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三毛”是怎么“炼”成的

    时间:2020-04-27 07:58: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陆学界对于处在台湾当代文学发生期的女性散文缺乏整体的独立研究。而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分水岭。迁台女作家们以学者散文、诗化散文、主妇散文等多元范式及广泛的取材意向、独特的女性意识、颇具建设性的写作理念等为台湾文坛的后来者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关键词:1950年代;台湾文学;女性散文;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109-05

    一、大陆学界对于发生阶段的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缺乏整体的独立研究

    在两岸渐渐突破政治隔阂、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政治巨变年代的创作,特别是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及其在大陆的接受情况时,楼肇明在20世纪90年代的判断:“台湾地区的散文在已往的中国文学史上不曾占有显赫的席位”依然未变。在这背后,除了政治偏见外,还有大量的性别、体裁、题材等的偏见存在。如,曾以散文集《绿天》在大陆名噪一时、一度与冰心、丁玲等齐名的苏雪林,或许是因为曾发表反共言论、与左派作家打笔战等原因,在两岸政治对峙的年代里几乎成了“化外之民”,常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略。这使得她没有得到较中肯的评价,文学史地位也远不如上述同期的作家。又如,同样是学贯中西,在诗、散文、小说、翻译、评论五方面皆有不凡成就的张秀亚以及同样兼事写作与翻译、评论的徐钟骊、谢冰莹等女作家,就并没有踩着她们脚印成长的学生辈“四栖”男作家余光中那么幸运,在各方面都受到大陆足够的关注。

    此外,综观大陆学界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创作颇为寂寥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甚至对散文的评价尚未达成共识。在有限的研究中,人们常习惯于观念先行,无需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如有人认为:“从总体上看,50年代台湾散文的成就并不大”,而女作家群虽“在当时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却又“总体上看天地不宽,闺秀气重”。又有人认为“5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成为台湾散文创作的重要力量,成绩斐然……她们以创作实绩推动台湾散文的起步与发展”。而在更多研究者的视野中,整个5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而获得独立的研究。他们或是将它与其他体裁放在一起笼统评价;或是把五六十年代台湾散文混在一起总体概括,而其中50年代又为60年代所遮盖。前者如一些文学史中缺乏论证的笼统结论:“5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为此后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国大陆迁台的女作家,承担了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角色,构成了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创作的主体”,“她们在怀乡文学的创作潮流中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后者较典型的如黄万华的文章,虽指出传承五四传统的台湾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是“台湾散文的主导力量”,但论述中除以极少篇幅点出张秀亚50年代的一些作品外,其余例证皆用60年代的作品,这其中又以男作家的占绝大多数。上述这些都说明大陆学界对于台湾当代散文发生阶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在大陆学界仍缺乏整体的独立的研究。

    二、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分水岭

    光复后特别是国民党迁台后的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前,日据时期的执政者企图在“去中国化”思想的指导下弱化、消泯中国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而增强台湾民众对日本文化的认同。这使得本就不多的台湾女作家在封闭中只能以日文阅读、创作,或通过日本文学去间接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女性散文总体成就不大。而与此同时,冰心、白薇、陈衡哲、萧红、凌叔华、苏雪林、谢冰莹、袁昌英、张爱玲等大陆方面的女作家在中国传统散文、宋元以来白话小说、晚明小品、东西洋散文等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下,扬弃传统糟粕,渐渐步入现代的进程,而在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方面皆有较大的收获。光复后特别是国民党迁台后,几代作家、知识女性齐聚台湾,自此,来自大陆与台湾的两批女作家(或知识女性)汇集台岛,开启了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的新历程。

    虽然台籍女作家因语言转换等现实问题多处在缺席状态,而外省渡海来台的女作家在创作水平上也参差不齐,但迁台女作家们对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各时期散文创作经验的整体性、共时性移植使得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园地空前繁荣。这从“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所举办的“四十四年度全国青年最喜阅读文艺作品测验”中就不难看出。在散文类的10部得奖作品中,除了梁容若与凤兮两位男作家的作品外,女作家的竟占到了8部,它们是:艾雯的《青春篇》,张秀亚的《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册》,徐钟珮的《我在台北》,谢冰莹的《爱晚亭》,钟梅音的《冷泉心影》,苏雪林的《绿天》。其中除了《绿天》全本及《爱晚亭》中的极少篇目属早年作品外,其余均是在台所作。另外,从散文专集出版的情况来看,也可见此时台湾女性散文的成绩及其在台影响力之一斑。除上列入选作者外,林海音、琦君、王文漪、萧传文、张漱菡、邱七七、孟瑶、郭晋秀、侯榕生、刘枋、李萼、王琰如等此期都有专集出版,有的甚至还不断再版。对于这个时期的台湾散文创作而言,女作家们将遍布全国各地的多样化地域文化因素注入文中,极大地丰富了台湾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台湾文学因此成为包含最丰富最完全的多元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学板块。正如学者朱二先生所言,这是台湾文学中最值得骄傲的,且在整个中文文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女性散文在官方倡导“反共抗俄”的战斗文艺年代为文坛注入的清流,可谓开风气之先,对此后台湾散文创作的丰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多元写作范式及创作理念为文坛后来者提供有力参照

    如上所述,因为共时性整体移植的关系,此期台湾女性散文创作不管是在风格、题材、性别意识还是在写作理念上,都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作家们的到来与继续创作使五四以来的创作风格等在台湾得到了活的传承;另一方面,因为台湾长时间的戒严政策等所导致的台湾在中国现代文化(包括文学)方面的闭塞,这些在大陆生、大陆长,只因政局变迁而来台的女作家们的所思所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坛后学们想象中国的原型;她们的写作经验也将对当代台湾散文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限于篇幅,以下我们结合代表性作家的创作状况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来简要论述这些影响,以期证实此期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常被忽视的重要价值,引起大陆学界足够的重视和继续的研究。

    (一)多元风格的影响

    1 学者散文

    集作家、学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一生笔耕不辍的五四女作家苏雪林,1950年代迁台后虽以学术研究为主,但仍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此期主要有散文集《归鸿集》(1955)、《读与写》(1959)等。学养丰厚的苏雪林在历经家国巨变后,从昔日《绿天》等自传式书写的笔触中转入常为男性独霸的学者散文领域。她以学理见长、颇具学者风范的写作,为台湾当代散文创作开拓了视野,提供了较成熟的学者散文写作范式。《归鸿集》较好地体现了苏氏散文关注面广、题材多样、学养丰厚的特点。集子中有以率直朴厚的语言回忆旧人的,有有理、有趣地回忆离国前旧事的,有对诸画家、画作等做真情解读或中肯评价的,有哀悼世事巨变中书的离散的,有中西方制度等比较的,另外还有不少为友人书籍所作的序跋等。正如致力于苏雪林研究的安徽大学沈晖教授所言:“这些散文文字凝重,情感真粹,思想深邃,见解深刻。将人情世事与学问,坦荡的襟怀与豪迈的才情,一炉共冶,中外比较,古今对照,笔下流出的是作者学养浓厚的智慧澄液,洋溢着高雅的情趣和书卷气”。

    2 诗化散文

    曾被痖弦称作“台湾近四十年来美文的开拓者”的张秀亚很早就开始了文艺创作,并从凌叔华、伍尔芙等中外女作家的作品中吸取了养分。她是惟一一位在上述台湾青年最喜欢阅读的作品评选中以三部作品入选的散文作家。她的行文淡雅、隽逸,常“以诗人的心情来创作自己的散文”,用象征手法营造诗化意境,将朦胧空灵的美感注入字里行间。其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就是这种诗化散文的代表。书中她总是将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以及自己那份宗教情怀融入字里行间,再以诗的手段将它升华,然后抒情造境。浓郁的诗化氛围与独特内蕴消弭了同时代诸多散文中强烈的功利色彩,形成了50年代更具纯文学特质的写作,影响着诸多后来者。正如符立中所言:“在那个文艺年代……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张秀亚。从三毛、欧阳子、吕大明到琼瑶,那种在生命幽谷编织幻梦,交错着朦胧和感伤的‘秀亚式’魅力是无远弗届的”。也如林海音所说,四五十年代的中学生,谁不是读着张秀亚的作品长大的?张瑞芬则认为,张氏融合了京派美文传统与女性特质的散文成了几代人初期写作的范本。即便是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台湾,张氏诗化散文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张秀亚那行云流水、清新秀丽的田园文学,对人们失去已久的、属于心灵的纯美素质,具有一种唤起、警醒的作用”。

    3 主妇散文

    不同于上述在大陆时期就已颇具文名的知性、诗意女作家们,以迁居台湾为创作起点、以家庭为圆心进行写作的钟梅音,是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型散文作家。1949年,钟梅音以发表于《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的《鸡的故事》开启其在台的写作生涯,属典型的拉家常的主妇风格:体制短小,主题多样,充满情趣,在温情委婉的背后有着繁复琐细的特质。此期她的散文集子中,书写台湾东部苏澳冷泉乡居生活情趣的《冷泉心影》最富于主妇特色。其中《我的生活》、《鸡的故事》、《卖蛋记》、《阿兰走了以后》、《乡居闲情》等文通过对来台后乡居小家庭生活点滴的书写,描划出了一幅宁静的合家欢景象。作者细腻的文采使得原本繁杂琐碎的家居生活题材文章流出自然的真情。正如王文漪所说:“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泉池,她却写得那样美”。《冷泉心影》也因其真实生活记录的风格与“家台湾”的亲切表现等为读者所钟爱,而在前述评选中榜上有名。

    (二)多样题材的影响

    此期女性散文创作的题材,总体来讲大致可分为异地化与在地化书写两大类。所谓异地化书写是指身在台湾,却自台湾以外的异地取材的书写;所谓在地化书写是指在台湾写台湾的做法。这两方面的书写在1950年代都有不少成熟的作品,所以它们对之后作家们的取材意向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 异地化书写 因为出境的不易,此期的异地化书写不像之后那样多写海外游历见闻,而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大陆生活的种种回忆上。作家们通过怀旧忆往,表现对故乡、过往的眷恋与对时光、人事难再的感慨。正如琦君所说,在陌生的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恋,也就与日俱增了”。在远距离的凝视中,故乡已不再仅限于某一具体的村落,过去的一切隔着时空的距离时隐时现,都显得那么亲切、美好。

    这时期几乎所有作家在这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或许是因资料不易得等原因,大陆学界在论及台湾怀旧散文时,总习惯于将光环集于琦君一身。诚然,琦君的怀旧散文在六七十年代确已接近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50年代,她仍处于起步阶段,她的文章如下文所述也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偏概全地独拜一人而忽略、挤压其他同类作家在文学史上生存位置等的做法,让我们再次看到大陆学界对于50年代台湾散文发生期的研究依旧道远。

    曾写出“文化沙漠的年代的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篇》(1951)、并以此在“四十四年度全国青年最喜阅读文艺作品测验”散文类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作者艾雯,在大陆学界却极少有人关注。而她50年代的创作,不管是小说的关注社会、人性,还是“私密散文”的风格,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艾雯这时期的散文视野开阔、题材丰富,兼有异地化、在地化、哲思等的书写。其怀旧散文所表现出的浓浓眷恋以及对于当下现实的无奈,由于相同的社会心理与高超的写作技巧等原因,曾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青春篇》中,作者从不知如何寄予她(故乡苏州)密如雨层的“惦念”(《惦念》)到把思乡之情化作对水城苏州的“水的恋念”(《水的恋念》):“但愿我是那片白云,越过高矗的山岭,去亲近那可爱的水、水、水”;而《它》则回忆起了在童年时期,“孤独寂寞”——它,就总是如影随行地跟着自己,为当前的孤独寂寞寻找到了一个诗意解脱的源头。而在其他集子如《渔港书简》中,不管是对故人——如有着潇洒不羁的苏州旧文士气的父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虹一般的忆念》),还是对故地——如在国难家变接踵而至中生活了十年的赣南山城的记忆(《山城忆》),皆俯首可拾。

    六七十年代在怀旧散文方面成为首屈一指大家的琦君,此期亦在孤寂中开启回忆之门,以寄托对故人、旧事情思的散文《金盒子》开始了她在台湾不平凡的散文创作历程。但这时期她的散文并不多(主要以《琴心》这本散文、小说合集中的作品为代表),且受到官方主流的影响,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时代的主流印迹。虽如此,其散文写作的基本风格,如强烈的自传色彩、缅怀旧时大陆人、事、物的题材和小说化笔法——重视情节的结构和人物的塑造等已露端倪,以后,她正是顺着这条路子渐入佳境的。

    相关热词搜索: 是怎么 三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