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试析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

    时间:2020-06-01 08:05: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将游戏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是提升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分析、探讨学前儿童教学游戏化内在机制的过程中获知:学前儿童音乐游戏化的关键,是在基本满足幼儿确实性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成长性需要。

    [关键词]音乐教学游戏化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2-0043-03

    [作者简介]严为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内涵

    将游戏和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自古有之,而根据对游戏本身理解的不同,对这种结合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中的游戏是指具体可操作的实体游戏,即一线教师和幼儿经常进行的具体游戏活动。由此,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也就是指用具体游戏规则作为一种提升音乐活动趣味性的手段和方法。

    从全世界范围的实体游戏中归纳和总结出的规则游戏类型可分为以下十种:情境表演游戏、领袖模仿游戏、输赢竞争游戏、快速反应游戏、控制游戏、传递游戏、身体接触游戏、队形变化游戏、猜谜游戏和玩耍物品的游戏。当下幼儿园教师们在组织游戏化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取其中一种或几种组织成为综合游戏类音乐活动,让幼儿在这些富有刺激、挑战的游戏中感知音乐,并获得一种愉悦性体验。那么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适度温暖的环境和适宜难度的挑战。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内在机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ehy 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笔者借助这一理论来分析、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内在机制。

    如图一所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生理、心理),第二类是爱、归属与尊重的需要,第三类是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一、第二类属于缺失性需要,第三类属于发展性的需要。在发展性需要中,对于认知需要的理解,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有这样一些积极冲动:满足好奇心、了解、解释、理解”;审美需要是人的本性或似本能,虽然不像基本需要那样强烈,但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加乐趣;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体成长中对未来最高目标和境界追求的动机和愿望,在学习活动中主要是指一种指向自我超越目标的自我调控。

    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基础,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了儿童较低层次需要之后,他们才会产生出较高层次的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应当首先以幼儿“缺失性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继而依靠教育的力量满足其“发展性需要”。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中,教师应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以满足幼儿缺失性需要之心理安全需要,这样幼儿才敢于发现和探索。其次,为了满足幼儿对爱、归属及尊重的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创建一种人际支持,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满足。最后,对于幼儿发展性需要,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提供一种富于挑战和刺激的环境,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幼儿最大程度的自我努力和同伴、教师的支持,最终满足自身的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许卓娅教授提出:幼儿的缺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可以归结为温暖型人际关系和激励型人际关系(附表一),并把两种人际关系分别按照高中低三个维度绘制成一个表格。教学过程中两方面的关系整体水平越高,则“游戏化”的程度也越高。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温暖型人际关系和激励型人际关系都处于“高高”的水平。参考这个表格,幼儿教师就可看出自己所设计的活动是处在哪一个层级。

    由此,我们得知,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关键在于要在基本满足幼儿缺失性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成长性需要,而激发幼儿快乐体验的核心是让幼儿获得“对自我成长的满足感”。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性,不仅是让幼儿获得主观上的愉悦和满足,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具体案例解读

    (一)案例:大班音乐游戏《匹诺曹愿做真孩子》

    规则游戏:队形变化游戏和猜拳输赢竞争游戏的结合。

    游戏内容:故事《木偶奇遇记》是幼儿学习过的故事,歌曲改编自一首法国歌曲。

    音乐的结构主要分为A段和B段。

    A段有四个八拍:

    第一个八拍是前四拍拍手加后四拍长出长鼻子;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

    第三个八拍是前四拍拍手加后四拍长出驴耳朵;

    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

    B段分为a、b、e三个部分:

    a部分一个八拍是和朋友跳舞;

    b部分一个八拍是换朋友;

    c部分一个八拍是梦想实现,最后落脚点是包剪锤游戏。

    此活动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师首先激发幼儿创编长鼻子、驴耳朵的动作,挑战在于:创编动作。然后教师随音乐完整示范一遍,做完之后请幼儿回忆教师做了哪些动作,挑战在于:把动作和音乐进行匹配同时还要记忆动作的顺序。第二遍音乐播放完后,教师把A段的四个八拍单独拿出来分析并出示图谱,挑战在于:了解并记忆四个八拍ababacac重复结构的关系。第三遍音乐结束后,幼儿站在座位前(播放前两遍音乐时幼儿都是坐着的)随音乐一起做动作,从空间状态来说,从坐着到站着,难度增加,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性变化。第四遍音乐后,幼儿开始两两结对玩,挑战在于:同伴间两两合作过程中的动作协调。第五遍音乐后,幼儿继续两两结对合作,并加入包剪锤的游戏,挑战在于:包剪锤游戏的结果辨别和特定反应,赢的一方把输的一方的长鼻子、驴耳朵动作“按下去”。第六遍音乐后,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创编不同的长鼻子和驴耳朵动作,挑战在于:动作创编。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游戏中做了哪些动作并出示图谱,挑战在于:幼儿对上次活动的记忆。第一遍音乐后,教师鼓励两两结对的幼儿创编不同的长鼻子和驴耳朵动作,挑战在于:动作创编。第二遍音乐后,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木偶动作代替原先拍手的动作,并鼓励幼儿创编不同的小木偶动作,挑战在于:替换动作的同时进行创编。第三遍音乐后,教师引导幼儿排队进行内外圈游戏交换朋友,即内圈的人不动,外圈的人向平移右一人的位置,挑战在于:怎么样在队形中交换朋友。第四遍音乐后增加挑战:在进行内外圈游戏的时候,除了平行移动一个人的位置以外,还可以平行移动到第几个人那里?第五遍音乐后,教师提示幼儿“除了平移还能怎么换”,挑战在于:幼儿要想出和前两种都不一样的交换朋友方式。第六遍音乐,将音乐加长一倍,挑战在于:幼儿是否能够进行连续游戏活动。第七遍是内外

    圈位置交换,挑战在于:外圈幼儿的位移活动。

    (二)案例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教学游戏化内在机制的视角出发,我们对上述案例中是如何实现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进行分析与解读。

    1.认知挑战。

    上述案例中两个课时的活动,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幼儿的认知不断得到适宜的挑战。活动中,教学难点处于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中,每一步骤都是从原有基础和条件出发,可以说每加一步都是对幼儿的认知挑战。在认知挑战中,为何幼儿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挑战是处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这样,幼儿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有效激励,一步步地接受挑战并最终取得成功。另外,在两个课时的活动中都有图谱的出示,在一些认知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图谱展示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支持策略。

    给幼儿营造一种适合其认知挑战环境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对整个音乐活动做好充分的设计和任务分析,并对整个流程有充分的了解及调控。由于幼儿所能应对的认知挑战是有限度的,当获取容量超过他们的认知负荷时,学习便自动停止了。

    2.审美体验。

    审美感动作为游戏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由生活经验唤起的享受和通过享受操作的流畅性体验。其中,生活经验唤起享受,包括对情境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反应”、对情境意义所引发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反应”。而音乐本身的美也是审美感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课时刚开始,教师便询问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并让幼儿自己创编长鼻子、驴耳朵动作,其实这已经就是在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表现。随着活动的展开,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匹诺曹”说谎的下场,并试图去“穿越魔法墙”,真切感到要做一个好孩子的重要性。在活动中,由于是循序渐进的逐步累加,并且每一步又都是幼儿能够挑战的,所以让幼儿感到一种很顺畅的体验。

    3.人际支持。

    人际支持主要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幼儿的支持,二是幼儿和幼儿间的相互合作或配合。第一种支持,需要教师在语言、体态、动作等各方面表现出对幼儿的尊重和支持,尤其是对于胆小畏缩的幼儿。在案例中,人际支持设计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的相互支持,如,在和朋友跳舞的环节,幼儿相互手拉手,进行包剪锤游戏,如果双方打了平手,那么就相互抱抱,如果有输赢的话,就由赢得一方摸摸输的一方,把长鼻子、驴耳朵按下去。这些细节都可以产生人际支持的温暖体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同伴支持和合作,共同达到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

    4.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主要指自由选择、自我管理、自主掌控、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感。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来实践,同时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简而言之,就是幼儿主动性和教师引导性之间的关系。如案例中,创编不同的长鼻子、驴耳朵和小木偶的动作以及换朋友三种方式都是由幼儿想出来的,由于这些动作和方法都是幼儿自己思考得来的,他们更能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也更为自信。如果能经常进行此类活动的游戏练习,幼儿便会获得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主动性、坚持性、反思性等。

    游戏化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并激励幼儿通过自身努力去满足自己的发展性需要,真正在活动中实现: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以成长性快乐为核心的游戏性体验。

    [参考文献]

    [1]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1.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76-77.

    [3]陈益.游戏:放松的智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nn3·120

    相关热词搜索: 学前 教学 儿童音乐 游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