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生活充满智慧,课堂无处不在

    时间:2020-11-03 07:53: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小学数学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但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理性逻辑思维,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积极地面对数学学习呢?根据课堂实践可以发现,学生一般会对生活中接触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极高的认可度.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借助于充满生活气息的事物将数学学习的距离感拉低,使之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

    【关键词】 生活教育;小学数学;理性逻辑思维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因此小学教学工作应该充分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系统,因此应该关注小学教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数学抽象复杂的学科特征和小学生理性逻辑特点都会造成该阶段数学知识理解的困难.但是这也从侧面突出了孩子良好的形象理解能力与感性认知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充分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偏好,通过清晰客观的道具或生活形象,来为孩子创造一种自由欢乐的学习氛围,降低理性知识的乏味与枯燥.

    一、引入实例,让孩子在趣味中开始课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就强调了小学教学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如何充分发掘孩子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考量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虽然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尚未系统,但是却充满着对新鲜事物强大的理解力,认知兴趣也较为强烈.鉴于这种特殊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用形象具体的道具和教学模型代替单纯枯燥的理论条框,将教师的职业定位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孩子在“乐中学”.

    以“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学重点应该定位为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数”的概念.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以身边的事物为观察对象,互相数一数.为小朋友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课堂环境,引导孩子互相提出一些有关身边事物的数量问题,如我的文具盒里有几根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等,然后鼓励被问的学生计数回答;与此同时,通过“数字抢答”游戏的穿插加深学生的计数观念,即把孩子划分为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老师根据人员数为每组对应一个数字,当老师喊到数字的时候,对应数字人数的小组举手示意.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保障了“数一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寓乐于学,让孩子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由于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其兴趣培养的难度较其他学科而言要高得多,而且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有效保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保持,往往会出现虽然课堂效果很好,但是一旦课堂学习结束孩子就会遗忘大部分知识的问题.这就说明了数学兴趣内涵有效延伸的重要性,即对于课堂之外的巩固渗透也不能忽视,要通过一些有趣而简单的小游戏或是课外作业,加深教学效果,保持孩子对数学的关注度、敏感度,通过课堂内外的全过程兴趣培养,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知识储备尚未完善,对数学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要避免一味的理论知识灌输,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孩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长度单位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常见的铅笔来作对比,直观地感受分米、厘米及毫米的概念.由于小学生对于自己日常使用的东西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铅笔更是如此,当铅笔变成了教学的一部分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必然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学习结束后,许多孩子甚至在课下也愿意使用格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来不断地比较铅笔长度,这是非常典型的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铅笔的测量发散到任何看得见的事物,许多孩子甚至就度量的问题展开提问,如为什么盘子和碗的边缘长度不能用格尺直接度量等问题,这也是对后续周长学习的有效引导和带动,方便下一次的教学开展.

    三、加强实践,让孩子在社会中开拓眼界

    教育社会性的内在体现,是在社会环境中验证课本知识,这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将教育从课堂中、从学校中解放,延伸到课外乃至社会,把握好实践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将数学的学习发散到社会生活中,将传统教学“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在笼子里”改变为“将笼子中的小鸟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数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因此,要强化数学的功能性,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习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关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学习内容.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抽象形象思维,缺乏立体事物的理论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实例的引入便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文具盒、粉笔盒等,都是立方体形态,暖壶、玻璃杯等是圆柱体的变异形象.这些有效的引导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考,即便学生无法建立起直接的抽象形象,但是一旦联想到这些具体事物,总能随之产生概念.教师要认识到这种“代替”的学习方式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中寻找圆柱体、立方体的课后作业,并就学生的观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立方体、圆柱体概念的传授.

    四、学以致用,让孩子在操作中提升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有所学和学以致用,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更加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对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得到强化,旨在从基础阶段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与实践操作的能力,深入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学宗旨.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实践领悟能力,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这些特征能够准确把握并加以引导,也许会对数学教学乃至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带来巨大的突破.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单元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具体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发挥动手能力,用剪刀在硬纸板上裁剪出多种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并通过尺规等工具来自行测量边长,以此来加深对多边形相关特征概念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阶段,就多边形的整体特质及各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计算关系进行探讨和提问,并由教师在全班展示引导性的推理和验证阶段,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完成教材任务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相互出题的活动,以教室中一些特定物体的投影面或截面为对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通过拼接、拆分等转化方式,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案并实施,最后由老师就计算思路与结果作出判断与总结,给予鼓励或说明,以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学以致用”.

    总 结

    教育者要关注与教学过程中相关联的诸多因素,致力于打造积极活泼的教学氛围,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数学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保障数学教学的总体成绩与实际效果得到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进步,并通过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充分运用,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欣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林秀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J].福建陶研,2013(4).

    [3]张毓影.精选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3).

    相关热词搜索: 无处不在 课堂 充满 智慧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