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高中必修课程“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分析

    时间:2021-01-21 07:53: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教学分析,两极世界,冷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09-0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1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学习要点(1)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因此,美苏对抗是怎么形成的,应是教学重点。关于这一课人教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壮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苏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人民版除了强调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外,还指出,“苏联出于民族利己主义的考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也就是说,冷战不是美国一方面挑起来的,苏联的扩张也是诱发因素。这两种说法的差异显而易见,究竟哪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呢?历史课程不能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教师备课首先应确定主题、搞清事实,不能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

    冷战的起源不仅是认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点,也是重庆谈判至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苏联已经解体,冷战已经结束,冷战的起源是个历史问题,与政治问题无关。过去历史教材只能用一种观点,现在多版本出现多种观点,这是历史教育的进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要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因此,笔者根据学术界冷战史研究的成果,提出几点教学拓展与深化的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斯大林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战后期,美、英、苏合作已经出现大国决定世界政治的迹象。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基本划分了战后大国的势力范围。当时在欧洲战场上,盟军从三面围攻德国本土,纳粹灭亡指日可待。东欧地区紧邻苏联,已经在苏军的控制之下。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苏俄西部边界缺乏天然的防守地势,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来自西部,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就是一例。因此,斯大林认为,东欧国家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亲苏,保证苏联的安全。他坦率地告诉美国人:“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由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都将是反苏的,我们不能容许。”针对波兰,他说:“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俄国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斯大林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控制的东欧地区建立亲苏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显然,这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考虑。东欧国家在苏联的控制下,从1944年到1947年,先后以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控制波兰,斯大林还将波兰裔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派到波兰,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斯大林并不隐晦在东欧国家推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1945年4月,他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说:“这次战争和过去的不同;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东欧国家的制度必须服从于苏联的安全利益,这是大国沙文主义而不是世界革命。

    斯大林要建立的安全地带,南部和东部以北纬三十八度划线。罗斯福为了争取苏军对日作战,同意外蒙古独立,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划归苏联,承认中国东北及长城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朝鲜半岛则以三十八度线划分南北。所以抗战胜利后,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说明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道路,毛泽东应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和平”,并“担保毛泽东赴渝之安全”。斯大林对于不在自己势力范围以内的共产党力量,基本策略是要求他们走和平道路,放弃武装。他只确保长城以北的苏联势力范围。

    美国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

    在雅尔塔协议中,苏、美、英通过《关于已被解放的欧洲的雅尔塔宣言》共同承诺,帮助东欧国家“通过自由选举成立关心人民意愿的政府”。但是,苏联凭借军事占领在东欧各国建立了亲苏政府,实际已经违背了宣言。面对东欧已经被苏军占领的事实,英美无可奈何。自由选举是西方的政治理念,美英当然希望东欧国家建立议会制政府。在他们看来,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强奸民意的极权政治。罗斯福总统生前对苏联的态度基本上是温和的,但他去世前也指责斯大林在波兰问题上已经破坏了在雅尔塔作出的承诺。杜鲁门上台后则严厉谴责苏联破坏雅尔塔协定。美苏争斗的焦点是德国,而后是伊朗和土耳其。伊朗在二战中处于中立地位,但对纳粹德国态度暧昧。出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英美、苏分别出兵占领了伊朗南部和北部。三国都宣布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然而在英美陆续撤军后,苏军不仅没有撤出,苏占区在1945年12月还成立了“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和“库尔德人民政府”。伊朗面临分裂的危机,于1946年1月向联合国提出控诉,苏伊争端成为联合国成立后首次大会审议的第一个国际争端问题,苏联外交极为被动,最后不得不在6月撤军。土耳其问题在于黑海海峡的控制权,苏联要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导致英美和土耳其的反对。苏联在伊朗和土耳其的行为,超过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范围,侵犯了两国的主权,加深了西方国家的疑虑和敌视。1946年1月,杜鲁门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一个月后,斯大林不合时宜的公开演讲,又进一步刺激了西方。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公开演说,明确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苏联要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促进国家工业化,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的演说显然是不明智的,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对“铁幕”演说和遏制理论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

    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分析

    上述史实都发生在丘吉尔铁幕演说之前。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演说;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有名的8千字长电报,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由于高中教学不涉及乔治·凯南的报告,而铁幕演说又是中学教师熟悉的材料,因此,笔者只分析铁幕演说的这段材料: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面临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处于德国和波兰的交界,面临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处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交界。说这道竖贯欧洲大陆的铁幕,以东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应该是事实,若说高压控制也不为过。南斯拉夫的铁托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就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民主德国在1953年出现的罢工浪潮,波兰、匈牙利在1956年出现的社会动荡,都是苏联高压控制的反应。丘吉尔评述苏联在东欧的行为是:共产主义“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挑衅和危险”。也就是说,苏联还要向铁幕以西扩张,因此他号召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应对苏联,这在当时是危言耸听。苏联在战争中损失很大,社会财富损失1/3,死亡约2700万人,尽管军事力量得到发展,领土扩大了69万平方公里,但苏联需要恢复重建,需要和平环境。因此,斯大林在安全地带以外,基本恪守雅尔塔协议及其密约。他力主当时比较强大的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交出武装,也不支持希腊共产党游击队夺取政权,因为这些地区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在中国,斯大林也是照此办理,确保长城以北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承认长城以南为美国势力范围,绝不插手长城以内事务。因此,他认为中共也应该走法共的道路,采取和平斗争的方式。在调停国共之争中,只有美国做中间人,苏联绝不插手。从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来看,在铁幕演说之前,他没有主动挑战美国的意图。

    人教版说法的由来及其分析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这种说法源自苏联的一份外交文件。1946年9月,在莫洛托夫的授意下,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也向莫斯科提供了一份“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就像乔治·凯南的长电报一样,诺维科夫的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目的,断定美国战后要“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这就完全否认了美苏关系的发展前途,直接影响了苏联对美政策。斯大林原本就相信列宁的理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于是,苏联也将美国作为潜在的防御对象。教材长期以来就是沿袭这种说法。

    二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争,向同盟国提供军火和物资刺激了经济迅猛发展。战前美国军队不足33万人,战后有1200万人,并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空军,还一度垄断原子弹技术。拥有空前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美国的确要在世界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不一定非与苏联为敌。罗斯福趋向于将战时大国合作延续到战后,由美、英、苏、中组成“四警察”共同控制世界,美国则扮演“警察局长”的角色。杜鲁门改变对苏政策虽然事出有因,但却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种表白,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美国的欲望。

    美国要做世界霸主,苏联要确保势力范围,双方的战略及利益存在严重冲突。苏美从同盟走向对抗,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起因则源于斯大林要建立安全地带。在战后中国也是如此。“苏联支持中国关内由美国主导实现和平,其前提是美国不得染指关外事务。可是,苏联从一开始就遇到两大难题。一是中共与苏联党之间意识形态联系使苏军无法拒绝帮助中共。……二是美国并不承认雅尔塔协定有过关于美国不得进入东北地区的任何规定,坚持东北必须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战后中国局势也反映出美苏之争。

    斯大林的演说不合时宜,丘吉尔的演说也具有挑战性。美国遏制的目的是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本土及东欧,并竭力使其内部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苏联自动崩溃。基于遏制理论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世界已经分为两个敌对阵营,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从1946年3月丘吉尔演说,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斯大林在中国的政策随之改变。教学建议

    在冷战时期,冷战史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和学术流派:1950年代的正统学派或传统学派,认为苏联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而美国则是被动卷入冷战,是为了捍卫民主制度,遏制共产主义扩张;1960-1970年代的修正学派,受美国陷入越战困境的影响,认为冷战不是起源共产主义扩张,而是美国式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倾向接受经济决定论的影响,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受垄断资本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其目的是为在全球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崛起的后修正学派,继承了修正学派的观点,也吸收传统学派的说法,认为冷战由传统均势机构的失衡所致,美苏双方对冷战的起源都应负责任,但苏联的责任更大一些。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新的档案材料的公布,出现了加迪斯所称的“冷战史新研究”的学术潮流。加迪斯是美国外交史学界的权威,他在《我们现在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修正了他本人关于冷战源起美苏双方都有责任的看法,将导致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身上。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使得苏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充满了进攻性,因此苏联与斯大林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责。

    我国的冷战史研究注重于搞清事实。本文所引都是本世纪的出版物,其中齐世荣总主编的《世界史·当代卷》和王斯德主编的《大学世界史》,都是大学历史专业的教材。前书冷战起源部分的第二章,由徐蓝教授执笔,她和王斯德都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的召集人。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很高。中学教材不能与大学教材相抵牾,负责任的中学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向学生。

    这节课的关键在冷战的起源问题,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有位历史学家曾说过,研究历史犹如断案。我想,教学也应如此,让学生了解历史,不能只看一面之词,应该让思维的过程建立在史实基础上,这是高中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笔者建议,通过讲述细节、列举材料,让学生自己思考冷战出现的原因和背景。能否用史实和材料说明自己的认识很关键,这样才能锻炼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责任编辑:主雅贞】

    相关热词搜索: 两极 必修 高中 课程 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