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说单元整合教学中的略读课教学策略

    时间:2020-05-06 07:55: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立足单元整合教学,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解读教材,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学习某个知识或者能力,往往能学得有效。单元整合教学中略读课的常用教学策略有:通过关联精读、巩固提升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的途径,进行单文教学,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提升语言素养;通过以一带一、扶放结合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的途径,进行双文教学,扶放结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略读课单文教学双文协同

    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与技能须经历初学、练习、巩固、运用等阶段。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围绕课文内容设置多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训练。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自然段中有生字,就学习生字;一个自然段中有可以讲讲的句子,就讲句子。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在一起归纳段意,就让学生归纳段意。一节课下来,内容杂,形式多,看似每个环节都走过了,可仔细推敲,却发现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牵着学生浮光掠影地学,而且只是一小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其中。其实,学习句子,学习归纳,学习复述等语文能力都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学生得不到学习的经历,学习效果不会好。

    为此,我在数年前开始做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实验。实验中我发现,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解读教材,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学习某个知识或者提升某种能力,往往会很有效。由此,我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做了界定:“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建立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系统,以单元为结构形式,整合教材、课外选文等教学资源,利用精读、略读、练习、综合、作文等课型,有效达成单元目标,且可测评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

    精读课上,教师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习该单元的知识能力要点。学习之后,需要巩固,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理想的地方,拾遗补缺。这是略读课的主要功能。略读课不是新鲜事物,本文重点讨论单元整合教学中略读课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单文教学,强化巩固,提升语言素养

    国内一节小学语文课通常是四十分钟或者三十五分钟,基于这个时间限制,略读课上可以教一篇课文,也可以教两篇课文,不能多于两篇。这是由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所决定的,一旦多于两篇,一节课上,学生就无法真正深入学习,只能浮于表面,甚至将学习语文异化成“看见课文”。

    一节略读课只学一篇课文,有两种策略:第一,关联精读,巩固提升;第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

    (一)關联精读,巩固提升

    以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核心学习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第一课是《老师领进门》,一篇经典课文,精读;第二课是《孔子和学生》,全文采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介绍了孔子能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教学中,我将其定为略读课,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简介孔子。(2)与两个学生合作读第二小节。请学生评价。(3)齐读第二节。分角色读。(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作用,然后指名读第三节,互评。齐读,分角色读。(5)提取课文中的信息,教师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孔子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组织学生讨论:看了表格有什么想法?再讨论:用上黑板上的提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表格等),说说孔子给你留下的印象。

    这节课的第二至第四环节是围绕单元目标来教学的。在之前的精读课基础上,这节课用半节课的时间进一步巩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使得精读课与略读课之间产生了非常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会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只要认真教学,朗读课文的目标是不难达成的,如果就此打住,未免可惜。所以我利用课文内容,设计了信息提取和说段的练习,让朗读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融合在一起,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该单元内有四篇课文,依次是《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山中访友》源于作者到山中游玩,将山中的景物皆视为友人;《山雨》是按照时间变化顺序描写雨景及感受;《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将自己视作昆虫来描写昆虫世界;《索溪峪的野》则抓住“野”这一特点描写山间的景和人。结合单元目标以及课文特点,我对本单元的课文做了重组,将教学课型、教学次序、教学课时依次定为:《山中访友》,精读课,两课时;《林海》,原为选读课文,我将其作为精读课,两课时;《索溪峪的野》,略读课,一课时;《山雨》,略读课,一课时;《草虫的村落》,作文课,两课时。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山中访友》《林海》文章较长,需要提示的点比较多;文章的表达形式也较有“嚼头”,适宜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索溪峪的“野”》《山雨》,文章不长,结构清晰,适合学生自读。《草虫的村落》以昆虫的视角细化描写了昆虫世界的特点,是非常好的习作例文,适合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进行仿写。

    《山雨》一课是该单元的第二次略读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就用《山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由此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自读课文,查字典理解新词。(2)同桌合作,找出文中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句子。说说用了联想与想象之后,你有了什么样的阅读感受。(3)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产生联想的依据。整节课只有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和交流。在分享学习收获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促进,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以及单元知识能力点的理解、掌握和体悟。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也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助其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当然,实施这种开放式教学并非易事。不易之处在于:教师先得落实好精读课的任务,然后对略读课文做细致的解读,找准文本与单元目标的对应点,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能及时顺应学生学习情况引领其达成教学目标。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很大,如果指导得当,学生的收益也就更多。

    上述两种教单篇课文的略读课,相同点在于对实现单元目标都起到了练习巩固的作用;不同点在于教法上前者“收”,以教师引导为主,后者“放”,以学生自学为主。“放”与“收”,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单元内的教学次序而定。

    二、双文协同,扶放结合,发展思维能力

    一堂略读课教两篇课文,也有两种策略:第一,以一带一,扶放结合。第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

    (一)以一带一,扶放结合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中除了两首古诗外,依次有这样三篇课文:《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对这三篇课文,我确定了如下单元目标:学习详细复述。因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先民靠着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用来训练复述能力最好不过。《西门豹》是历史故事,也是学习复述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将《西门豹》一课设为精读课,将另两篇课文设为略读课。下面摘录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出示师生共同提炼出的小标题)如果你能把这些小标题连起来的话,就能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讲清楚了。

    生女娲补天是这样子的:她冒着生命危险到山上去找五彩石,她以为很好找,可到了山上才发现,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片。找了好久,她才找到一些。她挖了一个坑,把五彩石都放在里面,冶炼了五天五夜,让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然后,女娲把它装进一个大盆,端到天边,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掌声送给她,这位同学没有简单地把几个小标题连起来,还融入了不少细节,为故事加了结果,能不能再为它加个开头?

    生一天,女娲听到轰隆的响声,她被震醒了。出门一看,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了黑黑的窟窿,还在往下喷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岗上,还有不少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立刻到山上去找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好找,但到山上一看,全是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总算找齐了五彩石。于是,她在地上挖了一个圆坑,用神火进行冶炼,冶炼了五天五夜。当五彩石化成一堆黏稠的液体时,女娲把这些液体倒进盆里,泼向窟窿。只见金光一闪,天立刻被补好了。

    师也把掌声送给她,有头有尾有细节,好厉害!谁能到台上来讲?讲得绘声绘色,让大家都能被你的故事所吸引。

    (学生上台复述故事。)

    师我们今天学会了一个方法:先提炼几个小标题,然后回忆课文大致的情节,再把小标题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夸父追日》也是神话故事,如果要讲好这个故事也可以先归纳出几个小标题,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夸父追日,追到虞渊,第二步呢?

    生喉咙冒烟。

    师喉咙冒烟以后,他喝干了什么?

    生喝干河水。

    师他喝干了几条大河的水?

    生两条。

    师两条,复述故事的时候要讲清楚。喝干大河之后他做什么了?

    生他倒下了。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颓然倒下。

    师他倒下后变出了——

    生大山。

    生桃林。

    师什么东西变成了桃林?

    生夸父的手杖。

    师(板书:夸父追日→追到虞渊→喝干大河→颓然倒下→身作大山→杖化桃林)根据提示能不能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在之前的精读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先梳理小标题、再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在这节略读课中,我引导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先学习复述《女娲补天》,其中包含了生词、句段和复述等内容,余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又启发学生用《夸父追日》一课做材料,练习复述。用一篇课文带出另一篇课文,让学生在两节课中获得多次练习复述的机会。从教学策略上看,《西门豹》一课是“教”,《女娲补天》是“扶”,《夸父追日》一课是“放”。《夸父追日》一课看似没有教,但当学生能流畅地复述课文时,就说明他们已完成自学,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树立“课文只是例子”的观念。实施单元整合教学,一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是为达成单元目标服务的。只有在教学中聚焦某个知识点、能力点,才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它,并灵活将其迁移到其他点的学习中。小学阶段要学的知识与能力本就不多,学習时间也充裕,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教不完。否则,教师在教学中就放不开手脚,总担心漏讲这个少说那个,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不集中。其次,必须依托表达形式相似或者内容相似的数篇文本。如果教材里的课文不足以构成这样的文本群,那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选择添加。

    (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其中有三篇课文,依次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解读教材后,我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学习准确描写景物的特点。对于这三篇课文,我将《秦兵马俑》一课定为精读课,用两课时教。因为该文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介绍得准确生动,需要带着学生细细品读学习。《长城》《颐和园》两课相对来说阅读难度不大,而且两文中正好有相似的语言现象可供琢磨,放在一节课教,效果会更好。下面也摘录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在《颐和园》这篇课文当中,除了用到比喻句之外,还写到了长廊的“长”。(出示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比较一下,这里写长廊的“长”和《长城》一课中写长城的“长”有什么不同?

    相关热词搜索: 略读 浅说 单元 课教学 整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