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十八岁参军

    时间:2021-01-21 08:0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33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我出生于湖南省乾城县所里镇,即现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主城区。我虽然离开家乡到北方工作生活了六十年,但乡音难改,说一口既带湖南辣味,又带山西醋味的普通话。常常有人听了我的口音,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回答是湘西人,对方就说:“啊!知道了,是出土匪的那个地方。”有的人甚至还会开玩笑地加一句:“阁下不是土匪吧?”其实,这是一个误识,是受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上映的《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等影视剧的影响。这几部影视剧描述的土匪,并非传统意义的土匪。确切地讲,是“兵匪”,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留下来的地方武装残兵败将、散兵游勇。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民聚居的边陲山区,与重庆市和贵州省、湖北省接壤。早在石器时代就有远古的先民在这里生活。解放前,湘西人口稀少,贫穷落后,封闭保守。但是,自然风光奇美,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和民族文化非常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江苏、安徽和湖南长沙市的许多机关、学校和大批难民的迁入,湘西人口猛增,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的家乡乾城县所里镇,原来是一个中心区不足两千人全镇不足八千人的宁静小镇,也一下子喧闹起来,人口增至近两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外省、市迁来的机关、学校和难民陆续复员返乡,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1957年,设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一市七县。由于所里镇有一条可以行船的河流,湘川公路又路经此地,交通状况较州内其他县镇相对方便,州府选址设在所里镇。按苗语的谐音,改称吉首市。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吉首市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的古老小镇已然成为中等城市。

    古老的所里镇与湘西其他一些古镇一样,也是伴着一条河流而形成。镇中心区建立在三面环山的一片较平坦地带,一条名叫峒河的小河,把小镇分隔成南、北两块。南岸只有一条依山傍水与峒河平行的名叫华司铺的街道。北岸平地较大,除一条与峒河平行的上、下河街外,还有十余条纵横交错、宽窄不一、高低不平的街道和弄口。所有街道都是青石板路面,每条街道每距一、二十米,就有或上或下的台阶。小镇居民的房屋,多数是木柱木板结构的青瓦屋。少数殷实富裕人家的房屋,则是用青岩石和青砖砌起的高脚岩、高墙、高窗、黑漆大门的砖瓦屋,具有较好的防盗防火功能,当地人称之为封火院子或火砖大屋。南、北两岸与峒河平行的沿岸街道房屋,前门临街,后部濒河。由于建筑进深受地形的限制,不得不将建筑的后部架空伸向水面之上,从而形成吊脚楼的建筑形式。所里镇中心区曾经是有城墙的,解放初期还能看见部分残垣。至于何时建筑,何时拆除,已无从查考,老一辈人说不清,《县志》里也没有记载。所里镇中心区四周不远处,有绵延不断或拔地而起的大小山坡。每座山坡都按其位置或形状命名,如东门坡、坪山坡、雷公坡、罗汉晒肚坡、高坡等。所里镇的居民崇拜多神,镇中心区建有三座佛教庙宇和祖师殿(道观)、关帝庙、城隍庙、伏波宫、老文昌阁(文庙)、新文昌阁(书院),另有宗族祠堂、名人宅第等十余处古建筑,散布在小镇街巷之中。

    我家住在所里镇厂坪街,全长约五百米,东西走向。东头与镇中心区相毗连,路尾之外是一片田野。在未拆除城墙前,属于城外。按现在的说法,是城乡结合部。街道中段路边,有一块宽敞的平场,是全镇唯一的粮食交易早市。厂坪街老住户约二十余家。我现在还清晰记得每户人家的姓氏、职业和故事。整条街有七户开家庭小作坊(铁匠铺、铜匠铺、糟坊、豆腐坊、屠宰坊、纺织土布作坊、制作纸扇和粑粑灯笼的作坊),四户开歇铺(简陋的小客栈,专供各乡往所里镇运送货物的挑夫住宿),三户在镇中心区开商店或在大商号当职员,两户制作小食品(汤圆、碗儿糕)并走街串巷叫卖,一户杂货铺,一户私塾馆,四户务农,一户专业厨师,一户专事挑水卖,供全镇无劳力人家饮用。这些老住户在厂坪街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彼此知根知底,乡里乡亲,和睦相处。没有仇富欺贫现象,从未发生过偷盗、吵架斗殴和有伤风化的事情。某家发生了不幸事件,街坊只有同情、感叹和唏嘘,鲜有幸灾乐祸者。邻里间,无论贫富,都是以辈分长幼年龄大小的称谓相称,没有什么老板老板娘之称,俨然一个大家庭式的和谐小社会。

    我的祖父在清末时期,担任县署衙门的“把总”,相当现在连营级军官。家境应该是不错的,除了我的祖母外,他还有能力包养一房“外室”。我的父亲在县城读完私塾和小学毕业后,考取了设在常德县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与设在长沙市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齐名,是当时省内仅有的两所师范学校。民国初年,改朝换代,祖父丢官去职,家道中落,靠十余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祖父的外室带着她和祖父生的女儿远走他乡。父亲在读简师二年级时,因家贫学业难以为继,辍学回乡。先在所里镇何光生老板的商店当学徒。三年学徒出师,与母亲结婚,过着日无隔夜米的生活。之后靠变卖母亲娘家陪送的嫁奁作本钱,开始创业。最初开压面铺小作坊,同时兼做面粉生意。所里镇的居民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或两餐(贫困人家一日只吃两餐),都是吃大米饭和包谷饭(大米与玉米糁混合煮的二米饭),灾荒年间,贫困人家吃包谷粑和红薯饭(大米与红薯混合煮的饭食)。居民们想调剂一下口味,改善一下生活,经济条件好的,就到镇中心区张美记面馆吃一碗臊子面或猪脚面。经济困难的人家,就从父亲开的压面铺买面回家煮食。所里镇有一个习俗,大年初一的早餐必须吃面,无论大人小孩过生日也必须吃面。当时全镇只有父亲开的唯一的压面铺,生意非常兴隆,父母起早贪黑地劳作,也常常供不应求。开了三年压面铺,掘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把压面铺盘给他人,与当地名门望族邓公保(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的后人,合股开了一家店名“谦益恒”的批发商店。从湘西各县和川东地区收购桐油、牛皮、五倍子(染料的原料)等土特产,从所里镇的水陆码头,装运到沅陵、常德商埠,批发给当地二级批发商,再从沅陵、常德采购棉纱、布匹、染料、食盐、红糖、大米等湘西紧缺的物资,仍从水路运回所里镇,批发给本镇和邻近乡镇的零售商。又过三年,资金更为雄厚,父亲从“谦益恒”商店拆出股份,另与我母亲娘家的三家亲戚合伙,开了一家更大的店名为“和记”的商号,并在沅陵、常德和茶峒设立分庄。除股东外,雇佣十余名店员、学徒和工人,由父亲当管事(当地商号经理称管事)。又过了十年,“和记”商号跻身于所里镇八大商家的前列。在此期间,父亲陆续在所里镇、乾州镇、马颈坳乡购买了近百亩水田、池塘、橘园、竹园。

    我出生的时候,是父亲生意事业的鼎盛时期。已从借居外祖父在镇中心区关厢门的两间房,迁入在厂坪街自家新建的三层三进的封火院子。我是父母的小儿子,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四十一岁,我也是“老生子”,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尤其是祖母对我更是疼爱有加,因为我不仅是她的孙子,也是她的外孙女准女婿。在我襁褓时期,就与姑母的女儿长我四岁的表姐订了“娃娃亲”。我的家乡儿女联姻,注重“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表亲联姻已成习俗。我在宗族里是“再”字辈,在兄弟中排行第四。父母为我取名“再宝”,字为“季珍”,名和字合起来就是“珍宝”,可见父母的宠爱与期望。长大后,我嫌名字太俗,乘报考高中的机会,二哥为我另起名“哲文”。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一些事情,已经很模糊了。听母亲说,我出生后身体十分虚弱,常常患这样那样的疾病,大概是先天不足的原因吧。我三岁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当时所里镇没有西医西药,只有两家中药铺的坐堂郎中和几名非职业中医。看遍了所里镇的中医,吃了不计其数的中药,病症不仅未有任何起色,反而越来越重,人已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父母几近绝望,匣子(小棺材)和死后穿的新衣服都准备齐妥。但是父母始终不放弃,“死马当活马医”,四处求医寻药。父母听人介绍,离所里镇十二里的县城乾州镇,有一位姓肖的乡绅,医术很高明,但年事已高,一般不出诊。父亲托五舅父雇了两顶轿子,带上礼品,专程登门面请肖老先生。经过肖老先生的诊断,吃了几剂汤药,开始奇迹般好转。之后,肖老先生又换了几次药方,大约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母亲的悉心照料,我的病彻底治愈。肖老先生看病不收诊费,父亲请当地名厨罗秋生掌勺,筵开一席,以示答谢。这是我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相关热词搜索: 参军 十八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