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

    时间:2020-09-30 07:54: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体现在生态、宗教、民俗、伦理四个维度。生态方面,蒙古族的生态观影响着知青的思想和行为,知青的作品又反映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知青小说在宗教问题上的分流体现出作者对蒙古族宗教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态度;内蒙古民俗影响了知青的行动、思维与思想,同时知青在作品中加入对其的主观解读;伦理方面,知青小说表现了蒙、汉民族对伦理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蒙古族伦理的特征以及"文革"期间伦理观念的异化。本课题以内蒙古知青小说的代表作《黑骏马》、《狼图腾》和《血色黄昏》为例,厘析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的关系,丰富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认识,呈现内蒙古知青小说的独特性。

    关键词:内蒙古知青小说;草原文化;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95-04

    “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①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中历史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内蒙古知青小说是指“文革”时期在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学,其作者一般都在作品中叙述插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作品反映时代主题和人生思考。知青受到草原文化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草原文化产生了独特的理解,由此知青在创作中对草原文化的表达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内容。草原文化和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通过生态、宗教、民俗、伦理等方面对这种双向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草原文化与知青小说生态观的相似性

    草原文化的生态观作为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崇尚自然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知青小说中的人物所主张的生态观与草原文化原本的生态观在内涵上殊途同归,二者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草原生态观对知青作家创作的影响

    在锡林郭勒盟的额仑草原插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姜戎深刻的受到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文化的影响。在其小说《狼图腾》中,塑造了以“毕力格”为代表的老一辈蒙古人形象。 “毕力格”是草原生态观的践行者,以他为代表的牧民循着自然规律进行周期性、循环性的生产生活。面对包顺贵等从农区过来的草原管理者,他极力保护草原,从草原的载畜量、草原生物链等方面表达他的生态观。他崇拜自然与腾格里,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湖泊河流都有灵性和神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当包顺贵、民工和新来的兵团领导射杀草原生物时,他的态度由最初的言语反抗变化为最后的被动承受。毕力格是热爱草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原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的塑造,典型地反映出草原人民的生态观念对作家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

    (二)知青小说中呈现的两种生态观

    在知青小说中体现了知青两种趋向的生态观:一种是知青自身的生态观,如《血色黄昏》中“我”的生态观。小说中“我”在将要离开草原的时候,回想在草原度过的岁月,审视那段历史时期给草原带来的破坏。随兵团的解散而被废弃的石头,以及遗留在草原的灶火坑、车辙、防火沟等人为事物,破坏了草原表层的植被生长,造成了草原的荒漠化。这种生态观,是作者自发产生的,并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其生成受草原牧民影响。另外一种则是受到草原文化影响的知青生态观,以《狼图腾》最具代表性。《狼图腾》中以“陈阵”为代表的知青,最初以汉族的身份介入草原。在草原牧民的影响下,知青对草原文化由最初的好奇到最终的热爱,这促使他们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痛恨破坏草原的行为。

    《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中的知青主人公虽都是主动到草原插队,但二者对草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血色黄昏》中的“我”排斥草原文化,与牧民的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而《狼图腾》中的主人公主动融入草原,与牧民和谐相处。富有意味也值得深思的是,他们虽然对草原文化持有不同的态度,但生态观念却达到了一致。这揭示出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草原文明,都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而一味榨取自然资源的行为,一直都被人类文明所鄙弃。

    二、知青小说在宗教表现方面的两种趋势

    游牧文化造就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在草原恶劣辽阔的生存环境中,蒙古族迫切的需要一种最为接近自然的信仰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萨满教便成为了蒙古人最原始的宗教,它一般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方面,并且以腾格里天神为最主要的神灵。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后,吸收了蒙古传统原始宗教的某些因素,系统化的形成了蒙古族藏传佛教的特殊体系。萨满法师被喇嘛所取代,天葬的实行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文革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当时的人们颠覆重置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草原上的宗教传播和发展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知青接受和吸收草原宗教理念的难度。在笔者研究的文本中发现,知青小说作者对阐述草原宗教这一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部分知青小说缺乏宗教内容

    以《黑骏马》为例,其中涉及宗教的内容仅有细微的四处②,且都从老一辈蒙古族代表人物奶奶身上体现出来。以下,通过细致分析文本,笔者认为知青作品中缺少宗教描写的原因主要在于:

    1.现代文化教育对传统宗教的冲击

    随着学校教育的开展,现代科学理念的推广必然会冲击到草原的传统宗教理念,无神论思想在教学中被老师灌输和教导,并贯彻到教育过程之中,这一现象导致受教育者蒙古族年轻人对草原的宗教信仰持有怀疑排斥的态度。这一点在《黑骏马》中体现为白音宝力格听到奶奶念叨神灵时认为那是“迷信话”。当然,这种冲击也可能并不彻底,比如在后文奶奶缝制护身符的时候,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这说明草原年轻人在宗教熏陶之中还是会感受到传统宗教的美感及意义。

    2.文革时期历史环境对宗教活动的压制

    “从前,牧民年年都要到对面山顶上祭拜腾格里和山神,这两年一闹运动没人敢拜了,可大伙儿心里还在拜。”《狼图腾》的这一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祭祀活动被破坏的现状,它也体现出当时蒙古族的天神信仰虽然在仪式上遭到破坏,但是在当时蒙古人民的心中并未磨灭。

    3.民族语言的差异

    内蒙古萨满教属于原始宗教,在传播方式上,一般单纯依靠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延续。知青和牧民有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很难得到详尽的宗教信息理解吸收,也就很难谈到影响。另外,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由于政治的原因以及对宗教问题的片面认识,宗教仪式作为知青获得草原宗教影响的直观途径,也遭到了禁止。

    (二)对于蒙古信仰的重新解读

    《狼图腾》一书中以萨满教的图腾崇拜为主要着眼点,衍生出狼图腾的文化意象。

    1.通过构建狼图腾来表达作者历史观

    姜戎认为蒙古民族将狼作为图腾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蒙古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先祖来自于‘苍色的狼’”,这一观点源自《蒙古秘史》中对于成吉思汗的祖先卜儿帖赤那,豁阿马日勒的描写。这两个蒙古语可以分别译为“苍狼”“白鹿”,有学者指出,这仅是人名的称呼,并非动物的本体。所以这一观点的成立要素略显薄弱。其次,姜戎认为“蒙古王族一些核心部落的领袖,甚至一些核心部落本身,还直接以狼为名”,这个观点并不能强有力的证明蒙古族拥有狼图腾的崇拜文化。因此,有很多学者反对蒙古民族的狼图腾之说。郭雪波在《狼不是蒙古人的图腾》一文中指出“在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资料中,从未发现狼是蒙古人图腾这样的记载”,蒙古学专家布仁巴图认为“以动物的名字作为蒙古族的人名的有很多,并非都是图腾”,“狼只在蒙古族的历史中是一种勇敢精神的象征”。由此可知,姜戎对于蒙古族拥有狼图腾崇拜的观点立论尚早,也并未提出系统科学的研究结果。

    那么一个最可能的结论便是,作者姜戎通过狼图腾的意象来具体阐释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构成狼和羊的对举,褒扬草原文明,贬低或反思农耕文明。“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作者通过虚构狼图腾试图达到如此目的:批判并透析农耕文明中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意识,并以草原文明中以狼图腾为表征的勇猛进取精神对其进行疗治。

    2.狼图腾与草原宗教相结合形成艺术上的宗教观

    姜戎受到了蒙古民族图腾崇拜和腾格里崇拜的宗教影响后,根据自己在内蒙古草原与狼群接触的个人经历,创作出狼图腾的文化符号。总的来说,虽然从学术角度衡量,在某些观点的得出过于简单,结论有时也失之武断,但这些缺失却给作家的文学艺术的创造带来了显见的优势:上述理念落实到小说创作中却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以及文化向往。从《狼图腾》的热销也能发现,姜戎所推崇的狼文化也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认可。将狼图腾与腾格里崇拜相结合,在内蒙古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解读,这是姜戎《狼图腾》中的创新点同时也是争议点。在内蒙古知青小说之中,《狼图腾》的宗教特点是最为鲜明也是最为突出的。

    三、蒙古族民俗在知青小说中的影响及表现

    做为草原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套马掏狼、祭灶天葬、挤奶烤肉、搭熬包、拾牛粪……草原民族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原始的生命形态,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民俗,展现在知青面前,文革期间浸润在草原文化之中的知青们的思维与行动慢慢被蒙古族民俗所影响。同时,知青也不断试图主观的解读草原上的种种民俗,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出了一个知青视界中的别样草原。

    (一)蒙古族民俗对知青的影响

    “文革”时期来到草原的各地知青,大多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他们在草原上放牧、生活,参加了一次次围猎,享受着草原的美食,目睹着古朴的民风,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行动、思维和信仰。北京知青姜戎的《狼图腾》中描写了大量的蒙古族民俗,其对知青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行为方式上入乡随俗

    在插队过程中,这些知青养成了吃羊肉喝奶酒的典型的草原饮食习惯。在嘎斯迈的蒙古包里,陈阵吃到了正宗的羊肥肠、奶豆腐,在狩猎的过程中,尝到了烤黄羊肉、狍子肉、草原老鼠肉等各种野味,知青们在饮食上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

    蒙古族还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民族,知青在草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并遵循着这些礼仪习俗。在草原上,好东西应该先送给老人和客人。如文中当全组进行起黄羊这一民俗活动时,牧民先将起出的黄羊送给毕利格老人和北京知青,“杨克笑道,咱们跟着老阿爸真是占大便宜。老人也笑了笑说:你们也是草原人了,往后也要记住草原的规矩。”

    同时,知青受到了蒙古族语言民俗的影响。如在张承志的《黑骏马》中,知青作者将蒙古族民歌《黑骏马》设置为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故事背景,体现了知青对民歌的深入理解,并将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2.在思维方式上体现蒙古族民俗特征

    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青大都来自城市,而蒙古族牧民以草原为居,与狼为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其生活方式与民间风俗充满了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内蒙古插队知青在与牧民深入交流后,生活习惯被打上了草原的烙印的同时,其思维方式也渐渐地被蒙古族所影响。

    蒙古族具有“爱惜长生之道”、狩猎不杀绝的规定。在起黄羊时,毕利格老人不忘吩咐,“先把活羊统统放生,再退回来挖冻羊”。知青明白正因为有了反对涸泽而渔的思想,草原的生态才能持久的保持下去,当包顺贵面对一片处女草原地疯狂猎杀天鹅的时候,知青全力制止,试图保护生态的持续发展。

    为了抗拒严酷的生存环境,蒙古族的许多习俗体现了生活的智慧。在草原上,牛羊的干粪是牧民的主要燃料,然而在夏季,牛粪又稀又软,不像其他季节的牛粪干硬成形,因此必须加上一道翻晒工序。“知青刚立起自己的蒙古包时,不懂未雨绸缪,一到雨季知青包常常冒不出烟来,或者光冒烟不着火,经常要靠牧民不断接济干牛粪,才能度过雨季。到了两年后的这个夏季,陈阵杨克和高建中都已懂得翻粪、晒粪和堆粪的重要性,他们包门前的‘柴堆’也不比牧民的小了。”知青在学习牧民生活习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备无患的思考习惯。

    3.在思想方式上对蒙古族信仰的认同

    蒙古族是一个信奉腾格里的民族,蒙古族认为山狍野鹿都是上天的牲畜,各地出猎之前,都要进行专门的祈祷和召唤猎物的烟祭。作为插队知青的陈阵,在受到蒙古族民俗的耳濡目染之后,逐渐相信了腾格里的存在。当他在独自遭遇狼群的生死存亡之际,“陈阵忽然像草原牧民那样在危急关头心中呼唤起腾格里:长生天,腾格里,请你伸出胳膊,帮我一把吧”。

    (二)知青对蒙古族民俗的别样理解

    蒙古民俗深深地影响了来自城市的知青,然而,作为一群有自主意识的年轻人,在对蒙古族民俗的理解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之后,将其展现在自己的知青文学作品中。

    1.知青依靠科学解析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而来自农耕文化的知青面对这些民俗,习惯采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去解读。

    蒙古族天葬的依据是狼可以将人的灵魂带到腾格里,可知青陈阵却不相信狼会飞,面对牧民讲述的“狼飞起来”的故事,他实地考察故事发生的地点,拜访当初负责调查的专家,最终得知狼会飞的真相是一只一只狼摞起来爬上了高高的石圈,用科学讲清楚了故事背后的道理。

    2.知青对部分民俗缺乏认同感

    尽管知青已经慢慢认同了蒙古族的信仰,但并不等于完全接受,在一些民俗习惯上,仍对其有排斥心理。

    在老鬼的《血色黄昏》中,描写了在蒙古族习俗中流传着的“咬死羊羔的狗该杀”的观念。但是当主人公林胡的狗因为咬死了牧民的羊而被处死的时候,林胡因为与狗的深厚感情,拒绝将它杀死,并在牧主贡哥勒杀死它后,对贡哥勒大打出手。

    3.知青对蒙古族民俗进行主观改动

    在《狼图腾》中,作者描写了蒙古族牧民对狼的崇拜,如毕利格老人对打狼行为痛心疾首,蒙古军队通过狼的狩猎行动学习作战技巧。然而在现实中,蒙古族对狼的态度并不友善,知青作者为了符合写作的主题,将某些蒙古族民俗做了主观性的虚构。

    总之,蒙古族民俗影响了知青的生活和思想,知青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与视角去解读民俗。在知青作家的作品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蒙古族民俗与知青小说的双向影响。

    四、蒙汉伦理观念在知青小说中的交织与碰撞

    蒙古族伦理思想指的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和,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游牧生活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殊的伦理理念。知青在受到蒙古族伦理的影响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蒙汉伦理观念碰撞后产生的复杂形态。

    (一)从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析《黑骏马》

    知青作家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的主人公是一个受汉族文化影响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作品中流泻了他对变化了的人和环境的期待、质疑、矛盾、无奈和最终的释然。其中所展现的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爱情

    蒙古族有着热烈奔放的性格,热衷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作者是回族,同时也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知青,所以在塑造《黑骏马》中的两个主人公时,自然反映出作者对于蒙古族男女关系的理解和认可。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渐渐长大,由相依为命的亲情转化为浪漫、纯洁、美好的爱情,这一过程中不乏白音宝力格积极主动的追求与奶奶的刻意安排。蒙古民族果敢追求爱情的观念,可以追溯到英雄史诗《江格尔》。而这种“爱情胜于黄金”的恋爱观也在这俩人纯真热切的爱恋中折射了出来。

    2.蒙古族独特的伦理观

    在希拉奸污索米亚的故事情节中,白音宝力格受汉族伦理思想影响,认为希拉罪无可赦,但遭受了现实的打击,最后无奈地选择离开。而从小照顾他长大的奶奶和佛爷及牧人们都不赞同他的伦理观点,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归于宗教劝善惩恶的道德说教以及蒙古族女人天然的生养传统观念。如奶奶说“希拉那狗东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呀”。

    其次,源于蒙古族历史中的抢亲传统,这在《蒙古秘史》、《江格尔》以及其它关于蒙古族的史料中都有所体现。抢婚制的古老习俗导致蒙古族对于女性的贞洁并不是十分地看重。比如对于黄毛希拉奸污在打水路上的索米亚这个情节,文本描述为“那无非是古老草原上比比皆是的一些过程”。

    第三,由于蒙古族传统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的观念。如小说人物奶奶就是凭着草原人民对生命的敬重,接受了小其其格的降生。

    (二)从人与动物的关系探析蒙汉的伦理差异

    以知青与牧民对待狗的不同态度为例,蒙古族与狗是相依为命的关系,狗为牧民照看家,防止羊被狼吃,保护牧民财产安全,有时甚至保护牧民的人身安全,所以牧民与狗的感情深厚。而知青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对狗充满鄙视和仇视,不懂牧民和狗的关系,连狗带主人一起批判,对待狗粗暴野蛮。

    (三)知青小说中关于“文革”时期道德异化的体现

    “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口号,人们集体丧失了理性、良知和道德。如在老鬼《血色黄昏》中,知青在大年夜抄了牧民贡哥勒家,并将他视为阶级敌人,还准备拿铁锹打死他的狗。而主人公林鹄因为阶级斗争仇视那些曾经安顿他们吃喝住宿的牧民,抛弃知恩图报的传统汉民族美德,这是时代的悲剧。

    五、小结

    综上所述,草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民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创作风貌,给内蒙古知青小说注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而内蒙古知青小说中又进一步体现了草原文化的深层含义,具有知青作家别样的草原文化观点和个性化特征。总之,内蒙古知青小说是当代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地区文学的发展。本课题通过研究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的双向影响,突显了内蒙古知青小说在当代知青小说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注 释:

    ①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9).

    ②这四处内容分别为.表现内蒙古天葬宗教习俗的两处“我亲爱的银发额吉,同时给了我以母爱和老人之爱的奶奶,一定也天葬在这里”;“我费劲地讲着,讲到了那条山石峥嵘的山谷,讲到了天葬的牧人遗骨”。体现藏传佛教影响的一处“她嘟囔地说:‘不,孩子。佛爷和牧人们都会反对你。希拉那狗东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表达腾格里天神崇拜的一处“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

    参考文献:

    〔1〕老鬼.血色黄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4〕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熊坤新.民族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6〕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蔡志纯.蒙古族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9〕赵·斯仁扎布.蒙元民俗[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7.

    〔10〕郭雨桥.蒙古通[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12〕黄心川.当代亚太地区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3〕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14〕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15〕陈寿朋.草原文化生态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牛森.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相关热词搜索: 内蒙古 知青 草原 说与 关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