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诗人余光中的母性回归意识

    时间:2020-05-21 07:56: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余光中诗歌中母亲意象频繁出现,许多作品中透露出思乡怀乡的回归意识,本文拟在分析这二者的基础上,寻找其共通之处。

    关键词:母性;回归意识;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01-01

    一、母性意识

    余光中常说自己是闽南人也是江南人。自幼年起,余光中就受到阳刚和阴柔两种截然不同气质的熏陶和冲击,在幼年余光中的心里,永春是黑白肃穆的,没有江南的色彩缤纷;永春只有阳刚严肃的男性宗亲长辈,江南才有俊逸轻盈的姑姨姐妹,所以这种母性意识是潜伏在少年余光中生活中的。

    就文学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理成长而言,丰润的“母性哺育”在最初的心灵成长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文学家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位优秀的成熟女性引导,这是中外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而少年余光中在不幸之中也的确万幸,从逃难到寻亲,举目无亲之际,母亲始终占据其心灵一角。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母亲这一意象大量出现,就足见他对母亲的感情之深、之重。母亲不仅把母性的关怀给了他,还在心灵与灵魂上引导着他。在《母与子》中,他说:小时候,在多风的甲板上/母亲指着东方对我说/风浪的那一头就是台湾……切断从前风浪过海峡/和母亲一起东望的童年。这首诗不仅提到了抗战次年,作者随同母亲过台湾海峡去四川会合父亲的场景,也暗含了母亲对少年余光中精神上的启迪。也正因为如此,母亲的早逝给余光中极大的打击,他的那些悼念母亲的作品写得痛彻心扉。《招魂的短笛》中,四次招魂,魂兮归来,告诉母亲东方、南方、北方和异国皆不可留。“当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作者流着泪,回忆起与母亲共同走过的岁月,希望死去母亲的魂灵永远守护在自己的身边。而组诗《母难日》读来就更让人肝肠寸断“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第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第二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二、回归,回乡

    如果说大陆作家对彼岸有着拯救与统一的愿望,那么像余光中这样的台湾家更多的是倾诉刻骨铭心的漂泊与皈依感,这样一种情感在余光中笔下被概括为“中国结”或“中国情结”。而余光中文学意义的凸现,恰恰是与两岸分离所形成的地理与人文障碍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在《中国结》中苦吟道:“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梗在喉头跟在心头/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我要的只是放松/却不知该怎么下手,线太多,太乱了/该怎么去寻找线头。”诗中所说的“梗在喉头跟在心头”的感觉是余光中乡愁诗文中最基本的情感状态。这根“中国结”的线头在近而又远的中国大陆,即余光中诗文中的“旧大陆”。新大陆不可久留,旧大陆不能归是诗人的真正痛苦所在。而这种“中国结”常表现为诗文中的地理意向,尤为明显的是诗人的“江河意识”,在大量的作品中,诗人喜欢提“黄河和长江”。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与诗人自小在长江边长大的自身经历有关。“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唱歌……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 型到B 型/哭 也听见/笑 也听见。”(《民歌》);另外,也表现在诗人对“人文中国”的怀恋,也正是在营造“人文中国”的宏大意象中,余光中塑造并且提升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灵魂。

    三、母性回归意识的统一

    余光中曾将自己的生命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说旧大陆是他的母亲,新大陆是他的情人,岛屿是他的妻。余光中后期作品也的确印证了这一比喻,这时期在走过了长期的迷茫之后,诗人的母性意识与回归意识趋向统一。母亲成为乡愁与怀乡这些抽象名词在诗作中的具体化,乡愁不能说,母亲来传达“母亲指着东方对我说/风浪的那一头就是台湾/”;乡愁化为乳汁,“我是在下游饮长江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吮过一滴/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乡愁被缝进中国结“墙上有一串典雅的中国结/是她用触目的红丝带/一针一针委婉地钩成……”抽象与具体,把作者的一腔热忱和浓浓情丝巧妙的编织进作品中,含蓄委婉中不难看出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二十分钟余光中便写出了《乡愁》。二十分钟对于时间的长河来说只是一瞬,但它凝聚了余光中一生的情感体验和一个民族一个世纪的血泪沧桑。在诗中,他对母亲的纪念扩大到一个民族的几年,乡愁是对整个中国的眷念,《乡愁》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思乡曲。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母性 回归 意识 论诗 余光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