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因希特勒而倍受非议的女导演

    时间:2020-04-10 07:58: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雷妮·瑞芬舒丹(Leni Riefenstahl),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着或死去都无法摆脱一个死了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希特勒。她很美,她曾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也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

    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02年,她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16岁迷恋上了舞蹈,她从美术学校退学后,转而成为专业舞蹈演员。1922年,她在慕尼黑正式登场演出。之后由于膝关节受伤,雷妮·瑞芬舒丹不得不告别舞台,当了电影演员。她在电影《圣山》中担任主角,获得成功。1932年,雷妮·瑞芬舒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蓝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由此开始了电影导演的生涯。阿道夫·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她也藉此极为天才地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33年,希特勒请她为国社党的大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公开放映;但她不久就接受了希特勒的个人委托,为国社党1934年的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纪录片,这就是她最为世人激赏和诟病的《意志的胜利》。摄制期间,第三帝国向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梦寐以求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包括十六个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配备一个助手,三十六架以上的摄影机在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听候调配。无与伦比的拍摄条件让瑞芬舒丹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里,瑞芬舒丹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得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奖。

    之后,她受国际奥委会所托,为1936年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奥林匹亚》因此成了她的经典之作。1938年4月20日,《奥林匹亚》首映,正好是希特勒的49岁生日。她的这份辉煌礼物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四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和现在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焦雄屏《电影法西斯》)。不过,这部影片所记录的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人和速度、力量的结合在瑞芬舒丹的摄影机之下,显得像神话一样。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她先是把竞技变成宗教,然后又把宗教变成“意志的胜利”。

    第三帝国倒台后,瑞芬舒丹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她被定名为纳粹同情人,几次遭到逮捕(其间她成功地越过一次狱)。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之灾,但是舆论和评论界的牢狱更迅速而扎实地围困了她,而且她作为导演的生涯随着帝国的覆灭也永远结束了。终其一生,瑞芬舒丹都拒绝承认她和希特勒政府有什么“浪漫的交往”,她坚称她只是一个电影导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瑞·慕勒拍摄的《瑞芬舒丹壮观而可怕的一生》,以采访90岁的瑞芬舒丹为形式展开。在这部纪录片中,瑞芬舒丹回顾了当年如何开始走上银幕;如何第一次执导《蓝光》;如何受邀于希特勒,开拍她的两部经典之作,并在摄影技术上费尽心思;如何被别人误解和诟病,如何继续活下去,等等。自然,瑞芬舒丹在她和纳粹党的关系上有撇得过清的嫌疑,而且,在很多问题上,诸如她对纳粹集中营的不知情,她也无力自圆其说(在她摄制最后一部电影Tiefland时,她曾经使用过集中营的一批吉普赛人)。但是,她半个多世纪来所承受的耻辱和痛苦似乎也够多了。

    摄影机的胜利

    银幕的史诗

    1938年,瑞芬舒丹出访美国,包括好莱坞,为她的《奥林匹亚》作宣传。

    自那时起,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各大制片公司的头儿都不敢见她,怕从此影响制片公司的声誉。虽然最后她竭尽所能主持了一场《奥林匹亚》的非公开放映,好莱坞的不少圈内人还得在黑暗中偷偷溜进影院参加观赏。不过,美国评论界无法忽视《奥林匹亚》的成就,《洛杉机时报》写道:“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

    事实上,在追求完美上,很少有导演可以和瑞芬舒丹匹敌。在拍摄《奥林匹亚》期间,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瑞芬舒丹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运行速率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跳远的效果;为了拍全景,她用热气球送六个打开的摄影机上天,虽然这个试验连续地以失败告终,她的摄影理念还是远远地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但是极为有意思的是,正是她的这种史诗般的镜头和天才设想成了她悲剧的材料。

    不少影评人更把瑞芬舒丹的这种法西斯美学上溯至她的“高山片”时期,认为“高山片”所传达的征服意识和壮阔美感正好和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不谋而合。不过,如果真要在纳粹政治意识上追究瑞芬舒丹的话,那么,她的电影中至少也有和希特勒思想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奥林匹亚》中,她用大手笔表现了黑人的身体,黑人的速度,这显然不会让希特勒高兴。

    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在她的生命后期,她更几次出入非洲,和当地的土著一起生活,拍摄了大量的照片。72岁的时候,她开始学习潜水,撇开人间,专注于拍摄寂静无声的水下世界。但是,这些照片的命运并不比她的电影好。1997年,在德国汉堡有一个“瑞芬舒丹剧照和摄影展”,这个展览立即遭致了强烈抗议,他们的标语是:“纳粹展览!”“不许兜售法西斯美学!”等等。为此,瑞芬舒丹很愤怒地对报界声称:“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瑞芬舒丹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二战”期间,有很多艺术家,包括电影导演都曾经为欧洲的法西斯政府工作过。这串名单很长,比如罗贝尔多·罗西里尼、萨尔瓦多·达利、冯·卡拉扬,但是他们都在战后获得了重新工作的机会,而且他们战后的声名几乎也无甚损失。即使是和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过从甚密的维特·哈兰,虽然他的电影“更和纳粹政府的调子押韵”,且极明显地表现反犹太情绪,但他在五十年代后也得以重操旧业。可能历史对女人的清白有格外严格的要求,总之,瑞芬舒丹和其他几位在纳粹统治期间为第三帝国工作过的女人一样,包括维特·哈兰的妻子,都永远地失去了她们在战前的工作。

    而瑞芬舒丹受到的惩罚是最严厉的,影评人理查德·考利斯就此说得很坦率:“那是因为《意志的胜利》拍得太好了,加上,她的风格,加上,她是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

    一个有过失的女人的宿命

    事实上,虽然瑞芬舒丹的名字至今还在流放中,《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却从问世起,就在电影学院的经典架上。这是两部被暗中模仿最多、明里最受争议的电影;瑞芬舒丹摄影机下的希特勒形象虽然成了希特勒的“原型”,但是对她的引用从来不曾妨碍过对她的批判。她的最后一部电影(Tiefland在拍摄十多年后,直到1953年才得以上映)一直受到影评界的忽视,女性主义电影人贺玛·桑德斯-布拉姆斯因此惊呼:“怎么可能,五十年过去了,评论界依然如此惧于评论这部影片?无法想象,对德国知识分子来说,拒绝评论这部电影就可算是一个正确的姿态?”这部Tiefland是瑞芬舒丹除《蓝光》外的唯一一部剧情片,也是她在第三帝国时期制作的唯一一部影片。在桑德斯看来,这部影片反映了瑞芬舒丹对希特勒的拒绝,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反叛、关于弑君的故事。影评人罗伯特·达桑诺斯基也提出,Tiefland的拍摄并没有接受纳粹宣传部的经费,她藉着这部影片开始她的“逃出第三帝国”,逃出她的“法西斯美学”。然而,就艺术而言,从“法西斯美学”的逃逸让瑞芬舒丹失去了最强劲的表现力。意识正确无法保证一部电影的艺术;反之,意识的错误也无法抹却《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的辉煌,那种整饬而壮阔的美的确有很大的煽动力。

    自然,《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两部经典之作,因为它们的出身,已被宣判永远地无法走出希特勒和纳粹的阴影。虽然,瑞芬舒丹对这两部影片的把握在气势上比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显得更完美,但是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所享受的崇高地位是永无可能被瑞芬舒丹分享的。瑞芬舒丹的这种宿命似乎也是艺术的一种宿命,或者说,一个有过失的女人的宿命。瑞芬舒丹晚年的时候,嘲讽而心酸地说:“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但是,接着,她很有勇气地说:“不过,我那时确实非常崇拜希特勒,他在任何角度都不好看,不是那种会让女人喜欢的男人;但是,他很有魅力。”显然,时年三十岁的雷妮和九十岁时回忆往事的瑞芬舒丹,对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了解是完全两样了。但是,就美学而言,法西斯的迷人之处隔了六十年的光阴,却不曾消散。问题是,以《意志的胜利》为代表的法西斯美学是不是可以堂皇地在电影美学上占一章?法西斯之美有没有可能只在美的范畴内得到评介?或者,那永远将是一种带罪的美。

    战后,雷妮·瑞芬舒丹因与纳粹的关系受到追捕和审判,几次入狱,也曾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最终被战争法庭宣布无罪释放。但她受到欧美电影界的长期抨击和抵制,由于无法筹措资金,不得不息影。从1956年开始,她拍摄了反映奴隶交易的电影《黑色货物》,因后期制作不当而全部报废。在20世纪60年代,她都在非洲与苏丹中部的努巴部族生活,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1976年,她获得德国艺术家俱乐部颁发的金质奖章。次年,她开始进行水下摄影,拍摄海洋植物和动物群落,而后出版摄影集《珊瑚礁花园》与《水中奇观》。1987年,雷妮·瑞芬舒丹写成回忆录《回顾》。2003年,一生倍受非议的雷妮·瑞芬舒丹在德国去世。

    (摘自《永远和三秒半》)

    相关热词搜索: 希特勒 非议 倍受 导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