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保增长: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阶段,促转型调结构实现振兴

    时间:2020-09-20 07:53: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保增长”更要保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结构大调整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在“保增长”中,应以装备制造业为切入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保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保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保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 辽宁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势头遇到“寒流”,“保增长”成为2009年甚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是保增长毕竟是一个短期目标,如何将保增长这个短期目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显然是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已进入结构大调整阶段

    2008年初中国经济还在“双防”(防过热、防通胀),2009年初中国经济就转为“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什么一个金融危机会对中国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从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来考察就会发现,我国经济目前存在的困境不仅仅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自身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即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新的个内外经济环境。所以,内因在先,是主因,外因在后,也是次因,金融危机的发生只是造成了叠加的双重冲击的结果。由此,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应从内因入手,着重解决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中国30年转型、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创造了我国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但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3,达到4.3万亿美元)、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9%),工业化主要指标如人均GDP(3266.8美元)、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8.7%)、工业结构(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为62.8%)、就业结构(2007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9.2%)、城市化率(45.7%)等社会经济指标,都充分展现出中国工业化进程新阶段的到来。

    然而,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结构并没有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完全改变,经济增长的高潮迭起掩盖和弱化了发展模式及结构性矛盾,当经济高潮遇风逆转而退之时,问题终究显现出来。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产品是中低端产品。从经济规律来讲,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然而这种“曾似相识”的场面对于今天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来说,却有着深刻的经济内涵。它意喻着,中国制造业靠低价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低附加值的“三低模式”已走到尽头,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辽宁目前正处于全面振兴阶段,必须审时度势,不仅要“保增长”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更要从战略视角审视辽宁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辽宁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8,达到1.35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工业化主要指标如人均GDP(4573.6美元)、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90.3%)、工业结构(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65%)、就业结构(2007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67.6%)、城市化率(60%)等社会经济指标,都充分展现出辽宁工业化进程由中后期进入到后期,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应当看到,金融危机的出现已经昭示着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大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受内在结构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都将会随新的世界性经济调整出现大规模的行业洗牌和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升级。

    二、保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保增长需要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支撑,为了追求既定增长率目标,很容易导致重回以投资拉动为主、粗放增长的老路上,从而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根本内因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保增长,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多项产业振兴规划,而这些产业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却不一定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因为这两种导向的产业选择标准是不同的,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标准范围比经济增长更宽,包括科技进步基准、经济增长基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基准、就业基准、内需扩大基准等。这就使得保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很难找到最优解,产生了矛盾。如果仅仅是保增长而忽视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即使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调控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如果再次遭遇外部冲击,经济还可能会下滑,出现W型经济发展态势。那么,就要研究化解矛盾的最佳解。

    实际上,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找到最优解是很困难的,甚至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人类有限理性的情况下,经济学家西蒙就提出了满意原则。那么,以保增长为先,同时又适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符合满意原则的。这里的关键就是找到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范围。综合考量,重点发展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等,比较符合上述双重标准的。而其中的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正是辽宁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产业,这正是辽宁的优势所在,也是机遇所在。经济发展减缓之时,正式装备制造业调整之机。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就能够把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问题主要是附加值低、规模小。辽宁工业增加值率一直徘徊在28%左右,而美国、日本这一比例在48%以上。辽宁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十分有限,资产利税率不足6%。2008年,辽宁6户重点样本企业中,利润总额为8.5亿元,销售收入为350亿元,销售利润率为2.4%。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传统的低端制造业需求明显下滑,而高档产品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说明靠低成本比较优势、靠大量的物质消耗无法抵御外来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冲击。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创新驱动。

    由于装备制造业竞争的全球性,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谋划,将增长与发展、扩内需与搞创新、上项目与上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市场需求的恢复需要时间和空间,但要走出低端产能过剩的漩涡就必须靠技术创新。对于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在采取稳健经营、有效“止跌”的同时,应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狠抓技术创新,拥有独创性技术,研发新产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企业创造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保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无论是国际经济还是国内经济,始终是在经济周期起伏中发展运行,而经济下滑的时期恰恰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期。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以工业主导的刚性产业结构是初始制度安排和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虽然辽宁经济的外向度很低,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十分严重,资源型、重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辽宁应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升级,这是寻求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三十年的结构调整,辽宁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向“二三一”结构产业。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4.1%降到2008年的9.7%,第二产业比重由77.1%调整到55.8%,第三产业由14.8%提高到34.5%,工业比重67.7%降到49%。2008年,辽宁GDP增长13.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5%,工业的贡献率为57.6%。辽宁“三产化”趋势十分明显,但近几年出现回落,受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重化工结构的影响,农业升级改造相对滞后,服务业总量偏小,工业大而不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三次产业之间缺乏协调性和相对均衡性(见下图)。

    从三大需求拉动看,辽宁经济增长中投资拉动处于强势。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74.4%,相对于投资快速扩张,消费率出现大幅度下降,2007年投资率高于消费率16个百分点,辽宁消费率比全国低7.2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出口拉动则为负值。全面振兴阶段,辽宁的投资率仍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问题是如何将消费逐步转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加健康和坚实的基础上。

    辽宁保增长、调结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提升“一产”保稳定,做强“二产”保速度,发展“三产”保就业。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仍呈现一种刚性结构,这种刚性化决定了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心,关键是以“二产”的发展和结构优化为“一产”劳动力转移和“三产”发展提供空间,增强产业间的有效协同。提升第一产业保稳定,做强第二产业保速度,发展第三产业保就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构筑以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8年辽宁作为工业大省的“一产”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30年辽宁“一产”比重仅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全国下降了16.9个百分点, 同为工业大省份的江苏下降了20.6个百分点,目前辽宁“一产”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辽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居高不下,表明产业更替转换进程比较缓慢,也折射出非农产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较低。辽宁应充分发挥工业优势,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化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有鲜明特色的县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农业,建设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基地,提高农牧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抓住机遇扩大农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工业是辽宁的优势所在,然而成也工业,败也工业。从结构性原因看,辽宁产业结构主要受制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工业的落伍导致辽宁经济的落伍,资源型、重化工的工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工业化进程。辽宁具有鲜明的“重工业化”特色,目前重工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占28.7%,原材料工业(冶金、石化、建材)占47.6%。虽然作为国家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高加工度的重化工业既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也是辽宁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基础所在,关键是要建设“先进性”的重化工基地,必须由初级型、资源依赖型、加工型向高深型、创新驱动型、制造型产业结构转变。

    金融危机出现后,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冲击最大的是产能过剩的低端产品。辽宁应加快“重工”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建设;辽宁装备制造业应充分运用“国产化”政策,围绕进口替代和产品结构调整,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占领高端市场;辽宁的出口拉动一直很低,金融危机的出现恰恰装备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最好时机,如成套设备、机械工程设备以及石油能源开采产品等以成熟的技术和适于的成本打入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的梯度转移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辽宁的第三产业比重是伴随着第二产业的下滑而上升的,1978年至2008年“三产”比重增长了21.8个百分点,“三产”就业比重达到40%提高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承接工业和农业转移劳动力和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空间。辽宁的“三产化”进程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提高了34个百分点)。近年来“二产”快速拉升,导致“三产”出现下滑,2008年辽宁“三产”的产值结构比重低于全国3.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更替升级应带来从业结构的同步转变,体现出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社会效应。从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协同性看,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应比较敏感。由于辽宁第二产业为重工结构有机构成比较高、国有大型企业比重高等原因,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但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就业弹性较小,“二产”就业结构比重仅为27.6%。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相对落后是辽宁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突出表现,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要效率还是要就业?这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面对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解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就业结构产业转移的协调发展。

    辽宁第二产业有效的增长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加速扩张,围绕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事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城市化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的支柱,辽宁在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沈阳经济区战略、突破辽西北战略中,应将产业发展与空间开拓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城镇空间资源和城区发展之间的节点,发展沿海、沿线、沿路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J].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

    [2]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自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公报[DB],国家统计局网,2009,3

    [3]2007年数据来自《辽宁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自辽宁社会经济统计公报[DB],辽宁统计局网,2009,3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阶段 振兴 转型 正确认识 增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