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良渚文明与防风古国关系考

    时间:2020-09-30 08:02: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古代史料中记载了防风国,而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良渚文明与几千年前的防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良渚文明;防风国;时间;地望;社会形态;风俗

    良渚文明的发现是近年考古学界的一个热点。良渚文明的发现,为我们研究4000年以前的方国社会打开了一个缺口。防风国见诸于各种史料记载,如《国语》《韩非子》《史记》和《吴越春秋》以及浙江杭州、湖州等地区的地方志中。防风古国的存在时间在炎黄时代所谓的万国时期以及夏朝初年。

    1 时间上的重合

    良渚文化一般认为结束于4500~4000年前,“目前分歧主要集中于三家:即距今4000年前后,距今4500年前后与距今4200年左右”。栾丰实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结束于距今4500年左右,“大体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夏鼐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结束于约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延续时间达1000年左右,即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宋建先生等学者则认为良渚结束于4000年左右。根据热释光与碳14的绝对测年数据,良渚文化一般认为结束于4500~4000年前,前后相差500年。

    防风古国存在的时间在《国语》中有记载:“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史记》中的记载与《国语》如出一辙。通过史料,我们可以了解防风氏为大禹所杀,防风国下限应该在夏朝初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年和文献研究,夏代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880—公元前2070年。虽然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年夏的具体年代仍值得商榷,但是夏王朝的上限与良渚文明的下限重合是没有疑问的。

    2 地望上的相近

    防风国的地望古籍中也有记载,认为其“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那么这个封嵎之山在哪里呢?夏星南先生文章中指出,“关于防风氏国的国土疆域,或者说它的统治范围,根据浙江湖州、杭州府志及一些县志记载:德清‘古防风氏之国’,湖州(吴兴县)‘古防风氏之国’,安吉‘古防风氏国西陲。’长兴县‘防风氏国在焉。’余杭县‘金鹅山,防风氏都此。’于潜县‘于潜又有地风山……杭州府志谓古防风国似在此’”。今日的良渚卞家山遗址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离湖州很近,在德清县正南,而安吉正位于良渚遗址西北部,符合“西陲”之说。

    3 社会形态、风俗的相似

    对于防风国,董楚平先生认为“风字古从鸟,风姓表示崇拜鸟图腾。‘防风氏’是以居地与图腾为氏”。而良渚国便是以鸟为崇拜,出土文物多有鸟形刻画,“良渚文化许多神徽图案的两边都刻有鸟纹,反山M12的玉钺则把鸟的图案刻在神徽下面,都表达了神灵在鸟之上的高空,以及乘鸟飞翔的寓意。而鸟身上所刻画的神灵眼睛,则应是以鸟为神的附着体和神灵指示物的一种象征性表现”。

    这些都非个例,在反山、瑶山的良渚墓地中以及嘉兴双桥遗址都出土了鸟形玉、陶器,传世玉璧、玉琮也多有鸟状、鸟纹,说明鸟崇拜在良渚文明中是很普遍的。如福泉山墓中出土的鸟纹黑陶豆、双鼻壶、宽扳带流黑陶杯,草鞋山的带盖贯耳壶等。很多学者认为良渚文明是《山海经》中的羽人国,但是神话毕竟难以证实。杨菊华认为:“风与凤相通,凤是凫的通称,防风氏即防地崇鸟之人,良诸文化与之相临。”

    从民俗学来看,吴越地区习俗有祭防风神,“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从这种“披发而舞”的习俗来看防风国和吴越文明是极其相似的。良渚文明消亡后,江南地区先后兴起了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直到吴越文明。《述异记》的记载已经是防风国之后2500多年的事了,记载可能有附会的存在,但民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稳定的风尚,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大改变。

    二者与大自然抗争的形式非常相似。神话中防风氏和大禹一样是治水英雄,董楚平先生认为:“在三地神话中,都说防风氏的主要事迹是治水。”当时洪水泛滥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而良渚文明考古最新成果便是大规模水利系统的发现。“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以及广阔的郊区,整个城市系统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千米。”良渚位于江南水乡、河口冲积平原处,洪涝灾害频繁,所以他们想要生存就面临着艰巨的防洪任务。“遗址区周边的这种地形、地势很明显容易给遗址区范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笔者认为这正是防风氏治水神话存在以及流传的原因之一,因为防洪治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传说中认为防风氏是因为治水而迟赴大禹之约。

    在社会生产手工业方面,防风氏是善于制作玉器的,“防风常到湖岛,以玉器换取青铜器”。防风氏制作的玉器数量大,应该也很精美,才有可能可以换取青铜器。而良渚的考古发掘出土有大宗玉琮、玉璧、玉瑗、玉璜、玉钺等礼器,制作精美,種类达几十种之多,完全可以代表良渚的先进文化。而且良渚文化几乎没有青铜器出土,这也是二者的相似之处。

    在社会生产农业方面,防风氏教人尝百草、种植庄稼。“在《防风氏的由来》这篇传说中,‘他(防风氏)只靠狩猎已养活不了自己的部落……又亲手用兽骨、木头制成耕犁,教导先民辟除草莽,开垦出一丘丘田地,种植水稻。’同时‘教先民砍竹枝,采竹箬,编成笠帽,挡住太阳火辣辣的热光。’遇到‘倾盆大雨’,又叫部落先民将笠帽改成尖顶形’。在《‘防风氏’为啥又称‘汪芒氏’》中,防风氏又将上述‘种植水稻的经验’,热忱地传教给其他部落的先民。这说明防风氏是教民稼穑的文化英雄。”当然,这里的防风氏不一定是一个人,可能是几代家族。良渚文明也已经拥有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与农业工具的制造技术。从良渚的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史料中的记载是相符的。比如良渚文化的石犁、石镰、石破土器、石侄等,说明良渚的农业已经非常发达,农具也都非常完备了。所种植农产品的种类也有很多,钱山漾遗址“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稻谷、花生、豆类、芝麻、菱、毛桃核、甜瓜等植物瓜果。其中出土的稻谷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是成堆的发现,有谷粒和米粒”。根据考古发现分析,良渚文化的农业发展水平与与防风国的记载是相近的。

    4 关于二者的几点思考与猜测

    良渚文明与文献中防风古国的描述极其相似,笔者认为防风国可能为良渚文明的一个主要部落,类似殷商之于中原地区文明。夏星南先生认为“防风国的覆灭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最直接的原因”,可见防风国应该是良渚文明的主体。

    良渚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气候、洪水以及自身非生產性的建设等方面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良渚文明突然消失、以及与此后的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出现文化断层,极有可能是战争造成的。夏朝与防风国的战争导致防风国亡国,也说明了大禹杀防风的神话来源。在大禹灭防风后江南地区归于平静,不久王油坊类型所代表的部落自北向南迁徙侵入江南地区,再与良渚文明留下的土著文明相结合,形成了广富林文化与马桥文化。良渚文明衰落后,其宗族也不都在江南地区消亡了,一些人群进行了迁徙,如迁徙到山东地区的新沂花厅,因此我们可以在该地发现良渚文化晚期大墓地。良渚文化出土有少量刻画符号,一些学者如李学勤等人认为是早期文字,并试图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在良渚文明消亡后,其文字或为良渚迁徙部族北传或为战胜邦国所携带至北方,良渚文明如文字符号、先进礼制等元素在以后华夏地区文明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良渚文明力证中华拥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其发达程度绝不逊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对于良渚文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虽然信史较少,但如此发达的文明在古籍乃至神话不会完全没有留下影子,需要学者们更深层次地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良渚文化探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栾丰实.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4).

    [4]夏星南.试说防风氏国与良渚文化的关系[J].史前研究,2000.

    [5]董楚平.防风氏神话的新发现[J].浙江社会科学,1993(1).

    [6]孙荣华.鸟崇拜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J].东方博物,2004(1).

    [7]王宁远.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5).

    [8]钟伟今.从防风氏神话看夏朝前期的一段历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相关热词搜索: 防风 古国 关系 良渚 文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