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从苏联改革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时间:2021-01-25 07:54: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苏联改革的失败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该文初步总结了其主要经验借以指导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政治;意识形态;改革

    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相适应。如何积极稳妥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关系,苏联的改革无疑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稳步推进经济繁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是执政党的首要的根本任务。能否有效地驾驭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由于各种原因前苏联社会主义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后虽经多次改革,但本质从未改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经济改革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提高苏联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却是有始无终,最终流于形式。其原因在于苏联领导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苏联经济的农业、轻工业发展问题。也没有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误区,依然依靠行政命令式自上而下推进改革,未能切实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有效作用。苏联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未有太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人民对改革期望和收益的巨大反差造成的挫折感,迅速转化为对执政党的攻击和抛弃。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中心来进行。苏联长期以来追求强大的国家实力以便与美国相抗衡,把最大限度满足国内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放到次要地位。战争时期人民尚能忍耐,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民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时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仍处在贫困状态。人民对于执政党拥护与否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能不能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国计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入手,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成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所需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依托。

    二、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和关键

    为了挽救苏联经济,苏联又把工作重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面,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对于行政命令体制和官僚特权阶层提出批评,形成压力,推动改革,由此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路线。戈尔巴乔夫提出“不进一步发扬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的社会主义民主,加速社会的发展便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进一步提出“民主化是改革的决定性条件”“主要的事情是民主化。这是达到改革的目的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手段。”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化作为医治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灵丹妙药。但是苏联社会积弊慎重,绝非一剂猛药所能解决,反而加速病人的灭亡。在民主化、公开性号召下,苏联全社会形成了揭弊高潮,苏共步步退却,领导地位彻底丧失,苏联最终解体。

    高度专制脱离群众的政治体制必将被人民所遗弃。但“文化大革命”式的“大民主”也只会导致内乱。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发扬党内民主思路无疑是一大创新。党内民主关键要实现权力的合理划分和制衡,权责一致,防止专断独裁现象的产生。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防止党的分裂。我们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下分权、制衡、监督形式,加强党的监督检查机关作用,保证司法、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加强群众自制能力建设,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制止党内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三、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理想和现实矛盾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先导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改造现实社会的计划,对于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苏联领导人过分渲染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如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二十年进入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等,都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与现实差距巨大。当意识形态理想与现实生活差距增大后,人民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新的宗教,是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在其基本内容中假设和信仰起主导作用。假设过去,假设未来,相信这些概念和所有从中引申出来的东西的千真万确。”结果是更多转向西方多元化民主的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逐步丧失。

    意识形态作为改革的理论指导,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和现实实际,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我们的改革一方面要加强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民众的民主社会化教育,掌握基本的民主参与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专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大国,民主的实行必须营造一个宽容和理性的氛围。对于不同意见、持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从事意识形态的具有理想色彩的知识分子,政府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氛围,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处理学术问题。不要将太多时间浪费于意识形态争论,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搞建设。

    总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工作,改革家比革命者更难,“他们必须两面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反对”,“如何处理各种形式改革的轻重缓急问题,对改革者来说要比革命者要尖锐得多。”而各项改革之中最复杂莫过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雅科夫列夫,徐葵等译.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戈尔巴乔夫.使革命性的改革具有革新的意识形态[J].[苏联]真理报,1988-2-19.

    [4]戈尔巴乔夫.关于党的根本改革和经济管理的任务[J].[苏联]真理报,1987-6-26.

    相关热词搜索: 国政 苏联 体制改革 看中 改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