动结果,有了文化自信方可谈文化自强。在上文有关锡伯族民族精神的表述中,能清晰的感受到,锡伯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充满自信的,他们保留、传承、传播、交流、创作的过程,就是音乐文化自强的表现。笔者作为外族人,在日常与锡伯族人的交往与交流中,能感性的认识,很多老人包括年轻人,以锡伯族为荣耀,以锡伯族文化为自豪。在家庭的聚会和节日的庆典中,时不时能看到锡伯族男女老少跳贝伦舞的身影,即使是在锡汉通婚的家庭中,锡伯文化处处可见。近几年,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不断加大锡伯文化的传承力度,打造锡伯族风情园,举办各类锡伯族文化节,组织各类锡伯文化研讨,培养文化传承人,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迄今为止,国家级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其中传统舞蹈类1项,自治区级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音乐、舞蹈、曲艺类6项。这些行动,清楚的表明锡伯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和自强的态度和行动。

    (三)基于多重文化认同的集体文化自觉

    锡伯族始于鲜卑,历经蒙古统治,后编入满八旗,与汉族交往已久,西迁后,与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和哈萨克族有不程度上的交流。不难发现,锡伯族文化是在对他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建立在分化、差异(甚至对立)基础上的选择过程,锡伯族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中,在团结、坚守、包容、开放等民族精神中,建立了锡伯族多重文化认同的价值观。正是由于其开放的多重文化认同价值观,锡伯族音乐文化才能在文化多元和文化冲突背景中,被其他民族所认可与接纳,从而能得到了保留与发展。

    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高速运转中,锡伯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然面对更加理智的选择和策略。我们知道,在少数民族传统社会里,民族文化往往是与自在的、自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均是在成熟的农本社会和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形成和建立的。因此,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自在性,而且民族文化的传承经常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的。锡伯族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任由文化的无意识传承,些许年后,我们对民族文化将模糊到不知其从哪里来,在哪儿,到哪里去。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主张和解说,就是在他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考察,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经过理性思考而提出的,恰恰为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指明方向。锡伯人需要建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在新时期、新环境中做出积极的文化选择和确立自主地位。

    注释:

    ①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②崔延虎.多元文化场景中的文化互动与多民族族际交往—新疆多民族社会跨文化交际研究之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③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J].世界民族,2003年(4).

    参考文献

    [1] 马凌诺斯基著.文化论[M].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周昌忠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 贺灵.锡伯族文化精粹[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5] 贺灵.锡伯族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6] 佟加·庆夫.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7]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

    [8] 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

    [9] 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J].世界民族,2003.

    [10]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1] 涂可国.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6.

    作者简介:博雅杰,女,满族,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音乐教育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锡伯族 传承 民族精神 文化 音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