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校本教研:新课程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时间:2020-05-10 07:53: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其中“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几年来一条重要的经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一方面要进行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有效途径。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概括地说,就是有关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以中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或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1)“校本教研”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要求教学研究重心下移,促使教研人员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2)“校本教研”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快车道

    “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促进教学、研究、师训一体化,努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学校实施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校本教研”中,校本问题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评估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教学实践的专业化。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抓手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为更好地实施“校本教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

    (4)“校本教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校本教研”中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师生共进的结合点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2.“校本教研”的要素和方式

    (1)“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区别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科学研究的地方在于,行动研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即教师通常是通过各种“研究课”来探讨、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完成其“研究”的任务。其中,教师个人和集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发挥三支力量各自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荷兰学者荷斯根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的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行动→对行动反思→意识到关键所在→创造其他行动方法→尝试。根据荷斯根的模式,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后一般难以前进。这时应引入专家引领,即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或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在教师能将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理论与实际情景联系时,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教师不仅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就可以在同伴的支持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实现由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开展“校本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一是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即自我反思;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即同伴互助;三是要有专业支持,即专业引领。

    ①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的最基本力量和最普遍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念,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如何在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必修课程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等。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师的反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学科也是一样,要求教师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来看,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教学反思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直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

    理解能力的差异,对课程的理解往往会不同,同科教师之间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如能互相切磋、分享经验、吸收教训、彼此互相支持,能少走弯路,有助于教师共同成长,伴随着教师自我反思的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同伴互助可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参与式、对话式、合作研究式的同伴互助研讨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及时交备课组、教研组以专题研究形式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自由讨论的平台,使教师对某些专题的内容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教学观摩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能通过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得失,研讨教学策略,共同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组织集体备课,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分析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总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同伴互助式合作交流,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③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专家引领主要指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化学新课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在专家启发下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形成观念。专家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是校本教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与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就会面临低水平反复的危险,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所以说,“校本教研”要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得以可持续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关键因素。

    就专家引领的形式而言,主要可采用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报告、教学现场指导、交流讨论、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等形式。其中案例研讨是专家引领最具效果的方式之一,在案例研讨过程中,专家能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但是,新课程涉及的问题很多,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涌现的,具有“动态”特征,仅依赖专家指点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再生”能力。

    (2)“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或归纳规律,而在于科学地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行动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师即研究者”的运动中。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有效研究方式的手段,是教师对教学事件采取的一种自我反思方式。教师作为研究者而言,当他们问“我怎样才能提高我的教学质量”时,当他们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时,当他们在教学中系统地观察和收集资料时,当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实际上正在进行反思性教学,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教师们将实现对学校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行动研究一旦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成了研究者。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实施教学程序,通过实践而检验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不同的学生,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及时、灵活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案。就行动的合作者而言,行为不仅包括观察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通过与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加深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校本教研的一般程序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解决问题。“校本教研”首先需要提出并阐述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实际问题,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其次,根据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校本教研”的设计并不要求像理论工作者研究设计那样严密,只要考虑如何设计有关课例、如何备课(与专业人员共同备课、教师集体备课还是自主备课)、何时上研讨课、如何观察并收集资料等。再次,行动就是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活动。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上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或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开展自我反思、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等,及时提炼和整理有效信息。最后对有关行动进行审视、思考、分析。具体讲就是对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或开展的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思其结果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能服务于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寻找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可以增强教师进行研究的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水平,使常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崭新工作方式,成为新课程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第三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校本 教研 新课程 不竭 推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