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间:2020-04-27 07:53: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上世纪70一80年代以后的柬埔寨华文文学在本土消失,在异域开花。作家黄惠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分析了他的三部文学力作:《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异国家乡》及《人生欣旅》,从中领略柬华文学在异域的延续。

    关键词:柬埔寨;域外华文;黄惠元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1)3-0027-05

    DOI编码:10.3969/i.issn.1008-0163.2011.03.010

    众所周知,受特殊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柬埔寨华文文学的发展历尽坎坷、命运多舛。尤其是上世纪70、80年代,柬埔寨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柬华作家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到世界各地。此后的柬埔寨华文文学,在本土销声匿迹,却在异域开花结果。作家们蘸着自己的血和泪,写下了以柬埔寨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柬埔寨华文文学作品,这在世界华文文学史上是少有的奇观,作家黄惠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黄惠元现为澳大利亚籍华人,定居墨尔本。他祖籍中国福建南安,童年时移居越南,曾任越南堤岸中文《大夏日报》记者、编辑。1956年移居柬埔寨,投身于华文教育事业。1980年携妻儿逃至泰国难民营,1981年移居澳大利亚。1986年任《澳洲日报》主笔兼驻墨尔本代表,2002年,该报增创《墨尔本日报》,不久他就担任《墨尔本日报》副社长至今。他的重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社论选集《华声集》、散文集《异国家乡》、散文集《人生欣旅》等。作品多次获奖。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惠元先生的文学世界。

    一、惊世之作《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

    黄惠元先生以黎树为笔名创作的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以下简称《苦海情鸳》),以其对当政者惨绝人寰的罪行的揭露轰动了世人。它也是黄惠元先生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作者的本意是希望读者把它当作史实来读,而不是当作小说来读,在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本书是把耳闻目睹的无数事实,用小说的形式描叙出来。……倘若有朝一日历史学家在写这人类社会史上最悲惨、最黑暗的一页史实时,能从本书找到一些资料,作为写作前的参考,我就如愿以偿了。”从小说中,读者不仅能读到执行极左路线的当局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而且也能读到普通民众之间在严酷的重压下仍压不垮的亲情、友情、爱情。当政者的罪行令人发指,人民内部的温暖令人感动,作品饱含着对柬埔寨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明亮与婉娜。题名“苦海情鸳”,就是以二人的坚贞爱情作为贯穿全书、结构全篇的一条主线。所谓患难见真情,在苦海中的爱情才显出它的伟力。爱情给予彼此以力量、使他们以苦为乐、支撑他们顽强地活下去。小说中,明亮与婉娜是极为般配的一对:男主人公明亮出生于金边,是柬籍华人,在他身上,中华性与本土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女主人公婉娜则是纯粹的高棉族农村姑娘,也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被誉为“戈勒之花”。在婉娜全家人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周旋下,利用当权者内部的矛盾,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结合是小说中最大的亮点,他们的婚姻也是柬埔寨华人已与柬埔寨人民融合在一起的象征。

    围绕着主要人物,作品还塑造了一大批纯朴善良的柬埔寨人民的群雕像,如婉娜的父亲达松,小说描写他“勤劳、纯朴、敦厚,又富有幽默感”,是经历了法治时期、日治时期、西哈努克时期及红色高棉时期的四朝老农。还有那些在逃难过程中萍水相逢的平民,他们在自身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还能挤出一点粮食送给别人。这些普通百姓,有的出场就那么一瞬,然而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辉,与权贵们的卑劣性情形成天壤之别。

    该书在艺术上还具有如下的特色:

    首先,世态人情描摹逼真、传神。小说中各种悲欢离合的场景俯拾皆是,借助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与细节描绘,清晰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绝不重复,令读菁的情绪也随着书中人物命运_的沉浮而跌宕起伏。如婉娜在全村大会上受到不怀好意的村长的当众刁难,回家后与母亲相拥的一幕,将人物的心理、动作、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母女深情动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们看。小说中,一幕一幕的人间悲剧惊心动魄地撕扯着人们的心灵。虽然,在血与泪的浸泡中:人们也曾有过短暂的欢笑,如明亮与婉娜的终成眷属、达松一家的暂时团聚、明亮与父亲的意外相聚等,但是短暂的欢乐之后,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小说中的这些点滴的欢笑实在是含泪的笑!

    其次,乡村景物描写精彩生动。小说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很多,这里仅举一例:

    ……他从后门望出去,篱笆外是斜坡,太阳刚升,密林射出万道金光。仍未散完的薄雾,烟腾腾的,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啾啾啼叫,只有《维也纳森林》影片里那种画面,才可以和它比拟。从屋前望去,可俯瞰整个戈勒村,它正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新村一排排标准屋,周围尽是田野,田里的稻杆枯黄,田埂间的香蕉、菠萝蜜、椰子、棕相等热带果树及柬埔寨的特产椰糖树,仍呈现青绿;村的尽端,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树林,当中有些树叶是枯了。旱季在这片绿林里加添了一些黄褐色和棕红色,使它更多彩悦目。柬埔寨的农村多么美丽啊!……

    这是明亮在新婚的次日清晨看到的乡村晨景,色彩绚丽、井然有序,真是一幅地地道道的柬埔寨乡村美景图,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写得这么生动、富有神韵。此处晨景表达的不仅是明亮新婚的喜悦之情,还有对柬埔寨乡村的热爱。

    古人早有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者在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的同时,也仿佛听到了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喟叹: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祸。那该是多好啊!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再次,人物对话准确、传神,生动活泼。小说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农民,因此语言非常大众化,契合他们的身份。如婉娜之母雅大娘是一位淳朴、善良、慈祥而又直率的农村母亲的形象。当明亮应邀到她家来,谈到明亮和婉娜的婚事时,她单刀直入地问明亮:“这样说,我的婉娜你合意吗?”明亮表达了对婉娜的心意,“你果真合意!”雅大娘高兴地嚷起来:“那我们婉娜算是有造化了!”雅大娘对这门婚事的迫不及待、对女儿的关切、对明亮的满意无不跃然纸上。

    小说中还穿插了不少民间谚语,如“终年皆夏,一雨成秋”,“一百赊不比五十现”,“火烧屁股暖,风吹全身寒”等句。此外还有一些反映柬埔寨人民生活的特有的词汇,如表现服饰的词语:水布,黑纱笼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柬埔寨农村生活的熟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

    不出来的。

    当然,该小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开头两章偏重于交代事情的经过,略显平淡,以后小说渐入佳境,但是最后一章又有点草草收场的意味。此外,小说中也有些地方由作者直接出面发一番议论,显得有些生硬和直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虽然该小说写于8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但是从题材到主题、人物、语言,都是地地道道的柬埔寨华文文学。

    二、《异国家乡》

    散文集《异国家乡》出版于2001年。该书收录的是黄惠元先生逃离柬埔寨之后,“二十年来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过的散文”。从中,我们能看到印支华人在海外开疆拓土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该书在编排上分为“散文特写专访”、“人物篇”、“演讲与专论”三大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各方面,呈献给读者的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细读全书,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 苦难记忆不可磨灭

    澳洲的柬埔寨华人,绝大多数都是死里逃生的。岁月抹不去他们的创伤。控诉曾经的苦难,是黄惠元先生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

    《异国家乡》中的不少文章,就相当于《苦海情鸳》的散文版,是《苦海情鸳》的延伸阅读。比如该书开篇《弱絮随潮何处飘》一文,写于作者滞留于泰国难民营期间,创作上更早于《苦海情鸳》。作者自述:“本文是真实故事,……是年作者任泰国考依兰难民营华联会中文秘书,因代陈潮娟写寻人启事而了解到她的悲惨经历。”女难民陈潮娟一家在柬埔寨原有23口人,最后幸存下来的只剩3位,彼此还失散了。陈潮娟一家的悲惨遭遇,是无数柬埔寨难民家庭的缩影,它让读者们看到了柬埔寨人民在“劳役、饥饿、疾病三把无形的大刀”的威逼下“悲哀、惶恐、绝望”的处境。紧接《弱絮随潮何处飘》一文的《一个印支难民眼中的澳洲》由11篇系列散文组成,写的是作者抵澳之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亲身经历。新生活的和平安定时时令他想起刚逃离不久的动荡的柬埔寨,每念及此,他的情绪就立刻转喜为悲,凄愤难平。

    这种心灵的伤痛早已在柬华人士心中扎下了根,每一触及,都会让他们凄戚愤激,难以自制。在《异国家乡》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起伏荡漾,如《何英先生会见记》、《难忘的石春来大使一席谈》等。

    现居加拿大的前澳门著名作家陶里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文中将越南域外华文作家(越南统一后逃亡海外)的作品定性为“伤痕文学”,黄惠元先生的《苦海情鸳》也纳入其中。笔者认为,《异国家乡》中的有关作品依然属于“伤痕文学”的范畴。

    (二) 励志人生催人奋进

    古人云:君子贵自强不息。通读全书,笔者不仅对黄惠元其人,而且对海外印支华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劫后余生,他们身上那股顽强的生存意志,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激励着年轻人奋发向上。

    黄惠元先生逃离柬埔寨的时候,已是家破人亡,三个儿女死在柬埔寨,四女失踪至今未寻获。他初抵澳洲时,一切从头开始,最迫切的是要过语言关。他进英语学习班时,已年近50,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学起来倍感困难。但他下定决心,拿出一股“傻劲”,“苦学恶补”,几年下来,终于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了。在他和妻子的苦心经营下,生活的难关接连被他们闯过。就在生活刚刚有了起色之后,厄运又一次向他袭来,他的幼子因连日高烧而病残。这巨大的打击几乎把他压垮,但他经过多日的痛苦挣扎,由《三国演义》得到启示,想到了古人的“临难毋苟免”,由此联想开去,心境终于“豁然开朗”,又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

    除了黄惠元先生以外,《异国家乡》一书所写的杰出人士中,很多都曾是印支难民。他们与黄惠元先生一样,都是历经坎坷,才有所成。以现年60多岁的蔡林南先生为例,当年他逃离柬埔寨、抵达澳洲之时,一切从零开始。他本是“一个穷学徒出身,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人扶掖依靠,仅凭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与聪明才智而奋斗成功”,被誉为“纽西兰奥克兰柬华人士的经营之神”。再比如张月英女士,“一位平凡而又高尚的华裔女性”,她“身为寡妇,在那黑暗动乱的岁月,带着五名未成年的子女,为逃避暴政而浪迹天涯”,在澳洲站稳脚跟之后,化悲痛为力量,“一直关怀社会,推动公益,投身文教,以爱心抚育子女”,后来她获得了维州政府颁发的高龄杰出人士奖。

    全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总之,灾难并没有压垮海外印支华人。他们凭着一股生命的韧劲闯过了人间地狱,他们以在新土地上打拼出来的事业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还有什么困境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三) 保持传统融入澳洲

    华人身在海外,文化的定位是很现实的问题。《异国家乡》一书反映出了以黄惠元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澳洲华人希望既保持华人文化传统。又融入澳洲社会的心态。

    在该书中,一方面,笔者看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海外的弘扬:

    黄惠元先生刚到澳洲,时逢世界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十分困难,幸得从前的一名学生的帮助,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还在工作中得到这名学生的多方照顾。黄惠元先生写道:“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起作用。”(《生活四关》,《异国家乡》第38页)

    华人参与开发澳洲,已逾百年。每逢清明,澳洲的华胞都要扫墓祭祀、敬悼先人,发扬“慎终追远”的美德。(《清明扫墓记》,《异国家乡》第53页)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异国家乡》“人物篇”中的不少华人杰出人士,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团结和睦。比如墨尔本百慕企业有限公司故董事长张国桥先生,“家庭虽大,人口众多,但充满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入相守、守望相助的团结和睦气氛,……这也是他们的事业能持续发展的原因。”(《仁风遗爱永存人间——张国桥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异国家乡》第122页)又如宝康书局的创立人区镇标先生,“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充分合作,这也是事业能蒸蒸日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区镇标先生与宝康书局》,《异国家乡》第164页)。

    另一方面,全书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澳洲华人对澳洲的归属感与满足感。例如在《华埠之光》一文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详细介绍了墨尔本的唐人街,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与此同时,文中有这样的话:“再更深一层了解唐人街的内涵,就会发觉这里正焕发着华族历史文化的光芒,而为澳洲的多元文化社会增添绚丽色彩。”

    在本书的另一篇文章中,作者用老子的思想来考察澳洲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出的结论是,澳洲政府实行的政策,有点像老子所说的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作者还进一步写道:“在这里不足和有余者,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均等的。”(《损有余而益不足》,《异国家乡》第25页)

    海外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既保持民族传统、又融入当地社会是明智的选择,表现在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 磨砺 宝剑锋 梅花香 自苦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