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中国濒危语言保护方法初探

    时间:2020-10-07 07:57: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濒危语言指的是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的语言。1991年美国语言学会召开濒危语言研讨会,发表了一批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重要论文,描述美洲和世界的语言濒危现象并探讨其相应对策,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至此,“濒危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熟知。根据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提供的数据,全球有199种语言处境告急,平均每年消亡五种。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决定了我国语言的多样性,其中更不乏许多濒危语言。

    本文试以希伯来语的复兴为例,试找到一种保护我国濒危语言的新方法。

    一、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成因及一般保护措施

    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不少民族的语言还存在不少支系,除汉语外一共有大约120种不同的语言。

    因此要深入了解、探讨中国濒危语言,首先要能够对中国濒危语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濒危语言的界定

    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众多,支系繁杂,因此在区分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是否为“濒危语言”时的评判标准也多种多样。现在最广泛使用的对濒危语言的层级划分方法主要是将濒危语言划分为“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

    “濒危语言”是指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村社中已有部分儿童不使用该语言 ,而使用 该语言的儿童同时又使用其他的“强势语言”,“濒危语言”包括土家语、羌语等。由于

    “强势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时间很长,会逐渐削弱使用时间较短的少数民族语言,因此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正逐渐走向消亡;“濒绝语言”是指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村社中儿童已完全不使用,青少年中部分使用但他们同时使用一种“强势语言” ,中老年人虽然掌握 本民族语言, 但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 的语言,包括 藏缅语族的阿侬语、仙岛语、业隆语、义都语。相对于“濒危语言”而言,“濒绝语言”的自然消亡的速度更快。无论是“濒危语言”还是“濒绝语言”,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即将消亡。

    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濒危语言的形成和走向灭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需要对濒危语言进行任何保护,而应该让它自然消亡。其实不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个民族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至始至终扮演着传递信息、记录信息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因此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该民族部分历史的直接消亡,特别是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载体,如故事、传说、歌谣、诗歌、谜语等,会因语言消失而被严重摧毁。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被同化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我们花费大量的气力去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保护濒危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巨大,因此濒危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的濒危语言形成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是濒危语言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的频繁交往,经济发展快的民族其文化优势相较于发展缓慢的民族也很明显,在两个民族的接触中经济发展缓慢的民族为了适应发展快速的民族而改变自身的文化和语言,导致自身的语言系统发生变异甚至灭亡。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濒危语言的形成都是由于这种自身经济落后和外部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地方语言、文化情感的逐步丧失是濒危语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年青一代作为濒危语言传承的主力军,为了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学习机会、工作环境而渐渐放弃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身民族情感的淡化,将重心放在学习“强势语言”上,导致本民族的语言在继承人的年龄上青黄不接,渐渐走向衰亡。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本身的缺陷是其成为濒危语言的催化剂。在中国范围内来看,普通话作为“强势语言”在与许多方言,如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进行语言接触的时候,当地社会成员并未因为普通话的“强势”而主动放弃学习当地方言,反而通过普通话的渗透有意或无意的对自身方言进行增补、修改,使其在经济的发展中和普通话一起发展,并行不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一种具有较好内部发展机制并且词汇丰富、灵活、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方言在面对强势语言的冲击时往往能进行自我调节,吸收有用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来完善自身的语言系统,反之则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中国濒危语言的一般保护措施:

    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濒危语言保护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各级政府机构。传统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语言政策,将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相关政策写进《宪法》和地方法规中去。在我国的《宪法》中,对我国的语言政策作了这样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证本地方各组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从法律上确保了各民族语言文字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了各民族有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体现了我国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支持;其次是设置濒危语言保护机构,通过成立濒危语言保护机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各个濒危语言材料进行较为科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归档,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现代化设备对即将消失的语言进行永久性记录;除此以外,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教育部门鼓励濒危语言聚居地的学校对当地少年儿童实行双语教学并制定教学纲要;最后是通过开通地方语言电视频道,利用电视频道播放有关本民族的新闻、娱乐节目并对当地民俗和传统节日进行广泛关注和报道以达到保护濒危语言的目的。

    虽然传统的保护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濒危语言的消亡进行有效控制,但是由于相关的濒危语言保护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保护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学校教育往往只能阶段性的对濒危语言地区的语言学习者产生影响;而双语电视台节目较少,投入较大,导致保护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尝试采用其他手段来对濒危语言进行保护。以本·耶胡达等人为代表的以色列人对希伯来语复兴所做出的努力,对我国濒危语言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希伯来语的复兴方式及其意义: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掉了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流落到世界各地,他们被迫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其母语——希伯来语走向灭亡。希伯来语一度只被少数的土耳其人和英裔巴勒斯坦人使用,而现在仅在以色列就有超过700万人说这种语言。犹太民族所用的希伯来语,作为在岁月长河中沉寂数百年后突然复兴的语言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希伯来语的复兴方式

    谈到希伯来语,现代希伯来语之父本·耶胡达就不得不提,他是第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伯来语的人,他认为犹太人在进行政治上复兴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种文化,使之真正拥有青年一代。而实现犹太文化复兴的唯一途径,便是唤醒古老的希伯来语。

    1884年,本·耶胡达与别人创办了第一份希伯来文报纸,1889年建立了“希伯来语言协会”。1904年在收集和创造了数千个新词汇的基础上,他编出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这在现代希伯来语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到1910年前后,已发展成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举行集会,要求在学校正式使用希伯来语教学的形势。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希伯来语已渐渐被犹太人所接受,1913年以色列筹备建立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时,在用何种语言作为授课用语的问题上引起激烈争论。最后,学校根据多数犹太人的愿望,决定希伯来语是该校惟一授课用语。这场“语言之争”意义重大,在犹太人中确立了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第一用语的地位。在此之后,即使是在英国统冶的那段时期,在犹太人的要求下,第一任高级专员也不得不签署法令确认希伯来语同英语、阿拉伯语一样,同为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的地位正式确立。

    本·耶胡达除了在希伯来语的宣传上做了许多卓越贡献外,对希伯来语本身的语法结构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他提倡简朴文风,摒弃华丽浮躁的希伯来文风;并重新规范语言规则,剔除了古典希伯来语中繁琐无用的规则,他希望能将希伯来语以一种更活泼更富生机的形式传给后人。建国之后通过本·耶胡达最初的改造,希伯来语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口头语言发展最为迅速。他通过在吸收外来词的基础上,以词根为基础,通过对词的内部进行扩大词义,外部将两个词合并成一个词的方法使创造出的新词大量增加;但是与词汇量暴增相反的是书面语言相对滞后,其根本原因是是因为希伯来语语法变化相对滞后,因此以色列人在不违背希伯来语本质和伤害本民族情感的前提下尝试通过简化语法(如不顾词的性和数的变化,使用最简便的形式,减少动词的不规则变化等)改革希伯来字母,改变书写等方式来赋予希伯来语新的生命。

    (二)、希伯来语复兴的意义及对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从希伯来语的保护上来看,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四位一体,共同为学习本民族语言创造了良好环境。家庭是人们最早接触语言的私人领域,父母是子女学习语言的启蒙老师;学校和政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科学化教育和提供资金的执行者和支持者;媒体是濒危语言保护能否在短时间内受到最广泛重视的宣传者;而语言学家则是对学习语言进行监督和对语言本身提出合理化、专业化建议的监督者。从我国来看,虽然濒危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但由于我国濒危语言与希伯来语所处的环境、历史等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虽然与希伯来语的复兴一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濒危语言的保护仍然需要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这四个因素共同协作;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民族众多,濒危语言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其需要在不违背我国经济政策、政治导向,特别是民族地区安定和团结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濒危语言的同时,考察要全面,方法上要创新,执行时要谨慎。

    1、提高濒危语言地区的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总体来看,民族情感是推动希伯来语复兴的主要动力。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在学习希伯来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参与到调查、考证、研究犹太民族历史文献资料的队伍中,通过不断的搜集整理,许多历史文献和文化资料被广泛阅读、学习,使大量犹太人了解了本民族的一切,加深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的了解,让他们认识到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历史的厚重和辉煌,如用古希伯来语写成的犹太人圣经《塔纳赫》便是基督教经典《旧约全书》的蓝本,加深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定程度上促使犹太人返回以色列促成经济的高速发展。

    民族情感是推动希伯来语复兴的主要动力。同样,在我国濒危语言地区,民族情感对推动该地区民族语言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与希伯来语不同,我国濒危语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该民族的上层建筑同样落后,当地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在学习“强势语言”的同时忽略了本民族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致使民族情感淡化从而更加容易忽视本民族的语言学习和继承。因此保护我国濒危语言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濒危语言地区的经济,将发展经济与加强民族情感相结合。

    濒危语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濒危语言能否得到保护。相对于“强势语言”地区,濒危语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当地人才流失严重,当地人学习当地语言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而仅仅通过各级政府以拨款的方式对濒危语言地区进行扶持,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发展当地经济,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局面,从而导致濒危语言消亡速度的加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政府的资金帮助,民俗学者的实地考察,对濒危语言地区的文化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找到该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优势,通过各级媒体的宣传和专业团队的建设,打造出完整的可实施的适合濒危语言地区的新产业,如旅游业,通过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俗活动等吸引各地游客和投资商,共同创造出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民族认同感为宗旨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来展现当地人文风俗风貌,使更多的当地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认识到建设家乡的责任和义务而留在当地;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状况,主动参与到了解当地文化中去,为当地的发展出谋划策。

    2、制定科学的语言发展计划

    从对现代希伯来语的具体发展策略来看,首先是本·耶胡达编撰出第一部希伯来语字典,其次对希伯来语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使现代希伯来语在面对英语的冲击时生存能力更强。同样,由于濒危语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语言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濒危语言内部的改造不失为保护濒危语言最专业最有效地方式。

    我国对濒危语言的传统保护方式是对濒危语言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归档,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现代化设备对即将消失的语言进行永久性记录。这种保护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保护策略,而希伯来语字典的发明对我们的启示是,由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等共同出资对经过系统整理过的当地语言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并编写出当地濒危语言的字、词典,濒危语言字、词典的内容既要涉及到当地语言文字,还应涉及到濒危语言地区的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字、词典不仅让更多的当地人接触到系统的本民族语言,还能够使当地人更容易的了解、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激发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除此以外,编撰字、词典能够让更多的对语言学方面的学者了解并参与到研究濒危语言中去,使濒危语言从内部和外部共同保护。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濒危语言地区青少年的学校教育。青少年能否真正掌握当地的语言,对自己的家乡是否存在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是否渐渐消亡有直接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材料编写上除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外,该地区、该民族自身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民间习俗和著名人物等也应该要适当的加入教材中,使学生能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家乡的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愿意使用自己的语言;除此以外,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使用当地语言字、词典的方法,使字、词典成为了解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最好的工具。

    各级民委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的形式鼓励更多的学者,语言学、民俗学等专业的个人或团体参与到保护濒危语言的工作中来。除此以外,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各级文化机构和当地媒体与具有专业知识的语言学工作者共同创办地方语言报纸和杂志,报纸杂志相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具有便携性、反复使用性、价格低廉等特点,使更多人能关注濒危语言的保护。

    本·耶胡达等人对希伯来语复兴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对语言本身的语法结构、词语词根等进行有效地改造上。由于中国大部分的语言都能追根溯源到一个共同的“语言祖先”,濒危语言可以以其他语言为参照,通过吸收同一支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强势语言”或以“强势语言”为基础的其他方言的优秀成分,挣脱自身语言结构上的桎梏,增强濒危语言自身的活力,对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对濒危语言本身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改造并非易事,其涉及到语言本身能否进行改造,濒危语言民族内部情感是否认同语言改造,濒危语言民族害怕被其他少数民族同化等问题。因此,对濒危语言的改造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从当今语言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法较为简单、结构较为灵活的语言更容易被接受并长期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众多语言学者的深入研究,大众媒体长时间的广泛宣传和普及,少数民族家庭改变观念自发学习,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濒危语言。

    三、结论

    犹太人对希伯来语本身的改造十分大胆而有效,其复兴方式对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增加了濒危语言保护的难度,在保护濒危语言的同时,会涉及到许多民族问题,因此在对濒危语言进行保护时,国家必须谨慎对待。

    要切实的保护濒危语言,需要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等共同努力,而且投入的财力较为庞大,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实施还是资金支持都相对困难;除此以外,濒危语言的保护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并不能在短期内观察得到,而是需要经过十几二十年才能知道这种保护手段是否有效,这更增加了保护的难度。根据萨丕尔的语言相对性原理,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虽然这种假说曾招致过各界的批评,但是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晓雪.浅谈广西濒危语言保护对策[J].商情,2010(8):105-106.

    [2]王跃平,王爽.希伯来语复兴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5):22-23.

    [3]林书武.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民族通用语的原因[J].外语研究,2001(1):31-38.

    [4]饶本忠.希伯来语的复活——语言学史上的奇迹[J].时代文学,2009(6):114.

    [5]枫华.21世纪:现有语言将消亡一半[J].编译参考,2000(11).

    [6]孙宏开.关于频危语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7]普忠良.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纪要[J].民族语文,2000(6).

    [8]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濒危 初探 中国 语言 保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