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通过日语借词对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时间:2020-12-17 09:53: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日两国交流关系;日语借词的词形特点,展现了东亚各国文化上的共同基础和差异。借此,思考东亚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关键词:日语借词;东亚文化共同体;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叶黎霞,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千年来,汉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与国家的语言,逐渐丰富了汉语词汇。日语借词自晚清以来开始大量地传入中国,并且百年来不断地融入了汉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

    一、日语借词的时代特色

    1840年以来,一系列战争使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社会各方面迅速崛起,国家实力日益强大。面对国内外不同的局面,又经历过甲午战败之后,中国一部分人逐渐走上了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的道路。梁启超在日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存在着许多日语借词。由于康梁比较注重政治改良,如“议院”“议员”“宪法”等政治类的借词大量地出现,在当时的日语借词中占最大比例;此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正谋求更强的经济实力,如“银行”“经济”等经济类的词汇也占相当高的比重。康梁之后,五四时期一批留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较多的日语借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借词,一方面使汉语变得混乱,另一方面又在这混乱中,日语借词促使汉语做出改变和发展——汉语从单音节语转变为多音节;影响了汉语造词方法;丰富了汉语词汇等。[1]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在二战后逐渐恢复,经济持续增长,而中国又在70年代末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伴随着经济交流,出现了许多经济类的日语借词,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晚清近代的经济类日语借词不同,较少的经济术语,较少的工业词语,更多地反映在流通领域(如“物流”“配送”)、交通领域(如“空港”“新干线”)和市场领域(如“特卖”“新品”)。[1]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经济生活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有些日语借词,尤其是那些词形相似的词语,便很快地进入人们生活被频繁使用。

    进入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每年都涌现出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其中一部分便是日语借词,如“腹黑”“萌”,直接借用了字形;“卡哇伊”“赛高”,则是音译而来。除此之外,与前两个阶段都不一样的是,增加了数字汉字组合和拉丁化字母词两种新的表记符号,如“11区”“BL”“GL”等。[2]字母词的出现,可以看出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日语借词的汉字优势

    东亚各国曾以“汉字”为纽带,传播、传承文化,共同组成了“汉字文化圈”。[3]然而近百年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三国,纷纷出现了“去汉字化”现象。与越南、朝韩相比而言,日本现行文字中只是部分汉字被假名代替,汉字仍有一定的地位。中日两国一直在使用汉字,人们对汉字有普遍的亲切感。日语借词大部分通过借形的方式,被吸纳入汉语体系。这些借词的创造方式或是中国古已有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是结合汉字意义,进行组合,产生新词。当中国人见到这些日语借词时,因为有共同的汉字文化基础,所以很容易理解其内涵,学习起来十分方便。在容易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日语借词的新颖使人产生新鲜感,易激发人们使用它的欲望,并且在交流过程颇具趣味性。

    三、对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若干思考

    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地区的彼此交流与共同发展显得特别重要。通过日语借词,可以看到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在当今具有的可能性:

    1、汉字基础。由日语借词的汉字优势可知,曾经共同使用过汉字的国家,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往往具有认同感。[4]这为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文化基础。

    2、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抵制。“去漢字化”现象和当今网络日语借词中出现的拉丁化字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人们对此应有所警惕和抵制。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使各国重新正视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再次共同展现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声音近来频频出现在国际社会上,文化上则做了“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阐释。这不仅反映出了文化的共同性,更多的是看到了文化的差异性。“日语借词”的存在,既有汉字的共同基础,又有不同民族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及其导致的不同造字方法。这种相互借鉴、交融的过程,已经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了。

    同时,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也存在着一定的阻力:虽然各国有共同的汉字基础,但经历了“去汉字化”,许多年轻人对汉字产生了隔膜;在抵制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其他国家也在警惕着中国中心主义等等。

    四、结语

    语言与文化、历史、社会都息息相关。日语借词作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展现了与中国百年来的交流关系,也反映出东亚各国的语言发展状况。由此,认识共同,尊重差异,保存多样性,为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做好文化上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修刚主编.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2.

    [2]李旖旎,徐敬宏.论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语借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5).

    [4]赵世举主编.语言与国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1.

    相关热词搜索: 借词 东亚 日语 共同体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