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0-05-23 07:52: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社区建设,党建先行。社区党员是社区重要的政治资源,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社区党建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意义重大。论文阐述了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取得成绩和经验,对社区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党建工作有所推动。

    〔关键词〕 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发展;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8)03-0082-04

    新形势下社区党员队伍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海淀区结合区域特点,不断创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在党员教育保障体系、长效机制、有效载体和服务内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着力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近几年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海淀区目前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564个社区,84个行政村;海淀区常住人口350多万,其中户籍人口230多万。全区各个街道新老社区交杂,外来人口遍布,既有新情况新问题,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既有城乡结合部的征地拆迁问题,又有农转非后上楼村民党员的管理问题。多年来,海淀区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走出了一条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一)优化组织设置,构筑新型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社区党员规模扩大化、类型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等新问题,海淀区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方式,因地制宜地调整、升格党组织设置形式,党员人数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的,党建基础较好,且具有较好党建阵地的,逐步探索建立二级党委,形成以党总支为主体、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党组织构架。在充分尊重党员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地域相邻、兴趣相近、知识互补、生活互助、学习互帮为原则,着力打造“楼院型”和“功能型”社区党支部,形成“街道、社区、片区、楼栋”四级网格化组织体系,为党员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搭建新平台。

    (二)分类教育管理,激发党员活力

    根据社区党员分布结构和流动性大等新变化,针对社区老龄党员、在职年龄段党员增多等新特点,采取了分类教育管理的办法,建立并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把占比例较大的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和专业特长进行分类教育,分开管理。

    一是对骨干党员采取“全责教育管理”。对这部分党员,支部建立学习、服务考评制度,开展“设岗定责”“党员公开承诺”“党员责任区划分”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和约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二是对年老体弱党员采取“探访教育管理”。针对老党员的特殊情况,实行有困难必访、生病必访、重大活动必访、重要节假日必访的“四必访”制度。实行“一帮一”或“多帮一”等形式的党员结对子制度,主要做到“五个到”,即: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传达到、资料书籍发放到、学习指导到、党费收缴到、意见征求到。三是对在职党员采取“灵活教育管理”。街道本着组织安排与自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通过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积极动员在职党员利用“八小时之外”的灵活时间参与居住地社区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和率先垂范的作用,当好“六员”。即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社区发展议事员、文明示范员、志愿服务员、科教文卫普及员及维稳安全员。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楼、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实行在职党员诚信承诺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先进意识,使在职党员切实做到工作和生活中“双报到,双服务”。四是对流动党员采取“温情教育管理”。街道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社区挂牌成立了党员服务站,制作了《流入党员登记表》和《流出党员登记表》,社区每季度进行摸排统计,更新台账,街道进行汇总,实现对流动党员的跟踪式动态管理。社区依托党员服务站,开展“进党员家、知黨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社区采取“一人一册、双月一访、一年一评”的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为社区建设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对新转入党员采取“信息化管理”,认真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实行街道社区两级同时将党员个人详细信息登记造册,并将党员变动情况和个人信息录入党内统计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挖掘本土资源,拓展教育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上好党课。本着提高党员素质,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的原则,赋予新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海淀区高校云集、专家院士众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等都在海淀区,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李大钊烈士陵园、双清别墅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关村创业大街、百度公司、联想集团等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也非常多。党员教育活动,可以参观这些地方,拓展教育内容。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充分调动党员自身的能动性,鼓励党员多看、多听、多走、多想、多感受,全方位激发和加强教育效果。如通过举办演讲会、知识竞赛、图片展等活动,激发党员的参与互动意识;通过实地观摩身边典型人物、组织红色之旅等活动,激发党员的爱党、爱国热情;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强化广大党员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通过组织年轻党员到信访局、街道、社区、乡镇挂职锻炼,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牢固确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二是抓好领导干部讲课活动。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把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讲党课作为“精品工程”来抓,大力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活动,要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每年至少为所属党组织党员上一节党课。三是利用互联网,开设“三大党课”。顺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搭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新平台,有针对性地开设“三大党课”。即:与网络同行,开通网上课堂即视频党课;与手机相伴,开通移动课堂短信党课;与报刊牵手,开通报刊党课。通过灵活的形式,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四是树身边榜样激励人。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见大、以人化人。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大力挖掘先进党员典型。通过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励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四)教育管理方式多样化,实现教育常态化

    一是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五个结合”。即:通过灌输式教育与探讨式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典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充分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二是在教育手段上,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等科技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三是推行社区党员履责积分制。针对社区党员日常管理中“学习难组织、考核难量化、成效难体现”的问题,海淀区大力推行社区党员履责积分制,对党员履责实行百分量化考核。向社区每名党员发放一本《党员履责证》,内设党员基本信息、党员履责情况、党员履责积分记录、党员履责手记等栏目,以及参加学习培训、志愿活动、党内活动、缴纳党费情况等内容,以百分制形式量化明确了党员义务、履责内容和履责分值,包括学习积分、履责积分、业绩积分、奖励积分。发放党员积分卡,根据党员履责情况由各党(总)支部记录在册,定期提醒,逐项倒逼。发放党员考评册,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组织考评的办法进行年审。

    二、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党员成分较为复杂,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随着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区党员的构成日益复杂化。就目前来看,社区中主要有离退休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流动党员、非公经济党员、企业下岗党员、大学毕业生党员、退伍军人等等,社区党员的构成日益复杂化。从党员主观意识上看,一些社区党员对自身作用的发挥意愿较弱。一些党员往往是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后,认为就万事大吉了,从思想上对党组织、党组织活动的认识和积极性并不重视,一部分党员没有能够有效参加学习、过组织生活,这给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党员的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太强,效果不太明显。一些社区党组织学习方案制定不是很详细,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单调,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太准确。二是党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一些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从活动载体上看,一些社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不够。一部分社区党员很想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社区党组织出现缺位或不太积极作为现象,导致没有很好整合社区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社区党组织的应对机制需要完善

    社区党建工作内容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而定,随情况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一些社区虽然积极开展了“党员承诺”“党员划分责任区”等活动来调动社区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但由于社区党组织与党员没有领导关系和行政约束,社区党组织也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党员评价、应对机制,对部分党员的管理还只是进行“档案管理”和收取党费,一些社区对于党员教育管理还在不断探索阶段,高效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三)社区党组织与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除了居民,社区还存在许多辖区单位,这些辖区单位党组织具有良好的党建资源和党建能力,但由于与社区党组织只是一般的共建关系,不存在制度制约,共建意识比较薄弱,对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足,支持参与社区党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不够,加上本单位的党建任务也比较重,对社区党建工作应付、敷衍现象相对存在,对社区党建的参与度、支持度相对较弱,存在一定随意性。此外,有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和政治参与都是在其单位实现的,不存在参与社区的必要动力和机制约束,一些在职党员对社区的工作不热心、不关心,个别在职党员甚至不配合社区的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

    (四)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现象

    就社区党建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區党建工作中党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对象基本上是辖区内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下岗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以及大学毕业生党员,这些党员中有一部分是困难党员,并且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必须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和身体状况较为健康的社区党务工作者来承担,但是社区党务工作者在工资待遇和编制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生活上和职级晋升方面存在现实困难和瓶颈,导致社区中很难留住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

    三、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针对海淀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努力贯彻和实践“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推进“强基工程”,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努力构建适合城市社区基层党建要求的新机制。

    (一)结合社区实际,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新载体

    要根据街道社区内党员分布构成的新变化,把握社区内党员活动的新特点,创新社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载体,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街道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新体系。载体创新需要把握几点:一是载体的创新要求组织载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具有示范性、前沿性特点,能够增强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二是载体的创新要求活动形式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能够结合实际,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三是载体的创新要求党建工作具有辐射性、渗透性,要把社区各类党组织、党员以及工青妇、群众自治组织聚在一起,组合党建工作的联合体,把松散性的组织体制变为紧密型的组织体制。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党支部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微信群、微信平台、远程教育等载体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社区党支部要走在其他党员前面,先学习、先领会、先带头。开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让党员干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课程安排既要严肃也不失活泼,课程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面形象与反面教材相衬托,学习形式既有室内课程也有户外活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提升与志愿服务二合一。同时,以图解形式制作一批宣传手册,以辩论形式组织多场学与做的答辩赛,多次组织社区内所有党支部的“两学一做”知识抢答赛。通过创新活动载体,推动了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不断丰富,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相关热词搜索: 海淀区 教育管理 党员 实践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