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从电影《阿凡达》音乐艺术表象看现代电影发展

    时间:2020-04-10 07:57: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电影《阿凡达》是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电影史上最大的吸金石。虽然,在上映之前,影评家一边倒地对电影的故事情节诟病不已,但是公映后巨大的票房凝聚力已经把《阿凡达》推上了历史的巅峰。卡梅隆如何把一个不是很出彩的故事讲成鸿篇巨制的呢?电影音乐、声光技术的革新在里面功不可没。

    一、配乐贯穿影片始终,完美阐释影片内涵

    如果没有了贯穿整个电影的如泣如诉的配乐,《阿凡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但是,纵观整个电影配乐,包括主题曲在内,《阿凡达》虽然没有企及《泰坦尼克号》的高度,但已经对影片内涵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1.配乐要求涵盖影片所有内容,难度过高

    从声音世界来讲,《阿凡达》时长3小时,其配乐也是3小时。因此就必须发现一种声音世界让它能够包容所有的领域,它不仅能够包含人类世界的故事而且还能包含潘多拉星球土著居民的故事;此外,还要涵盖那些伟大的史诗般的战争以及贯穿影片中心的爱情故事。

    霍纳在片中除了使用一些新西兰、冰岛或者拉普兰的乐器,还创造了新的乐器,创造一系列新的乐器声及新的声音世界。此外,霍纳还找来了一些土著居民的乐器然后将他们数字化并慢慢地改变它们。加麦兰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一种打击乐器。这个词gamelan本身的意思是“orchestra(管弦乐队)”。 单个的加麦兰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类似于铃铛的声音。《阿凡达》中的打击乐部分基本上都是加麦兰之音或者是以加麦兰为基础的声音。所以这种类似于撞钟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像印度尼西亚的音乐。这是一个不同世界声音的完美神奇的融合。运用这种乐器来营造打击乐的声音效果而不是直接用鼓或者是其他的乐器,但是它最终达到的效果确是神奇的。

    2.相对于视觉上的盛宴,配乐创新仍显不足

    对《阿凡达》音乐配器的精细考究是霍纳作品最近几年来少见的。尤其是音乐在对潘多拉星球的刻画上采用了大量电子合成器和一些物理乐器的改造来发出颇具奇异效果的音色;除此之外,配乐还采用了大量世界性音乐曲调,又兼具新世纪元素。音乐里的打击乐音型也颇为丰富,并不让人觉得单调、沉闷,但也不能让人铭记难舍。音乐中的人声运用也同样是多元化的,包括纳美(Na'vi)语和原始人声的切换以及曾在《变形金刚2》配乐中献声的女歌手利斯贝丝•斯科特(Lisbeth Scott)等。

    詹姆斯•霍纳潜心近两年的创作就是为了在听觉上还原导演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且,霍纳的音乐风格属于暖色系,因此,正好能为潘多拉星球的多彩世界抹上浓重的一笔。但是,《阿凡达》的音乐构架基本是介于此前霍纳的《启示》(Apocalypto)和《新世界》(The New World)这两部同样是描写原生态群体的作品之间:配乐里既存在一丝《启示》里的野性色彩,又不乏《新世界》里绚烂的一面,略多的只是音乐中对人类野蛮行径的诠释。

    二、三大技术精确运用让《阿凡达》如临其境

    卡梅隆与彼得•杰克逊的威塔数码公司不愧是三维动画运动捕捉技术的先驱,此次效果惊为天人。纳美族人的所有动作表情,通过对沃辛顿、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以及其他演员的运动采样得以完美地诠释,非常动人。科技发展促进了电影的飞速进步,如今的CGI人物已经极大地超越了《指环王》的咕噜姆、金刚或者任何从罗伯特•泽尼吉斯(Robert Zemeckis)镜头里走出来的人物。事实上《阿凡达》中的虚拟角色已经与真人一样引人注目。此外,潘多拉星球上的大部分布景都是全动画制作,但坦白说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动画布景已经以假乱真到很难分辨究竟哪些是动画,而哪些才是实景拍摄。

    1.3D虚拟影像摄影系统(Fusion 3-D Camera System)

    《阿凡达》区别于以往电影拍摄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这套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2000年卡梅隆与摄影师文斯•佩斯在索尼的支持下开始研究发明这套全新的拍摄设备。通过两台索尼HDCF950 HD摄像机进行拍摄,这两台摄影机的镜头酷似人类的双眼,可以提供不同视角的画面,因为装配有不同的滤镜,因而在被拍摄物进入镜头时就会移除图像的不同部分,传递给大脑一种视差错觉,建立起最终感官得到的三维视角。在《阿凡达》的拍摄中,改进后的摄影机所获取的银幕呈现效果将更具深度,前景与背景会显现于不同的层面之上,也不再是以往那些移动的平面图像。

    2.虚拟摄影棚(Virtual Producation Studio)与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

    这是真人表演同CG画面相映成趣的合成观察平台。实际上其本身是一块空地(或者没有任何摆设的有限空间),但当你通过显示器观看时就会发现已经有各式虚拟场景存在。导演可以通过虚拟摄影机来指挥演员的表演。演员类似于被放进一个充满CG物体的虚拟空间中,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让导演和真实世界拍片一样,任意选取各种摄影角度,控制协调CG物体的活动,在第一时间看到真人表演同虚拟场景结合后的视效。

    这个系统的核心设备就是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由布满在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搭建出一套表演捕捉技术平台。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之后,这些数据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计算机处理,从而令CG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卡梅隆亲自参与研发的这种新型虚拟摄影机系统,是对表演捕捉技术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3.面部捕捉头戴设备(Facial Capture Head Rig)与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Facial Performance Replacement)

    由于《阿凡达》超过60%的镜头都要通过表演捕捉完成的CG画面,因而那些特效演员必须身着表演捕捉服,还有装备着微缩高清摄像头的帽子(即面部捕捉头戴设备)。这些摄像头离演员面部很近,其工作后对准演员脸部,主要采集他们的面部表情以及细微眼球活动,然后将其输入数据库以丰富CG虚拟角色(以纳美人制作为主)的动作表演。全新的表情捕捉系统可以捕捉到演员的每一个细微表情。WETA工作室的艺术家们运用最先进的电脑生成影像技术把拍摄的人物和环境转化成照片级的虚拟影像,最终把观众带到一个广阔的外星世界。

    有了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Facial Performance Replacement),就可以通过已有的表演数据生成新的所需要的面部扫描件和对白捕捉,轻而易举地完成修改。

    《阿凡达》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据称其初始预算为23亿美元,最终成本超过3亿美元,《纽约时报》更是称其总耗资已超过5亿美元。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很大一部分成本都花在了技术上。

    三、对国内电影人的启示

    国内著名影人陆川写博文说,“《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我们在虚高的票房当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我们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阿凡达》带给国内影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1.让国产电影技术、音乐两条腿走路

    作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导演,卡梅隆是一个技术狂人,筹备《阿凡达》的14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用来“等待技术成熟”。自称“半个科学家和半个艺术家”的他曾经为《深渊》开发过水下摄影系统,为《泰坦尼克号》开发过远距离遥控深海摄影系统,这次他又和他的合作伙伴为《阿凡达》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数码摄影系统,并完善了3D电影的表情捕捉系统,革新了动作捕捉技术。国内导演阿甘使用了同一种摄影机拍国产3D片《堂吉珂德》,他认为:“从3D角度而言《阿凡达》现在能做到的,我们中国电影还是可以学到。只不过电影里运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我们国内又是一片空白,我暂时只能膜拜一下。”

    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听觉要素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但特别完整的片断,仍可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赏。我们的导演在电影配乐中应该加大投资比重。

    2.让创作者回归最初的梦想

    电影诞生之初其本质就被定义为“造梦”。《阿凡达》的成功在于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为了炫耀,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奇观;同时在商业诉求中坚持了严肃的主题和人文关怀,让观众观看影片后有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满足。正如前文所说,导演陆川看片后感叹:我们在虚高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3.让电影人读懂观众需求

    随着“80后”经济上的独立,“90后”们逐渐登上消费前台,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爆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底气。在这个基础上,《阿凡达》的火爆更是让国内电影人清楚地了解观众的需求。“爆炒”《阿凡达》的主力观众是“80后”和“90后”,他们有着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不一样的电影美学观,他们由衷地喜欢富有想象力的影像。国内的电影导演必须要读懂他们,了解他们,因为他们是国内电影消费的主体观众。在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电影人必须考虑中国电影美学多元化的问题,也必须学会用新技术提升电影故事的叙事。

    [参考文献]

    [1]克•麦茨 ,崔君衍.当代电影理论问题(上)——评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J].世界电影,1983(04) .

    [2]曾笑鸣.论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1) .

    [3]韩璐.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1) .

    [4]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02) .

    [作者简介] 宋一(1978— ),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及钢琴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电影 表象 艺术 阿凡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