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游牧民族南下对双名的影响

    时间:2020-09-30 07:51: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的盼望,蕴含着时代的潮流,融合着民族的文化。名字的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双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双名所占的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的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关键词: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名字的单双名之别,各自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封建社会中,不同历史时期单双名的所占比例有着显著的差异,大抵来说,单双名的消长变化以南北朝为分界,前期主要是单名占据绝对优势,后期单双名并驾齐驱。根据严可均编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和1935年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对其中双名所占人数进行了一番统计{1},其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在南北朝以前,单名一直占据着绝对性的统治地位,而到了南北朝时,双名陡然增多。单双名的剧烈变化与社会现状之更革息息相关。南北朝以前,华夏均是农耕民族亦即是汉民族建立稳固的政权统治,而南北朝时期,中原落入异族之手,各民族文化融合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高潮。此种社会现状对单双名的格局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语言与社会现状的联系极其紧密,据斯大林所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②

    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变化,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作为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社会事件,必然会影响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语言形态。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影像的投射。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③

    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大批汉族人民则被迫南迁。各民族的文化融合造成“南染吴越,北杂夷狄”的混杂局面,因此有着“河淮南北,闲杂夷言,声音之变,或自此始”④。闲杂夷言,确切地说,是汉民族语言消化吸收少数民族语言以此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推本溯源,都离不开游牧民族南下这一社会现实。游牧民族南下对双名的影响是从多方面来展示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宗谱制度。“兄弟二名而用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起自晋末,汉人所未有也。”⑤辈分排行即是宗谱制度的衍生物。因为单名不利于凸显同族之人的同宗同辈身份,而双名的先天性优势却解决了这种困扰。如德宗、德文很容易就判断出其间的关联性,可大致推断出其同宗同辈的身份,亦是区分他族之人的重要凭证。顾炎武根据考查典籍得知排行“起自晋末,汉人所未有也”,此时汉朝士族门阀处于起步阶段,最早到汉末,士族才初步成立,此前士人大多为个人游走而不是宗族群体现象。汉朝及先秦时期,宗族制度并不盛行于世,个人宗谱的编写亦没有发展的根基,而排行更是无从谈起。

    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巩固了士族的地位,皇权与士族共天下。士族的繁荣给宗谱制度的编撰提供了政治保证,如刘宋贾渊有《姓氏要状》,南齐竟陵王子良有《见客语》,傅昭有《百家谱》等等。每一本族谱开篇均是追溯远祖,展示自己的世系传承,而追溯的结果无外乎自己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后裔。对于正统,三国以前大都持占据中原者为正统的观点,而南北朝及以后各朝认为传承礼仪者为正统,于此族谱发挥着强调自己华夏正统地位的作用,凸显着自孔子以来一脉流传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夷夏之辨。对占据北方中原的游牧民族予以精神上的藐视,而对自己则褒奖为是礼仪之邦、华夏正统,这其中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方面,对底层群众而言,族谱亦是因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团结合作的产物。修谱制度的昌盛由族谱的功用所引导,王惕吾有云:“我国族谱之功用,在于睦宗族,敦人伦,推而广之,修齐治平之道寓焉”。族谱有助于提高宗族的凝聚力,如族谱规定宗族留有一定公共产业,经济上救助穷人;族人婚丧大事,宗族必须参与料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对汉族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奴役与屠戮。值此乱世,个人的力量难以保证独自生存,于是乎同宗同族之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各种人祸天灾。如何协调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当时的首要之务,而族谱的出现有力地缓解了这个矛盾。譬如蔚然风行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庄园坞堡,其诞生的主要原因便是防护兵灾人祸,而族谱则是联系与协调庄园坞堡中同族之人关系的纽带。

    二是避讳制度。我国避讳制度源远流长,据《春秋左氏传》所载: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⑥

    《礼记·曲礼上》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入门而问讳”的避讳风俗流传至南北朝时已发展成一套严密的避讳体系。南北朝时讳有国讳,家讳,官讳,圣讳等类型。颜之推曾说:“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赖焉。”⑦避讳的繁琐令颜之推感到百无聊赖,“梁氏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虽说此例有一定的夸张程度,但从中可以窥见南北朝避讳制度的严密性。

    由于名字避讳遵循“二名不遍讳”的原则,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言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⑧。这意味着双名的可选择性更为广阔宽泛,由此双名比单名更能适应南北朝避讳严格的时代背景。单名的重名概率远远高于双名,相较于单名,双名更具灵活性、巧变性。目前我国的基本常用汉字大约在3500字左右,南北朝时更少一些,因此若用单名,则重名的概率非常之大,如汉末司空张温与东吴郡吏张温同名。单名的避讳困难性令其在与双名的竞争中逐渐落于不利地位,双名的盛行也就是因利势导。

    在南朝人看来,避讳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制度,是辨别民族开化与否以及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当时在鲜卑、柔然等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中,贵族之间父子同名的情况也很普通,据《魏书·安同传》:“同父名屈,同长子亦名屈”,安同的父亲与其儿子同名。祖孙同名,母亲嫁给儿子这些野蛮的风俗在游牧民族中比比皆是。避讳制度带有礼仪属性的制度令南朝人获得一定感官上的优越性。现实中南朝士人面对中原惨遭蹂躏而无可奈何,唯有相视流泪。于是乎变态般地强调避讳制度以此宣扬华夷之辨,在精神上获取一定的补偿。

    三是经学衰微。《春秋公羊传》:“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儒家者流一直将双名看成是贱称,此种状况至儒学弟子王莽掌权时发展到极致,“王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利用暴力性的政权诱导游牧民族改成单名,以此体现思想传统扬称的“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华夷之别。

    此外,《越绝书》认为:“《春秋》改文尚质,讥二名,兴素王……”⑨“讥二名”是强调文质之分,单名是“质”,双名是“文”。自《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倘若文质不可兼得,退而求其次,舍文而取质,质胜于文的思想滥觞于世,内容比形式重要这一观点一直充斥于士人之耳。这与南北朝之前单名占据绝大优势这一现象是相符合的。现在文史学家大都认为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一个注重形式与审美的时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倡导文章的形式美。形式与审美的发展便是经学衰微,无力掌控士人的思想,致使文胜于质的观念抬头。文胜于质的一个表现便是双名的比重逐步上升。

    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侵,日益腐朽的经学不能给世人带来振兴的希望,于是乎绝大部分人沉溺于清淡的玄学与超脱的佛教之中。伴随着经学形象每况愈下,经学中的一些观念愈来愈不被时人所看重。由此作为经学认定的“贱号”与注重审美形式的双名获得了新生。经学的衰微虽说是由于经学与时代社会的脱节造成的,但假使没有游牧民族南下给予的致命一击,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经学或许能够在时间长河中自我升级蜕化,有如董仲舒改造儒家经学般。

    ① 张书岩:《单双名问题考察》,《语文研究》1990年第2期。

    ②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4—515页。

    ③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④ 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音辞》,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⑤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⑥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清嘉庆刊本(影印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⑦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风操》,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9页。

    ⑧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清嘉庆刊本(影印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⑨ 袁康:《越绝书卷第十五·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42页。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部分,项目编号:31606036010172

    作 者:王志强,温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 游牧民族 南下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