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新时代吉林市吉剧振兴发展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0-09-26 07:59: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吉剧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戏剧,在吉林市这片土地上已经发展传承五十余年。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日渐式微的问题。针对目前的问题,分别从剧目创作、传播途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吉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  吉剧振兴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29—02

    吉剧是东北大地上的传统剧种之一。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之上创建了吉剧。1960年2月,吉林省吉剧团成立,吉林省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到1998年年底,吉剧已有艺术团体近70个,戏曲创作、评论机构40多个,进入辉煌期。然而,随着快餐文化的兴起、外来文化的引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逐渐喜欢轻松、直白的艺术形式。而吉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像很多其他中国传统戏剧一样,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要想让吉剧摆脱发展的困境,在当今时代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从内到外的彻底改革。

    一、创新吉剧剧目

    1.立足本土,推陈出新

    吉剧作为东北大地的特有剧种,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经典的作品,如《桃李梅》《包公赔情》《江姐》《雨夜送粮》等,其剧目的创作主要立足于东北本地民风习俗,体现了东北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东北人豁达、勤劳、坚韧、勇敢的性格特点,展现了这片黑土地上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民情民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吉剧受众逐渐减少,相比于母体二人转的上座率都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在保留经典剧目的同时,应该尽快推陈出新,推出适应当下社会环境及生活节奏的新作品。

    2.融会贯通,取百家之长

    吉剧在剧目创作时,可借鉴、吸收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取百家之长,将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融入其中,如东北秧歌的泼辣、幽默的特点,朝鲜族舞蹈柔和、细腻、动律优美的特点,以及萨满文化神秘的特点等,都可以成为吉剧表演艺术形式创新的动力源泉。另外,吉剧还可以和小品等形式结合,如吉林省吉剧院推出的吉剧小品《非诚误扰》,该作品将幽默、符合当地生活风格的语言与吉剧特色的乐曲及舞蹈结合,让观众们耳目一新。

    3.与时俱进,优选题材

    在吉剧的题材选择上,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热门话题进行创作,创作人们所关注的,且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在吉剧的创作中也应着重渗透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人们能够在欣赏吉剧时获得正能量的激励,实现吉剧的根本价值。2018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CCTV空中剧院》栏目播出,由吉林市戏曲剧团演出的吉剧——《黄大年》就是一部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作品。该剧通过吉剧特有的表现形式,向广大观众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将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传递给人们。

    二、拓展吉剧传播途径

    1.走入社区,固本培元

    吉剧是极具东北特色的剧种,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吉剧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1980年左右,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上了电视银幕,人们对于吉剧也逐渐熟知。随着岁月的流逝,喜爱吉剧的主力军大多数已进入花甲之年。因此,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在社区活动中心或老年大学建立吉剧学习班,开展吉剧表演活动,这有助于重燃老一辈吉剧爱好者的热情,也有助于让吉剧通过老年人重新走入每个家庭。另外,也可发挥社区作用,组织老一辈吉剧爱好者在广场、公园进行吉剧表演,扩大吉剧的社会影响力。

    2.逐步渗透,遍地开花

    吉林市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被松花江所环绕,其旅游、餐饮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考虑将吉剧引入其中,依托该行业进行传播。吉林地区可以效仿江浙一带的文化发展模式,在餐饮业加入吉剧的演出,使其成为颇具特色的餐饮服务,让江城人民及外来旅游人员徜徉在吉剧的氛围当中,从而促进吉剧的发展。也可以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定期举行吉剧演出,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吉林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使其成为江城一道特色的风景线,彰显“吉林特色”。

    另外,在吉剧演出的舞台布置上,也可以引入数字化影像、全息影像等现代化科技来配合剧情发展,丰富吉剧的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助于观众产生直观的视觉刺激,增加带入感,也有助于吉剧突破单纯、传统的表现形式,实现与现代化技术的对接。

    3.走进农村,落地生根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剧种,他与二人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北农村一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吉剧的传播也可以效仿二人转,抓住农村主战地。吉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村资源。这里冬天寒冷且历时较长,村民有着大量的冬闲时间。这恰恰为吉剧在东北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城市周围的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建立小剧场或组织常规性演出,让吉剧文化在吉林市周边农村落地生根。而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步伐愈发加快,也可以逐渐将吉剧由农村带入到城市。

    三、吉剧人才的培养

    1.发展之要,育才为先

    任何优秀的艺术形式想要进一步传承、发展,都少不了人才的支撑。吉剧在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大量的艺术家,如隋晶莹、邬莉、杨俊英、王青霞、姜秀玉等,他们为吉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却对吉剧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吉剧。新一代优秀的吉剧人才也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在吉剧人才培养上可加大力度,应为其多提供培训和演出的机会,也可出台鼓励政策,吸引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吉剧的演出和创作中。

    2.走入中小学,未雨绸缪

    吉剧作为吉林省特有的地方剧种,蕴含着浓郁的吉林文化。让本地区的孩子从小接触吉剧的历史、了解吉剧的文化是极其必要的。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吉剧引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作为必修单元,每学期可设计4—8个学时,让孩子们体验吉剧的发展历史、作品风格,表演形式等,培养孩子对吉剧的兴趣。

    3.走入大学,面向未来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该名单中公布了55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代表了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在传统文化传播上高校所应承担的责任。但在吉林省申报的项目中,仅有东北师范大学的《五行通背拳》入列目录之中,并没有东北的戏曲瑰寶——吉剧。虽然2014年吉林省艺术学院成立吉剧表演班,开始了本科制吉剧班的正式教学,但吉剧的发展不应只依靠专业艺术院校,吉林地区的其他院校也应在吉剧的发展和传播上承担起责任。

    目前,一些设有音乐或舞蹈学院的吉林省综合性大学,其在课程设置上,也会在《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赏析》中涉猎吉剧的相关内容,但是多为浅显的介绍,并无专门的课程。故教师们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本校展开《吉剧欣赏》《吉剧表演》等吉剧文化的选修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吉剧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吉剧是依托东北黑土地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东北人质朴、勤劳、善良的风格特征,是东北地区文化精神的呈现。在国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我们也应该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吉剧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金士友.吉剧艺术的现实处境与振兴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苏威.关于振兴吉林地方戏曲的几点思考[J].戏剧文学,2016.

    [4]杨世祥.吉剧集成(历史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相关热词搜索: 吉剧 吉林市 新时代 振兴 策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